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总结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精选7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3-06-26 手机浏览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

2、在吟诵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四次“最后一分钟”,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香港过去、现在及交接仪式的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交流,揭题

1、交流香港的有关信息

2、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师:同学们,请仔细看这幅图,你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特殊的时刻吗?

3、教师激情揭题:是的,这个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大地四处开放;这一刻,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这一刻,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诗,解决字词障碍,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学生自由提出困难,共同解决。

3、再读诗歌,思考一个问题:文中的四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随机板书)

三、品读诗歌,体会、激发情感

1、师:诗歌的大概内容同学们都已有所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好好地品味这“最后一分钟”。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几次提到“最后一分钟”?

第一处“最后一分钟”

2、指名读第一小节

3、师:同学们,在第一小节中躲着一种修辞手法,你能把它

找出来吗?(生:拟人)那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说一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拉着香港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处“最后一分钟”

1、师: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升起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无比的--(学生接说:激动、自豪)。请大家读一读第二小节,边读边体会这一份激动和自豪。

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

3、师:看着同学们这么认真地读着,老师相信你们的体会肯定也到位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一起来感受这份激动和自豪。请听要求:前面部分男女同学轮读,最后三行一起读。

4、分角色朗读

5、教师范读

6、有感情地齐读

第三处“最后一分钟”

1、师: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充分体会到了那份激动和自豪,真棒!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如今的香港是非常繁荣的,可在150多年的时间里,它走过的历程却是坎坷的。

2、课件出示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等相关资料,教师介绍。

3、师:虎门上空的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发黄的旧条约也在此刻悄然落地。在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在长城的脸上,在黄皮肤的脸上流淌呢?快到第三小节中找一找。

4、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1)指名读一读

(2)理解“使大海沸腾”(学生自由说;借助图片理解)

(3)引读:在这最后一分钟,百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

中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怎能不让人欢欣鼓舞呢?--

在这最后一分钟,所有中国人的喜悦都化作了泪水,这怎能不使大海沸腾呢?--

第四处“最后一分钟”

1、师:香港终于回来了,我们激动,我们自豪。香港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小节,体会这小节体表现出的心情是怎样的?

2、学生自由朗读

3、交流,指导朗读

4、师:同学们,让我们去迎接第一朵紫荆,一起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香港吧!)

四、配乐齐读,再次体会情感

1、师:香港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终于回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带给大家的是无尽的激动、喜悦和自豪,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分钟”!

2、配乐齐读诗歌

五、播放视频,情感升华

师:刚才的学习,我们从语言文字里感受到了那份激动、喜悦和自豪。下面老师带大家走进当时的情景,再次感受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播放录像,教师配画外音。)

六、课堂练笔、小结

1、师:同学们,流浪了百年的游子--香港回来了,面对骨肉团聚的动人一幕,你最想说什么?请把它写在课文空白处。

2、集体交流

3、师小结: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事隔两年,澳门也回家了;而如今,祖国母亲还有一个孩子在外头,你们知道是谁吗?(生:中国台湾)是的,虽然中国台湾回家的路还很坎坷,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台湾一定会回来的!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那时的最后一分钟也会像今天我们所读到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那样,令人无比激动、喜悦和自豪!

七、板书设计

24、最后一分钟

激动

美好祝愿

喜悦

自豪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 认识5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及香港回归的资料如:“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 出示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文中插图)。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特殊的时刻,有谁知道?

2、据生回答随机追问:你是根据图中的哪些景物判断出来的?引导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说说对香港的一些了解。

3、揭示课题。

这幅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中华民族圆了一个期待了一百多年的团聚梦,也是我们十多亿中华儿女无比激动振奋的日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让人心潮澎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最后一分钟)

4、有感情地读课题。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是诗句。想一想: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

2、扫清字词障碍。认读生字词,注意多音字“悄然落地”的“悄”字。

3、指名分小节读诗,读后师生评价。

4、交流讨论:你觉得这是“ 的最后一分钟”?

学生根据初读感知,发表各自的见解,如:令人难忘、欢欣鼓舞、振奋人心等。

三、品读诗歌1、2小节,激发情感。

1、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这位历经沧桑的儿子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一刻是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1、2节,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 反馈交流各自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点拔一:第一小节作者把香港当作久别重逢的亲人,用拟人的写法表现出香港就要回归祖国时所有中国人都在满怀激情地迎接这一时刻的到来。

点拔二:通过第二小节中“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地呼喊”等镜头,描绘了当时人们看着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缓缓上升时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3、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指名读,评议,男女对读,齐读。

四、小结。

1997年7月1日,这是值得我们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刻,香港成为了中国这块土地上真正的主人,是对所有炎黄子孙的巨大激励与鼓舞。在这一刻,无数华夏儿女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

第二课时

一、回顾引入,铺垫情感。

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人们那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欢迎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齐读第1、2小节,再来回顾这令人热血沸腾的时刻。

二、品读第3小节,回顾历史。

1、香港曾是烙在我们中华民族身上无法忘怀的痛苦和屈辱。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资料:(出示)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于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2、从这段资料中你了解到了什么?(通过资料了解香港自从鸦片战争以来的那一段屈辱历史,为学生理解第3小节作铺垫。)

3、如今,看着缓缓上升的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听着耳边传来的国歌声和人们轻轻的呼喊声,作者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3小节。

4、据生答师随机点拨:

(点拔一)生: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出示诗句:我看见,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

(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鸦片加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已成为所有中国人的耻辱和心头之恨。如今香港回归,这百年的屈辱在这一刻终于挥之而去,中国人可以扬眉吐气,怎不让人欢欣鼓舞呢?)

指导有感情朗读。

点拨(二)生:感受到香港回归是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现在终于实现了,多么让人激动。

出示诗句: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烟尘中浮现出来的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生再自由朗读,生交流各自的体会(从“使大海沸腾”中感受人们喷涌而出,非常强烈深厚的爱国热情)随机指导朗读。

5、有感情地朗读第3小节。男女分读,齐读。

三、品读第4小节,展望未来

1、所有的屈辱在这一刻烟消云散,积压在中华儿女心头一百多年来的耻辱终于被雪洗了。我们激动,我们自豪,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请同学门自由朗读第4小节,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2、据生答随机点拨:

“崭新的日出”,“世纪的钟声”,说明香港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是香港的标志。说明香港将和自己的同胞一起去开创美好的明天。

3、香港历经百年沧桑,终于回归祖国怀抱,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分钟。齐读诗歌。

四、拓展升华

1、香港的回归历经坎坷,中华儿女可以挺直脊梁了。作者把自己那沸腾的热血与深深的爱国深情融入到了诗句的字里行间中。(出示图片)如果你能亲眼目睹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

2、交流写话,师点评。

3、香港能如期回归祖国,离不开祖国的日益强大,繁荣。继香港回归后,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有中国台湾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我们祝愿祖国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让我们一起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吧!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篇3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最后一分钟课文教学设计,我们来看看。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97年7月1日。对,就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相互交流:

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体会诗歌内容

1、读第1节,想一想:

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2、读第2、3节,想一想:

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现香港的土地和天空,不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

(自豪、激动、喜悦。)

3、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

(急切、盼望。)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总结升华

1、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

(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2、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六、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内容

《最后一分钟》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7单元第24课(1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继续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学情分析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文字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并升华这种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对香港有什么了解吗?谈谈你所了解的香港。

二、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学生从“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香港回归历程”、“香港被割让的历史”等,从而加深对香港的了解。

三、品读课文

1、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⑴抓住作者直抒胸臆的诗句体会情感:

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灵”;“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之情溢于言表。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拨。

⑵联系所收集的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教师播放自鸦片战争以来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多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使大海欢腾”的那种场面。让学生理解“使大海欢腾”的意思。

四、指导学生朗读

“三分诗,七分读”。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一节之内诗词句间的停顿。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9篇《《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及香港回归的资料如:“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等。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出示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文中插图)。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特殊的时刻,有谁知道?

2、据生回答随机追问:你是根据图中的哪些景物判断出来的?引导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说说对香港的一些了解。

3、揭示课题。

这幅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中华民族圆了一个期待了一百多年的团聚梦,也是我们十多亿中华儿女无比激动振奋的日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让人心潮澎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最后一分钟)

4、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这篇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难读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

(4)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5)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课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这节课,我学会了硝烟、骨髓 等词语,理解了叩问、脊梁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我知道了诗歌的内容。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2、品读诗歌1、2小节,激发情感。

生1:第一小节作者把香港当作久别重逢的亲人,用拟人的写法表现出香港就要回归祖国时所有中国人都在满怀激情地迎接这一时刻的到来。

生2:通过第二小节中“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地呼喊”等镜头,描绘了当时人们看着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缓缓上升时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3、品读第3小节,回顾历史。

(1)学生出示收集的资料。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于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2)从这段资料中了解到了什么?

生3通过资料了解香港自从鸦片战争以来的那一段屈辱历史

生4: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3)理解:我看见,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

生5:感受到香港回归是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现在终于实现了,多么让人激动。

出示诗句: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烟尘中浮现出来的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三)创作性展示。

1、小组合作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

2、小组展示仿创的诗歌。

3、展示个性谈感受。

三、激发知识冲突(可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知识拓展延伸。

1、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香港的资料

2、香港的回归历经坎坷,中华儿女可以挺直脊梁了。作者把自己那沸腾的热血与深深的爱国深情融入到了诗句的字里行间中。如果你能亲眼目睹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篇6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第24课《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复备人:

(一)、教学内容:

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

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去“倾听最后一分

钟的风雨归程”。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

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

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

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

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

福。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

想感情。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四)、教学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

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读诗

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

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政府将要进行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150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亲的怀抱。

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小编推荐你关注好范文 网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

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

刻!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诗歌,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读对读通,遇到不熟悉或容易读错的字借助拼音多读一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互相交流:

脊梁:即脊背,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骨髓: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一样的物质。诗中“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

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去“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这种情感,作者是通过一些特写镜头的描述来真切表现的,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4、质疑、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把不懂的诗句勾画出来,联系课前搜集的有关香港的资料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争取读懂。

诗歌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两次读书,方式不同,目的不同。一读,读对读通,理解词语;二读在默读中思考,提炼主要内容,发现问题,质疑并讨论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诵读诗歌,激荡情感

1、指名读诗,边读边评价、指导字音:

“髓”是平舌音,读上声“suǐ”而非“suí”;“刹”与“铸”是翘舌音,不要把“刹(chà)”读成“shà”“颤抖”的“颤”读“chàn”不是“zhàn”。2、读着这首诗,哪些语句让你感觉热血澎湃?

请读给同学听,读出你奔涌的豪情,说出你内心的感动。

“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等。这些诗句,表达了人们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烈期盼与激动、自豪的感情。)

诵读诗歌,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意思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感情朗读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

3、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抒发了在庄严的时刻来临前、来临时和来临后的感情?迅速浏览一遍诗歌,找出哪个小节写的是庄严的时刻来临前,哪个是写来临时和来临后?

四、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1、感受仪式前的激动:

⑴指名读第1小节。

⑵“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什么手法?

(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跟亲人谈心似的,饱含了作者对香港的深情。)⑶“叩问”怎样理解?所有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请同学们轻轻地读最后一句。

(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学生的理解是多元的,可以叩问香港为何要走过150年的艰辛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可以叩问香港在游离母亲的这段时光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

“多元解读”给了学生更广阔的空间,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丰富了文本的内涵。

⑷想一想:

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

(激动无比。)

⑸读出激动无比的情感,齐读第一小节。

2、体验仪式中的自豪:

⑴自主学习第2、3节:

(课件提示)

想一想:在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特区区旗相伴冉冉升起的时候,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

(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香港的土地和天空,虎门硝烟、发黄的旧条约。)

⑵“虎门硝烟、发黄的旧条约、深入骨髓的伤痕”怎样理解?交流资料:①播放电影“虎门硝烟”的片段,了解面对侵略者的无耻行径,有骨气的中国人的奋力抗争。

②“发黄的旧条约”指什么?

(《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③“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指什么?

(“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⑶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为什么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怎样理解?

(曾经的屈辱和痛苦让我们痛楚,而此时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年的耻辱终于雪洗。中国人民的心情是复杂的,酸楚、激动、自豪,喜悦所有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非常深厚,仿佛能使大海沸腾似的。)

板书:

自豪、激动、喜悦。

⑷看着那冉冉升起的旗帜,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读出你的感受:

指名读,教师相机评价读。

3、读中感悟仪式后的畅想:

⑴齐读第4小节,读后评价:

“紫荆”指什么?“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暗示什么?

(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这里的“紫荆”指香港;暗示着回归后的香港会更加的繁荣、富强。)

⑵第四小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板书: 美好祝愿。 指名读,齐读。

五、读中升华,以悟促写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课件播放:

(香港回归的录像资料。)

如果你亲眼目睹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你最想说什么?

六、板书设计:

24、最后一分钟

激动美好祝愿

自豪喜悦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况下,联系收集的资料理解诗歌内容。

2、初步感受新诗拟人、联想等表现手法,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强烈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在教师指导下,收集相关文字或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背景资料,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开课:

师:我们在七单元已经学了三篇课文了,他们都是关于哪方面内容的?

生:七单元前面的课文都是讲历史方面的。

师:学习这样的历史性比较强的课文,当时我们主要是怎么来学习这三篇课文的呢?

生:抓住关键词句。

师:是的,这个方法我们一直使用有效。

生:朗读。(板书:朗读)

师:是啊,学语文最基本的一个方法,而且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更实用。因为它的体裁是?

生:诗歌。

师:是的,而且还是一首现代的新诗,和古诗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是自由体分行,但它并不是随意的口语,而是精心锤炼,自然明快,琅琅上口,适合朗读。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收集资料。

师:(板书:收集资料)很好的一个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略读课文,将同样运用收集的资料来帮助我们走进文字背后的情感。

(板书课题)

师:一起朗读。

师:昨天大家预习了,你知道这“最后一分钟”是指哪一分钟?

生:最后一分钟是指1997年6月30日23点59分—1997年7月1日0时0分,这一分钟。

师: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

生:这是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

师:既然讲的是激动人心的一分钟,那我们应该怎么读题?

生:激动地读。

师:请你读。

师:是啊,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在最后一分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行政区区旗同时升起,国歌响起的这一时刻,人们激动地热泪盈眶,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让我们激动地读——

生读:最后一分钟。

师:我们永远也不能忘怀这历史性的一刻,让我们深情地读——

生读:最后一分钟。

二、初读诗歌。

师:这首诗总共有四个小节,我们请四个同学一人读一小节,听听字音是否准确。

生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准确,看来预习作业做得不错。

三、品读诗歌。

师:这是一首感情真挚,读来催人泪下,让人热血澎湃的新诗,不知哪个小节最让你热血澎湃,呆会我们将和你的小组伙伴一起学习。

(出示提示:请选择诗歌中最让你热血沸腾的一个或两个小节,运用你已有的学习方法和同学合作学习,注意体会含义深刻的诗句,写下你内心的感动,读出你奔涌的豪情。)

(自学建议:

1)、第一小节写到香港的“风雨归程”,你知道是怎样的吗?

2)、第二小节写的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3)、第三小节写到哪些历史事件?分别是怎样的?

4)、第四小节写的是什么?让你想到什么?)

生合作学习。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请大家按照1到4小节的顺序说说各自的体会和收获。先请学了第1小节的小组:

生:我们读懂了“风雨归程”。

师:是吗?那请你为大家说说。

生:百年的沧桑,百年的风雨啊,所以说是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师:这一百年的沧桑经历到底是怎样的呢?你可以为我们讲述一下吗?

生:可以。请大家打开《英才教程》24课,这里有关于香港被割让到回归的历史,我念给大家听。(生念)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师:听完这段历史,有什么感受?

生1:香港经历了太多,其间的辛苦不是我们能体会到的。

生2:我认为香港百年的屈辱牵系着我们所有中国人的心,所有作者才用了“心跳和叩问。”师:理解得真好。香港,一直以来就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就如我们的兄弟姐妹,来,让我们带着我们的心,一起自豪地、激动地、深情地迎接失散了百年的秭妹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生齐读。

师:同学们利用英才教程上香港回归的历史资料,体会到所有中国人的激动和自豪。那么作者是怎么将这份深情、激动和自豪表达出来的呢?

生:我发现作者是用一个拟人来写出来的。

师:具体说一说。

生:作者把香港比作人,说要拉住她的手、听脚步、听规程,这样就更能体现我们的激动和心中的片片深情。

师:解说得很透彻。带着你心中的感受,为我们读读。

生读。

师:我想,不仅是他能感受此刻所有中国的人激动深情的心,在座的所有同学也能。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咱们接着交流第2小节。

生:我们根据老师的自学建议,合作学习得出:最后一分钟是旗帜、旗杆、脊梁、天空和土地、寂静和嘴唇。这是一组排比,同样像第一小节的拟人一样,将人们的心情写得更激动了。

师:我不能不说你们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真强。是啊,一组排比,将不仅写出了人们激动的心情,更将最后一分钟写得具体,形象。我们请刚才那个小组的同学为我们读读。

生小组合作读。

师:同学们,最后一分钟,看不见,摸不着,但作者却把它写成了——

生:旗帜、旗杆,天空和土地、寂静和嘴唇。

师:这既是现场情景的真实描写,又是夸张的强调。强调什么呢?

生: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师:是啊,一组排比,将将“虚”的写为“实”的,这样的写作手法就叫化虚为实。在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场景中,我们可以无限想象,激动、自豪的意味有多浓!来,谁来读。

生1读。

师:谁还可以把声调调高,更为激情并茂的朗读?

生2读。

师:好,就像他这样,让我们一起捧着无限激动的内心,走进这最后一分钟。

生一起读。

师:我们已经交流了1、2小节,有没有学了第3小节的,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们学了第3小节,根据老师的提示,我们了解了“虎门硝烟”这样一个历史事件,在“虎门硝烟”的历史资料中,我们知道了侵略者不仅想抢夺我们吃的东西,穿的东西,还想从精神上打击我们,从而掠夺我们的经济。

师:是啊,我们被撕碎的历史,已经留下了深入骨髓的伤痕。

生1:我们还了解到诗句中的“条约”就是指《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昨天从网上收集了资料。

师:好,那你说说你们了解后的感受?

生2:帝国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同时我们也为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愤概。

师:是啊,这段历史是沧桑的一百年,也是屈辱的一百年。我们的心不仅有愤概,还有酸楚、激动、自豪,喜悦。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生读。

师:在这最后一分钟里,作者联想到了虎门硝烟、南京不平等条约,这些百年的屈辱啊,在这最后的一分钟里得以雪洗,我们的心是复杂的,愤概、酸楚、激动、自豪,喜悦,所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谁来读?

生读。

师:在这最后一分钟里,作者想到了虎门硝烟、南京不平等条约,这些中国人百年的痛楚、百年的伤痕,在这最后的一分钟里得以雪洗,又怎能不让我们热血沸腾?一起读。

生齐读。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一首歌。这首歌是在香港回归前,香港音乐人原创的一首歌《我的中国心》。1984年,香港歌手张明敏作为第一个在内地亮相的港台歌手,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我的中国心》一夜红遍中国。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共鸣呢?我们一起来听。

(出示:《我的中国心》歌词,播放歌曲)

河山只在我梦里

祖国已多年未清静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