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实录(精选2篇)
《将相和》教学实录 篇1
课前交流:
师:请同学们观察大屏幕上的课件画面,看看你想到了什么词?学生在音乐声中观察思考。
师:好,谁说说你想到了什么词语?
生:我想到了历史名城。
师:为什么?
生:因为那有很多古代的建筑。
师:那是哪,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说明没有仔细看,画面上有一行小字,知道这是哪吗?
生齐答:西安。
师:我就是西安的,西安这个地方可不一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到中国来访问,第一站就来到西安。谁通过观察画面,还还能再说个什么词。为什么?
生:我想到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师:为什么?
生:我觉得西安的历史很多,而且学到的知识很丰富,很有趣。
师:非常好,应该说西安的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很多,历史故事也不少。二是呢,我发现今天大家都有点严肃,一个个眼睛瞪着我,把我吓着,笑着说行不行,先给我笑一笑,我看看。学生脸上露出一点笑容。
师(笑着说):笑的有点假,发自真心的笑一笑,笑一下
(生在笑)
师:还是有点假,可能是我没有雄老师长的那么好看,看着有点难过。
(师生都笑了)
师:谁再说说?
生:我想到了美如仙境。
师:美如仙境?
生:因为我感觉前几幅图好象是神仙住的地方。
师:我听了之后,心里贼美贼美的。我就是从仙境来的。好了好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希望一会大家发言的时候,心情放松一些,就合平常上课一样,别瞪着我,我胆比较小,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我没听清,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坐好了,我们准备上课!
上课,师生问好!
探究学习: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师板书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经过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请大家出声地读一读这段话,你能从这段话读明白什么?开始!
生自由读文。
师:好,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觉到廉颇很气愤,因为蔺相如职位比他还高。
师:非常好,谁还能给他补充?
生:我感觉廉颇非常嫉妒蔺相如。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说,他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师:好!生:我觉得廉颇非常看不起蔺相如,因为廉颇说我战无不胜,而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师:好,就靠一张嘴,谁能说一说,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跟秦王交涉。
生:我觉得就是光会说话,一点武艺都没有。
师:对!廉颇觉得自己能当上大将军,是一仗一仗打出来的,而蔺相如呢,就靠耍嘴皮子,这当官也太容易了!那么,谁来读一读廉颇说的这段话?
师:你来读吧,你长的`高大威猛的很像廉颇。生有感情的读文。
师:非常好,我听了有一种不服气,还有一种酸溜溜的味道!谁还来读?
师:你来读,小伙子!生读错!
师:别着急,慢慢来!生读文!
师:好,廉颇气的。这样下来,廉颇和蔺相如的关系迟早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们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廉颇可是一员武将,脾气强、性子直。现在心情又不太好!你们敢劝他吗?生:敢!
师:好,要想让这位战功卓著的老将军心服口服,我们要先读一读完璧归赵这一部分。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老师建议大家在读文时,可以把蔺相如和故事中的其他人物做作比较。可以同桌一块读,一个人读蔺相如的表现,一个人读故事中其他人的表现,通过比较,或许你们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现在打开课本,同桌找好伙伴,放声的读,开始!生读完璧归赵一部分。师巡视指导!
师:好,同学们坐好!我刚才在转的时候,我很高兴。一呢,咱们很活泼。二呢,我发现同学们很聪明!有的人把蔺相如和赵王作比较,有的人把蔺相如和秦王作比较!通过把蔺相如和秦王作比较,你有什么感悟?谁来说一说?
生:我认为把蔺相如和赵王作比较后,我发现赵王实在是太懦弱,因为他一接到秦王的信,就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而蔺相如非常机智勇敢,因为他想了一会就说了,我愿意带着氏和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交给他,这样我认为他非常勇敢,他一个人敢带璧到秦国去。
生:我觉得蔺相如和赵王相比,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而蔺相如处事不惊,在这种情况下能冷静下来思考!
师:当时,秦、赵两国之间到底是怎样一种局面呢?大家看大屏幕!教师出示课件当时背景介绍。
师:赵王接到信后,他的难处是什么,谁能结合课本和资料分析分析。我希望同学们一会回答问题时能够传话筒,不要让我再跑。你来说。
生:我觉得赵国在秦国和齐国之间,如果赵国不把氏和璧和秦国换,秦国就会进攻赵国,赵国就会被打败。如果送给秦国,秦国也不会给他15座城,所以赵王很为难。
生:我觉得当时大家都知道秦王要把氏和璧骗到手,但是他们想不出办法,不答应,秦国就会进攻,答应秦国又交不出15座城。
师:非常好,你们二位可以当外交家了!给吧,舍不得;不给吧,又怕挨打。赵王的处境用成语来说,怎么说?
生:进退两难。
师:什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杨舸《将相和》教学实录》,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简短将相和的教学实录 例 篇2
一、复习引入,确定学习内容
二、以“和”为眼,整体把握“负荆请罪”这则故事,着眼人物语言
师:同学们,你们课文读到哪里,唉,觉得将相要不和了?
生:我读到这里: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觉得将相要不和了。
师:(大屏幕出示这段话)廉颇一句话,破坏了赵国的和。再往下读,读到哪儿又让你觉得他们有和的希望了?
生:“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这里感觉到他们又有和好的希望了。
师:为什么读这番话?
生:因为蔺相如这番话有和好之意。
师:蔺相如的话,始终保持这赵国的和。是吗?注意一个词,读“chéng乘机”。跟我读一遍。
生:读词。
三、着眼人物语言,以“不和”和“求和”为主线,比较研读
师:(大屏幕出示蔺相如这番话)两个人的语言,很不——
生:一样。
师:那我们就来细细研究。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这一将一相的话,发现有哪些具体的不同?作上记号,四人小组讨论。听清楚没有?开始讨论。四人小组。
生:(小组讨论2分钟)
师:谁先来?
生1:廉颇处处为难蔺相如,而蔺相如却处处体谅廉颇。因为蔺相如知道如果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生2:廉颇对蔺相如直呼其名,而蔺相如称廉颇为廉将军。
师:这是第一个重大的发现。(点击课件,“我廉颇、他蔺相如”与“廉将军”几字变红)在名字前面还加上“他”,“他蔺相如”读起来什么感觉?
生:感觉就是很不尊敬蔺相如,很看不起蔺相如。
师:他蔺相如,这样说合适吗?
生:(齐)不合适——
师:这时候的蔺相如已封为上卿,应该怎么称呼?
生:(齐)蔺上卿。
师:注意到了这个称呼,能把人物对话读好吗?同桌相互试一试。
生:同桌对话。
师:(半分钟后)哪一桌愿意表现一下?
生1:指名一桌读。(有点结巴,其中读廉颇的孩子语气急,加了两个字)
师:不错。特别是廉将军。但是不服气也不能乱加字。
(全场笑)
生2:同桌读。(还是不够流利)
师:不服气也不能着急。(生笑)除了发现人称上大不相同,还发现什么?
生:廉颇总是把自己放在前面,而蔺相如的话中都是把廉颇放在自己前面。说明蔺相如是想和廉颇和好的。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蔺相如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师:(高兴地)读书就是这样,不能放过一字一句。(点击课件,“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字体变红)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1:朗读廉颇所说的句子。
生2:读得较有感情。
师:她还突出了一个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什么?
生2:他蔺相如是靠嘴巴,而我是靠打仗,靠生命换来的!
师:你这番话让我想起了一首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哎,他廉颇是不是吹牛啊?
生:不是。渑池之会上,廉颇带着军队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才只好放赵王回去的。
师:老师还为大家带来这么一段资料(课件出示)师有感情范读。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以勇气闻于诸侯。
看来廉颇能够名扬四海,确实是因为他百战百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再读句子。
生:齐读廉颇说的话。(此时学生读得已较有感情)
师:看样子,廉颇的话倒是实话。虽说是实话,可哪个地方总让我们感觉说得不太入耳,让我们听不下去?
生:我觉得是这里: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为什么?
生:因为廉颇就是个功臣也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因为蔺相如地位比他高就看不起人家。(大意如此,原句已记录不下)
师:心不平则气不和。就是因为廉颇觉得自己能耐比蔺相如大而官位却比蔺相如小就如此耿耿于怀。蔺相如真的没有什么能耐吗?
生:不是的。
师:蔺相如有什么能耐?
生1:完璧归赵中蔺相如以身护玉,机智而且勇敢。
师:终于发现了廉颇的话里不合情而且不合理。
生2: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为赵王挣回了面子。
师:为赵王争回了面子就是为赵国——
生:(齐)挣回了面子。
师:廉颇重要,这蔺相如也重要。对赵国而言,两人缺一不可,所以此话差矣。现在蔺相如说: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9个字你读懂了吗?
生:正是因为廉颇在前线作战,蔺相如在后面出谋划策,赵国才不会受欺负。
师:……
生:我觉得廉颇和蔺相如就好像赵王的两只手。(听课老师热烈鼓掌)
师:你体会得真深刻,他们俩就好像赵王的左手和右手。什么叫文武合璧。对付秦国这样的大国,将相就必须要和。所以蔺相如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和,国力就强,不和就弱。请男同学读廉颇说的话,女同学读蔺相如说的话。
生: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挺动情)
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有什么发现?
生:廉颇说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而蔺相如说自己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师:廉颇是口口声声我我我,而蔺相如说的是我们赵国。蔺相如以身护玉,为的是——
生:我们赵国。
师:渑池会上蔺相如逼着秦王为赵王击缶,为的是——
生:我们赵国。
师:蔺相如如今避着廉将军,还是为了——
生:(大声)我们赵国!
四、以“负荆请罪”为核心,引导写话实践,全面感受人物形象
师:不知道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这番肺腑之言,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写下来。
(课件出示:)
蔺相如的话传倒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
廉颇静下心来想到了什么,请写一写。
生:在音乐声中写话。(约3分钟)
师:廉颇静下心来想到了什么?
生:(此处有4个学生进行了交流。孩子们写得很精彩,以致于我光顾着发愣而忘了记录。唯一的印象是楼老师反复提醒学生廉颇会称呼蔺相如为蔺上卿。)
师:同学们写的,京剧中就有这么一段差不多。请欣赏。(播放京剧片断,内容为廉颇坦然认错幡然改悔。细心的楼老师还配上了歌词,但偶只顾欣赏忘了记录。)
师:看了这段京剧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生:纷纷举手。
师:都有感受那就不说了。一起来读这两个句子。
生:齐读廉颇、蔺相如所说的句子。(学生的齐读很有感情)
师:没有廉颇的负荆请罪,就不会有将相和。这一将一相,如果说蔺相如几次三番地让着廉颇,为的是——我们赵国,廉颇的负荆请罪也是为了——我们赵国。为了我们赵国,有了——将相和。和则万事兴,和则国家强。和为贵。下课。
生:没有反应。
师:下课。
生:没有反应。
师:下课。
生:仍旧没有反应。
师:同学们,下课。
生:(恍然大悟)老师再见。
师:老师课前答应送给同学们的礼物,是这盘《将相和》的京剧光盘,请你们的语文老师再带领着同学们一起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