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备课教案优秀(精选4篇)
语文备课教案 篇1
《七颗钻石》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2个多音字)及新词,认读5个字,能用“清澈”造句、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七颗钻石的来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7自然段。
4、展开想象,感受小姑娘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点
了解小姑娘的水罐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
教具准备
词语、句子卡片,媒体资源:课件《七颗钻石》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苏联卡泰耶夫写的童话故事《七色花》吗?(有或没有)
《七色花》讲的是珍妮用一朵神奇的七色花的花瓣实现自己和他人的愿望的事,表现了珍妮愿意为别人带来幸福和快乐的好品质。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和珍妮同样善良的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学习童话故事《七颗钻石》。
板书:七颗钻石
二、初读课文,认读本课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先听范读,再自由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表,认读字表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认读生字词,认读字词及句子。
水井干涸干枯干渴而死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也都干渴而死。
(学生读后老师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感受当时的环境。”)
绊倒递给一瞬间水罐
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
接着一股清澈
这时,突然从水罐里射出七颗闪闪发光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一股清澈,新鲜的水流。
再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三、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默读后按提示说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的一件事。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水罐变成金的涌出清水,射出七颗钻石升上天空的一件事。
(如果再加上“大旱之年”更好)
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水罐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请你自由朗读课文三至六自然段想一想。
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①请一个同学读第三自然段,然后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②当小姑娘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时什么表现?
(喜出望外想喝个够决定留给妈妈)
说说“喜出望外”什么意思?
小姑娘为什么会喜出望外?读读课文中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找了很多地方找不到,很累很辛苦)
③你从中感受到小姑娘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有孝心)板书:孝心
师小结:正是因为小姑娘有一颗纯洁的孝心,使空空的水罐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
④带着自己的感受有语气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小组学习四至六自然段。
①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读一读四至六自然段;
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水罐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体会出小姑娘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小组汇报学习收获。
四、回归课文整体,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有感情朗读全文,思考:水罐为什么会一次次发生变化?
全班合作填表,了解水罐变化原因。
(见教参47页)
启发学生围绕课题《七颗钻石》深入质疑,感受小姑娘美好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
课文写小姑娘找水,为什么课题叫《七颗钻石》?
感受小姑娘用爱心找水,给母亲,过路人,动物喝水,自己却连一滴水也没有喝,从而体会到文章借七颗钻石变成灿烂的大熊星座象征小姑娘美好心灵的闪光。
板书:爱心美好心灵
展开想象:
如果你是那为小姑娘,当找不到水,碰到小狗干渴,遇到路人讨水喝,会怎么说,怎么做?自选感受最深的情景谈体会、或分角色演一演,
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七颗钻石的那两个自然段,试着背诵。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6、7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4个人一组在小组内背诵,由组长负责把背诵成绩填入朗读检测本上。
选几名(好,中,差)同学在全班背诵。
二、指导生字的记忆和书写
(一)学习生字
“绊”,“递”指名读字音。
得出结论:“绊,递”的读音同声旁相同,是同声旁的形声字。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组:“钻,枯,咽,接”,最后得出结论:“钻,枯,咽,接”是近声旁的形声字。
此教学过程也可以相机利用课件辅助进行。
(二)多音字练习
(1)她累得倒(dǎo,dào )在草地上睡着了、
(2)小姑娘把水倒(dǎo,dào)在水里、
(3)七颗钻(zuàn zuān )石、
指导“股”和“澈”的书写
股:右半部的上边第二笔是“└”不是“乚”
澈:右半部是反文“攵”不是折文“夊”,中间的“月”第二笔是“丨”。
三、造句练习,用“清澈”造句。
方法:1、找出“清澈”一词在文中的句子,“水罐里射出七颗闪闪发光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一股清澈,新鲜的水流。”
2、联系语境理解“清澈”,指的是水流清而透明。
3、引导学生想一想哪些内容可以用“清澈”(泉水,小溪,小河,湖水,海水,眼睛……)
4、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举例:(1)我家门前小溪里的水很清澈。
(2)小鱼在清澈的小河里游来游去。
归纳为:(1)可以表达为“清澈的……”
(2)也可以表达为“……清澈”
四、作业:
1、写生字
2、独立造句
干渴
教师备课教案 篇2
第1课三原色三间色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三原色——红、黄、蓝;三间色——橙、绿、紫。
2、技能目标:掌握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进行审美教育。教学重点:认识三原色,及三原色相互调和出来的三间色。
教学难点:
掌握运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方法。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美术作品、绘画工具、纸杯一个、调色盘一个、色环。
学生准备:
绘画工具、调色盘一个、纸杯一个等。
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
老师:同学们,首先欣赏一下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的图片,来说一说,你能看到哪些颜色呢?
生:?(春天-绿色,夏天-红色,秋天-橙色,冬天-白色。)老师:这些颜色都有它们各自的相貌,我们就称它们为“色相”。老师:谁来说说,生活中带有红、黄、蓝颜色的物品有哪些呢?生:?
老师:同学们,看一看自己带来的颜料盒里面的12种颜色,红、黄、蓝这三种颜色是不能用其他颜色调和出来的,但是,它们能调和出任何的其他颜色,他们是色彩王国的老祖宗,我们称它们为三原色。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原色与三间色。
2、新课讲授
⑴认识三原色老师:任何其它颜色,都调不出红、黄、蓝这三种颜色。⑵认识三间色老师:用两种不同的原色调和会形成什么颜色呢?(学生尝试)(老师在讲台上示范)红+黄=橙黄+蓝=绿蓝+红=紫
老师:橙、绿、紫这三种颜色叫做三间色
老师:调和两种原色时,其中一种原色添加的量不同,调出来的间色色相也会不同,同学们试验一下,老师辅导。
3、学生感受练习(3~5分钟)4、欣赏作品
老师:我们一起欣赏,用三原色、三间色装饰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六、布置作业:
要求:1、自制抽拉玩具,做做色彩游戏,可以同桌两个人合作,参考书本第一页的左侧。2、可以用三原色与三间色画一幅你们喜欢的色彩图画。
七、互相评价
八、小结:
老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三原色是哪三种颜色?三间色是哪三种颜色?
第2课好朋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知无论哪个种族的人都是人类大家庭的成员
2、了解不同种族人的相貌特征,服装打扮及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欣赏图片和大家讨论,了解不同人种的特征
2、抓住外形特征,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现不同的人种教学教学准备:
奥运会的五环标志,各种族人物图片、了解不同人种的风俗习惯,彩笔。
教学过程:
一、感知与体验
师出示奥运会的五环标志:这是什么标志?你知道它的含义吗?
2、引导学生观察不同人种的特征,可以从相貌、服装等处进行分析
(地球上有50亿人口,除了黄种人外,还有白种人、黑种人及其它有色人种)你知道各种族的差异是怎样产生的吗?
答案:由于地面上各处自然环境不同,在温度、雨量、阳光等存在差异,又随着人类社会和人类本身体形的发展,就分化出了现在世界上不同的人种。如黑色素有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可以保护皮下的血管、神经和肌肉免受紫外线的袭击。所以长期居住在赤道附近的人种变成了黑种人,他们的头发卷曲、覆盖头部,有隔热作用。而长期居住在高纬寒冷地区的人群,鼻子狭窄,使冷空气较慢进入气管和肺部。他们体形比热带地区要粗壮,肤色也较浅。这些特征代代相传,以至人类在地面上分衍成明显体质差异的种族。
3、游戏:你知道吗?
师来表演不同的“问好”形式?
请学生有肢体语言来表示不同人种的风俗,其它同学猜一猜以小组为单位,用一个动作来表示你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以小组为单位,欣赏同学们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介绍我了解的种族。着重介绍其三大特征:
相貌特征、服装打扮、风俗习惯创造与表现
师生共同欣赏各族人的图片,认一认是哪个种族,哪个国家的人,你的依据是什么?推荐图片:《地球上的小人》
学生以“各种族朋友”为题,画人物肖像教师示范,并强调注意点:
抓住特征、概括特征、夸张特征(注重细节)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大胆表现。老师提示:
用简练的线条和色彩来表现。
表现时抓住人物的外形及服饰特点。
三、反思与评价
1、分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共同欣赏交流,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如果??,那就更好了。”2、课后学生可以举办一个各种族的服装秀。
教师备课教案 篇3
一单元
找春天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德育目标:
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课文所表达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在春天里你发现了什么?让我们先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里发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在小组里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记住生字。
3、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认识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4、口头扩词,看谁最能干。
三、再读课文,感知发现。
1、读着课文,你感受到“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读第二自然段。
2、生汇报读后收获。
3、读第三自然段,能读出什么?
4、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课文,从找春天的过程中感悟春天,体会找春天的乐趣,体验发现的快乐。
5、带着欣喜的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
四、朗读练习。
可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挑战读。
五、集体朗读,读出感情。师生一起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教师抽读生字卡。
2、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选读课文,自主积累,练习背诵。
1、展示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可以读读背背,可以读读抄抄,也可以试着默写。
3、背诵课文。
4、个别抽背。
三、指导写字。
1、认读生字。
2、扩词练习。
3、重点指导“溪、摇、躲、躲”四个字,注意提示和范写容易写错的笔画和部件。
4、学生练习。
四、同桌合作学习,完成“找找说说”的练习。
五、拓展想象。
学生说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然后写一两句赞美春天的句子。
六、实践活动。
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到野外实地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自己发现的春天,可以从气候、植物、动物、人们的活动等方面的变化着眼进行观察。
七、板书设
教师备课教案 篇4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形成原因。
(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桂林山水的图片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
(2)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3)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
(4)通过利用平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作图。
3、利用平面镜解决实际问
教学难点:
1、虚像的概念。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教具与教法:
平面镜、平板玻璃、支架一副、蜡烛、橫格纸、刻度尺等。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新课引入
多媒体课件播放“桂林山水”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师问:刚才我们所看到的景象美不美? 这么美的景象里就应用了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出示一块平面镜。
教师: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镜子,它的表面是平的,我们把它叫做平面镜。用它照自己的时候,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现在,请大家拿起桌上的镜子,用它照照自己,看一看,你在镜中的像有哪些特点?
教师问:当我们远离或靠近镜子时,镜中的像是否会变化呢?教师:刚才,大家谈了平面镜成像的一些特点,是不是都正确呢?是不是全面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先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上小聪和小明的对提示。大家互相讨论交流,设计好探究过程。
教师问: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玻璃板作平面镜?
教师问:怎么确定像的位置
多媒体课件演示探究过程。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 A、像与物大小相等; B、像到镜面距离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C、像与物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
演示:水中的蜡烛。 把一块玻璃立在桌面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相等,将蜡烛点燃,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 教师问:这一现象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结合实验时在玻璃板后面用屏幕接不到像的事实,使学生理解虚像不是光的会聚形成。 结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三、探究平面镜成像原因
教师:平面镜可以成虚像,那么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什么呢?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光的传播过程及成像原理。 解释:以点燃蜡烛为例分析平面镜成像原理。 物点S 发出的光射到镜面上,经过镜面的反射后,反射光线射入人眼。人的眼晴会认为光是从S'点沿直线传来的,S'就是S的像点。蜡烛由无数点组成,每一点在镜中都有一像点,所有像点就组成了整个蜡烛的像。 结论: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四、平面镜的应用
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平面镜,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平常的平面镜有哪些应用? 拿出潜望镜模型给同学观看,并让学生讨论、猜测潜望镜中光的传播路径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潜望镜对光路的改变。
总结:平面镜的应用
A、成像
B、改变光
五、小结
同学们,平面镜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例如:平滑的桌面,平静的水面,平滑的金属面,它们都相当于平面镜。它们的作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丽的风景。(多媒体课件再现“桂林山水”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湖光山色美如画,这其中就有平面镜的巧夺天工。
学生活动:
就桂林山水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纷纷拿起镜子观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得出
结论:
(1) 我看到的像和我长得一样。
(2) 我靠近镜子,像也靠近。
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意见产生分歧。
学生答:这样既能看到像,又能看到平面镜的后面。
学生答:拿一只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蜡烛像的位置。
可由学生进行叙述,教师再加以总结。
学生立即被这一奇怪情景吸引,议论纷纷。
学生答:虚像。
学生通过视觉和触觉感知虚像
让学生讨论、猜测几分钟。
学生观看课件演示
学生答:练功房中的平面镜。
学生答:潜望镜。 学生答:牙医用的小平面镜。
学生答:物体发出的光经过潜望镜多次反射,最后被射入人眼
板书设计:
平面镜成像
一、平面镜成像
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2、原理: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像。
二、平面镜的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作业布置:新课程实践月探究丛书对应章节习题
教后反思记: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5篇《幼儿园大班备课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