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总结

唯一的听众教案优秀(精选4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3-08-16 手机浏览

小学语文六年级《唯一的听众》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提出不懂的、有价值的问题与同学讨论;体会课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

【情感与思想】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拓展与延伸】结合课文内容与自己的学习实践,讨论自己以后该怎样学习,并写一篇读后感。

【重、难点突破】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一段小提琴《梁祝》引入。

同学们,你们说这段音乐好听吗?它是用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吗?

提示:可能同学们会说好听,有的甚至能够回答出是小提琴演奏的。

然后继续说:其实,只要我们肯用功,也一定会拉得这么好的!为什么?因为一个在音乐方面被称为“白痴”的人都能够把小提琴拉得非常好,何况我们这些不是白痴的人呢?(以开玩笑的口气说,但也带着几分很认真的语气)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听众》板书课题:的听众

解题:听众,应该是很多人,要不然就不能称之为“众”了。然而,由于文中的作者音乐素质太差,连他的父亲与妹妹都不愿听他练琴,所以,他只有这么一位“听众”了。大家觉得都很奇怪吧?这位听众有问题吗?下面,我们就自读课文,看看文章都底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听众。

二、自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弄清“听众”的身份,我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通过这件事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教学提示:这几个问题可以合成一个问题来回来,其实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参考:

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三、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思考:这位“的听众”是如何帮助我练琴的,在她的帮助下,我练琴时的行动与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

教学提示:这是全文的重点,在学生回答时,一定要引导他们明白,其实老教授只是给了他点点鼓励与肯定,并没有具体指导他如何拉小提琴。作者之所以能够练好,最主要的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当然,这是与老教授的帮助密切相关的。

先写父亲和妹妹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使“我”十分沮丧,不敢在家中练琴。接着写“我”到林中练琴,遇到一位自称耳聋的老妇人,她猜想“我”拉得很好,并愿意天天做“我”的听众。每次“我”停下练琴,她总是夸奖“真不错”。在她的鼓励下,“我”找回了自信,又回到家中练琴。最后写“我”从妹妹那儿知道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心灵受到震撼。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每次演出时总会想起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四、自学交流。把自己自学的收获与不明白的问题与大家一起交流,或者自己围绕课文内容提一些比较有意义的问题进行交流。

教学提示:这是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综合运用,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受益应该是多方面的。教师只需组织好,就算是成功了。如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巧妙的点拨,教学效果会更上一层楼的。

教学参考:

附对课文重点句子理解:

①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

用“白痴”形容“我”拉小提琴的水平,这对已经能拉小夜曲的“我”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更要命的是父亲和妹妹只是经受了数次“折磨”之后就下了这样定义。为此,“我”失去了在家里练琴的。自信。文章开头直接点明父亲和妹妹的做法,为下文“我”走出家门,到林中练琴作了铺垫,同时也与下文老教授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侧面赞美了老人对“我”的爱护与帮助。

②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这句话写出了早晨树林的安静,以及“我”为能找到这样安静的练琴环境的兴奋心情。沙沙的足音在“我”听来,竟成了一曲悠悠的小令,形象地说明“我”对拉好琴重新找回了自信。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庄重地架好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③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这句话真实地写出了“我”发现老人后沮丧的心理。“我”希望自己能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拉出好听的琴声,可偏偏琴技不争气,那声音“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不希望有人听见自己在拉琴,却偏偏被老人发现了。文中的两个“一定”,强调了难听的琴声带来的后果,突出了“我”的沮丧。说明“我”又一次失去了自信。

④“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这是老人对“我”说的一句话。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得并不好,更从“我”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出于对年轻人的爱护,老人谎称自己耳聋,为听不到好听的琴声向“我”表示歉意。听惯了亲人对“我”白痴的评价,第一次听到陌生老人的称赞,尽管是个聋子,但“我”还是充满了快乐。老人的话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

⑤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这“从未有过的感觉”就是被人肯定的快乐。而这恰恰来自于老人的陪伴,来自于老人的夸奖。老人并不指点“我”如何拉琴,她就用自己的语言帮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励“我”刻苦练习。在她的激励下,“我”终于敢在家里练琴了,而且练得十分认真,十分刻苦。这句话反映了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

⑥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在老人热情的鼓励下,“我”的琴技在不断地提高,这正是老人所希望的。她发自内心地为“我”的进步而高兴。在“我”的眼里,老人也不再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受琴声,“我”和她是用音乐在相互交流。“我”对老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平静地望着我”这在文中是第三次出现。从相识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静地望着“我”拉琴。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⑦“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妹妹的话道出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表现出她对老人的敬仰。妹妹的话,也引起“我”心灵的震动,激起“我”对老人的无限敬意与感激。

⑧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的听众……

句子用“”来修饰限制“听众”,有“独一无二”的意思。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我”唯独想起的是这位自称“耳聋”的老人,表明老人在“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句子写出了“我”对老人的感激,同时点明了课题。

五、分析一下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些特点。

提示: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已学过的知识和本文的特点加以分析,符合课文即可,不做较高的要求。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如,对林中景色的描写,“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优美动人;对老人语言的描写,如诗一般,打动了文中的“我”,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

六、作业

1、文中的老教授“撒谎”骗了作者,他这样做对吗?说说你的理解。

2、写一篇读后感。

《唯一的听众》教案 篇2

教学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学习拉琴的过程中心理和行动的变化及其原因,体会老教授真诚无私帮助他人的可贵品质,培养学生懂得关爱的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体会作者在学习拉琴的过程中心理和行动的变化及其原因,体会老教授真诚无私帮助他人的可贵品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懂得帮助别人,学会关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今天咱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大家认真看老师写课题(师边板题边提示:"唯一"的"唯"字右边是4横不能漏了。)齐读课题。"唯一"是什么意思

2、读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为什么说是唯一的听众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听众

这位听众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相机板书:为什么 什么样 说 做 )

同学们真会提问题,这些问题咱们在课文里都能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

1、那就把书打开,让我们一块儿来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课文,如果遇到不懂的字词,可以查字典。

2、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来看看收获怎么样。

这是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课件出示:蹑手蹑脚,悠悠的小令,隆重的仪式,抱歉,溜走,嘿,无法割舍)

同桌互相读读,有错误互相帮助纠正。

谁来读给我们大家听听。(指名两人)

全班一块儿来。

3、通过刚才读课文,这些词语中有你能说出意思来的吗 或者有哪个生字的读音,字形你想给大家提个醒。(指名回答)

4、生字词的问题在咱们的互帮互学中解决了,把它们送回课文,有没有信心读好呢

那咱们就请这两组同学来读,一个人读一个自然段,明白吗

其他的同学认真听,待会儿请你来评。

(学生轮读,评议)

向这两组的同学学习,第一次读书就这么好,虽然有点儿小问题,但经过同学们的提醒,下次一定能改正,对吗

5、书读到这儿,之前提的问题能回答了吗

(指名回答,读相关句子,相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6、经过初读课文,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

老师想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你脑海中产生的新问题记在本子上,然后和同桌讨论。

(交流问题,简单问题指名回答)

梳理重点问题

预设:(1)为什么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2)老妇人似乎没有教我,我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为什么

小结:送给大家一句话――会提问题的孩子才是真正会思考的孩子,大家提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下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来展开学习。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循着同学们的问题去展开学习。

一,解决问题一

1、指名读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办 (读书)

好,那就请同学用你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读课文,并寻找答案,别忘了勾勾划划,做好批注。

2、学生交流

①"我"开始练琴的时候,饱受家人的打击。

(引导学生体会:"白痴",折磨,锯床腿,这些评价出自"我"的父亲和妹妹之口,可见"我"的琴艺之差)

②"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我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

(引导学生体会:"我"成功了,此时此刻"我"的表现和文章开头所描写的情况已是天壤之别)

③"我"在学习拉琴的过程中,心理和行动是不断变化的。

在我身上所发生的这些巨大的变化都是因为这位老妇人,这清晨里唯一的听众。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开始的"沮丧""不自信"到认真练习直至获得成功,都是因为有了这位唯一的听众)

《唯一的听众》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感知文本大意,回顾人物描写方法。

2、通过读划,梳理人物的心理变化。

3、通过整体反复读,补充人物心理活动。

重点:

学写人物心理活动。

难点:

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写出符合文意的人物心理。

一、游戏导入

先来考考大家,你能根据我的提示猜猜这是哪位人物吗?听仔细哦。

1、悬崖峭壁 攀山越岭 京张铁路 全线竣工 (詹天佑)

2、醉打蒋门神 大闹飞云浦 血溅鸳鸯楼 (武松)

3、温酒斩华雄 千里走单骑 大意失荆州 (关羽)

4、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王熙凤)

你很会听,是位不错的听众。你的思维非常敏捷,一下子就答对了,真是位优秀的听众。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位特殊的听众,板书:唯一的听众,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根据拼音写字:

聋子 沮丧 溜走 抱歉

兴奋 慈祥 荒唐 割舍

最后一起读一遍这些词语,你们读一个老师擦一个,所以要认真读用心记哦!

剩下“聋子”。这位“聋子”真是聋子吗?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就是唯一的听众。

她是课文中的一个主要人物,还有一位主要人物是“我”。

2、你能说说我与这位唯一的听众之间的故事吗?

3、课文重点描写了这两位人物,在描写人物上我们常用的方法是?

4、请你浏览一遍课文,课文描写了这两位人物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

“我”——心理、动作,唯一的听众——语言、神态、动作

三、画心理变化

1、首先让我们走进“我”的内心世界,请再次默读课文,仔细划出有关“我”心理活动的词句。

2、“我”的心理是怎样一步一步发生变化的呢?你能画一画变化的过程吗?请边默读课文,边完成“心理变化图”。

沮丧——充满神圣感——沮丧——自卑——羞愧、兴奋——自信

3、结合文本,进行交流,完成变化图。

四、写心理活动

1、课文用了许多笔墨描写了“我”的心理变化,就像一条美丽的项链把文章串了起来。是什么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从沮丧自卑逐渐走向了自信呢?

2、请你默读课文,勾画出老人鼓励“我”的语句。

3、读中反馈,明确共有三大块。

4、老人是通过一言一行鼓励着“我”的。这一言一行,其实也蕴含着老人和“我”一样丰富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试着去走进。

A、生读第4自然段,老人叫住了“我”,她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联系上文。

生答。

B、于是老人叫住了我,说,谁来读?

C、“我”的小提琴真的拉得非常好吗?她的耳朵真的聋了吗?

D、那她为什么要说谎呢,她的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呢?请你反复地默读这段话,想一想,再说一说,把当时老人的内心想法补充上去。出示:

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老人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E、交流。

F、老人是这样想的,于是她叫住了我,说,一起读。

5、后来老人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她的心里又是怎样想的,又是如何鼓励“我”的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处,联系上下文写一写。

①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

老人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我被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她是一个聋子。我拉了起来。

②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老人想:_________________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6、写的过程中连起来读一读,思考一下是否填得既恰当又连贯。

7、交流评价,整体连起来读一读。

8、我们从老人的一言一行,感受到老人与“我”同样丰富的内心世界,这唯一的听众,她是用心灵在倾听,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5篇《唯一的听众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唯一的听众》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体会作者紧扣人物特点,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进行描写,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体会作者对老教授的感激与敬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紧扣人物特点,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进行描写,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的写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小提琴曲非常美妙动听,但要想演奏出这样美妙的音乐不知要付出多少艰辛,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我”和老人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

(二)细读课文,把握情感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我”在学习拉琴的过程中,心理和行动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批画在书上。)

行动变化:不敢在家练琴→到树林练琴,看到老人就准备溜走→每天清晨到树林练琴,尽心尽力地演奏→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心理变化:沮丧→羞愧→兴奋→自信

鼓起勇气——树立信心——增强信心——尝试成功

之所以发生了这些变化,是因为:老人给了“我”真诚的帮助和鼓励,让我树立起了信心。你从文中什么地方读出来的?

1、“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老人真的耳聋吗?(不是)老人不但不耳聋,联系下文,我们还知道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她为什么说自己“耳聋”?(想帮他)听着“我”这么差的琴声,为什么会说好?(小伙子热爱音乐,我要给他自信鼓励才行)和同桌交流交流。(小组交流)(说体会)

(看到小伙子架起小提琴时那庄重的神情,老人感受到了小伙子喜欢音乐的内心。但老人听出我拉的不好,从“我”的窘迫和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出于对年轻人的爱护,老人谎称自己耳聋,反而为听不到好的琴声而向我道歉。我听惯了亲人对我“白痴”的评价,第一次听到陌生人的称赞,心里充满快乐,老人的话让我有了面对她拉琴的勇气)感悟老人的良苦用心

小伙子非常热爱音乐,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第2自然段,小伙子把拉琴看做“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庄重、隆重)

谁能再有感情地读读老人的这句话?指名读。

2、一个善意的谎言。老人对“我”的帮助,不仅仅是这一次的鼓励,她和“我”还有一个美丽的约定。谁来读一读?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老人对小伙子的影响,就是这样润物细无声。来,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再读一读。(齐读)

3、“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这是老人对小伙子的鼓励,鼓励他继续练下去。)

是啊,当“我”如约来到树林里拉琴,当“我”拉出锯桌腿一般的琴声,感觉自卑沮丧的时候,老人和蔼地对“我”说——(齐读“真不错……、”)

当“我”刻苦练琴,有了一些进步的时候,老人热情地对“我”说——(齐读“真不错……、”)

当“我”渐渐能演奏出真正的音乐时,老人欣喜地对“我”说——(指名读“真不错……、”)

“我”的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理解“洋溢”。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板书:兴奋)、

4、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

我为什么会忘记她是聋子?

(小伙子拉琴的水平越来越高,老人也发自内心的高兴。老人不再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受着琴声。我和她使用音乐在互相交流。对小伙子而言,他的琴声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这不就是对他最高的奖励吗?)

5、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双眼平静地望着我。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为什么“我”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因为“我”从老人的眼睛里读出了关切,鼓励,读出了为“我”取得进步而感到高兴,从她的眼睛里读出了太多,所以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讨论:从老人的平静中,你读懂了什么?(鼓励、关爱)(交流汇报)

(第一次,尽管我拉的很差,老人没有表现出来,仍然静静地倾听,这是一种无言的鼓励,默默的关怀,帮我树立练琴的信心

(第二次,一直平静地望着我,对我热情的鼓励、真诚地帮助和长期的关怀

(第三次,为我的点滴进步感到高兴和欣慰,更充满期望)

有感情地朗读这三个句子。

6、当我知道她不是聋子,而是音乐学院最有威望的教授,我会怎么想。当他再一次走进树林拉小提琴,面对这位老人的时候,他会怎么说?拿起笔,把“我”想对老人说的话写一写。

(四)总结升华

1、从我的'变化和老教授的语言神态,用一个词概括,老教授是个什么样的人?(高尚、无私)

2、一个善意的谎言,它的出发点是爱,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是最具感染力的催化剂,它能催人奋进,从而获得成功。“我”正是在这位老教授真诚的鼓励与无私的帮助下,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小提琴手,“我”永远忘不了这位老人——“我”唯一的听众。

六、板书设计

鼓励、关爱

“我”————————唯一的听众

音乐白痴→小提琴手“耳聋”的老人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首先为学生创设情境,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到小组内读议解决问题。能充分转变学生的角色,引导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自始至终注重了学生对文本的诵读和语感的培养。抓住段落中的重点词语、句子,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积极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读中悟情,使文中事活化、物活现。

其次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中,尊重学生个性,为学生创设了平等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思想得以解放、思维得以活跃、潜能得以发挥,不但学会了思考而且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学习。

最后为了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组织学生在超文本上展开大胆合理想象,促进学生动脑、动手主动参与。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展示了才华,还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塑造了孩子完美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