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故事(精选13篇)
国学经典故事篇1
柏拉图曾说过:“年轻人成长时首次听到的故事应该是美德的典范。没有哪种训练能比这更高贵了。”一个人所具有的良好品德是其人生最有价值的一种资源,不仅能够促进他的人生发展,而且有利于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静下心来,让我们细细品味这一篇篇至善至美的品德故事。无须苦心思索,我们就能感受到美德直击心灵深处的那份感动。不过,《感动一生书系:感动中国学生的100个品德故事》仅仅是学习人生美德的一个开始,佘下的路程还很长很长……
《感动一生书系:感动中国学生的100个品德故事》从品德修养的各个方面,诸如诚实、守信、仁爱、宽容、孝顺、敬业、感恩、公正、廉洁、勤俭等出发,精选了许多真挚感人、行文优美的故事。这些故事大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因而更加贴近生活,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从中得到切实、有益的启迪。同时,还为每个故事设置了一条引言,对故事的内涵加以提炼,并给青少年朋友们以有益的引导。此外,《感动一生书系:感动中国学生的100个品德故事》选配了大量轻盈优美、风格独特的图片,使您在阅读时就如同在品尝一道色香味美的文化大餐。
快乐的暑假开始了,我便有许多时间看书,今天我就读了一本名叫《感动中国学生的100个品德故事》,其中的一篇令我难以忘怀,这篇文章的题目叫《一杯牛奶和三片面包》。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位贫穷的少年为了攒够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但一天下来,他非常累却没有挣够吃饭的钱。于是,他决定向一户人家要点吃的`。他敲开了一户人家的美,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少女,这让少年很不好意思。少女看少年很饿,便拿出一杯牛奶和三个面包片来招待他,让这位少年很感动。本来他打算退学,但是这位少女的举动又让他重新鼓起了信心和生活的勇气。数年后这位少女长大了,却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地的医院束手无策,最后她被送到了大城市的医院治疗。当年的那个贫穷少年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医生——霍华德·凯利,他也参与了治疗行动中。凯利医生一眼就认出这是给予自己自信和生活勇气的少女,从此,他就对这位特殊病人给予特殊的照顾,偷偷的把手术费和其他费用的钱都付了。等女病人的病好了之后,她压根就不敢看药费通知单,因为她知道,这会让她倾家荡产。不过,她还是鼓起勇气看了单子,一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读了出来:“医药费——一杯牛奶和三片面包就足够了。——霍华德·凯利医生。”
这篇故事告诉我们,仁爱是一种美德,有一种无穷的魅力,是一个人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当你给了别人一片生活的阳光,你就会收获一次希望,因为她(他)就会藏到这一片阳光的背后。这个世界是很公平的。
孔子学琴篇2
从前,孔子跟从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了一首曲子后,孔子每日弹奏,丝毫没有厌倦。过了十天,师襄子说:“这首曲子你弹得很不错,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虽学会了曲谱,可还没有掌握一些高难度的技巧。”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说:“你已掌握了弹奏技巧,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品味出这首曲子的神韵。”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说:“你已领会了这首曲子的神韵,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一个人,尚未深入他的`内心世界。”
又过了很多天,孔子庄重地向远处眺望,说:“我现在知道作曲者是什么人了。这人长得黑,身材魁梧,胸怀大志,要统一四方,一定是周文王。”师襄子听后,立即离席行礼,说:“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智慧小语】:学习需要用心专一,深入其中。倘若停留在表面,或是深入得不彻底,便难以领悟其中更深的道理。而且学习也不是为别人学,是为我们自己学,为更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服务社会而学。因此,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人,会用心投入,深入下去,不会轻易带过或是半途而废。
国学经典故事篇3
四年前,人民大学成立中国首所国学院,58名大二学生通过自愿转系成为国学院的首批学子。这不仅是一次教育探索,更是传统文化复兴之路的开端。明年,国学院将培养出首批本硕连读的毕业生。在他们中,大部分人选择了继续攻读或者潜心做研究,然而也有人正沿着自己的人生理想走上一条未知的创业之路。当国学与创业相遇,本不相交的两条线究竟会产生怎样的交集?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餐厅老板“国学范儿”
在后海的银锭桥边,有一处正在装修的二层小楼。门内一幅婀娜多姿的傣族少女剪影手绘,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而这里,将是人大国学院学生赵晗梦开始的地方。
赵晗现在的身份是人民大学国学院中国古代文化专业的研二学生,同时他也是这家餐厅的合伙人之一。从国学研究生到餐厅老板,这个跨度曾让不少人跌破了眼镜。赵晗的理由却很简单。他说,自己只是不愿做“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一介书生,“记不得谁说过‘和平年代,男人最刺激的游戏就是创业’,所以我也想走创业这条路。”尽管不希望被定义为“书生”,但在言谈举止间,赵晗仍然透着一股“国学范儿”。
不甘于坐冷板凳
没有转到国学院之前,赵晗是人大历史系的学生。大二时,人大开办国学院。赵晗因此转到了自己更感兴趣的国学领域。也是从那时起,赵晗发现了自己的“商业头脑”。来自云南的赵晗是学生会的外联部干部,一次为学生节晚会拉赞助的经历几乎改变了他未来的职业轨迹。
“学校旁边是一家云南饭馆,因为我自己也是云南人,所以就想到那边拉赞助,后来和老板谈的很投机,他便出了近一万元的赞助费。”赵晗说,之后,他便经常跑到那家餐馆做“饮食顾问”。“其实云南有很多好吃的还没被挖掘出来,当时就心动了,也想开这么一家云南餐厅。”
性格上的“不安分”加之有了创业的`理想,让赵晗离研究国学的轨迹越来越远。“老师经常说,做学术就需要耐得住寂寞,至少坐上十年的冷板凳。”但恰恰相反,赵晗希望将来拥有一份自由的、可以体现团队协作的工作。“大学时代,受孔子未知生焉知死’与海德格尔‘面死而生’的影响,我将注意力集中在怎样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上。在家人的言传身教和所学国学专业的耳濡目染下,我并不甘于坐一辈子冷板凳,躲在书斋里穷经皓首地做学问。”
从学国学到研究市场
大四下学期,赵晗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创业想法。“学文科其实没有什么技术优势,对于我来说,也没有什么雄厚的家底和资源,能涉足的行业只能是进入门槛较低、自由竞争、非市场因素干扰少的领域,最好这个领域还能与自己的理想和使命结合起来。”经过一番调研和考察,他把目标锁定在了餐饮行业。
对于这样的决定,父母给予了赵晗最有力的支持。他说,前期投入在餐馆的房租以及周转金全部是父母赞助给他的。“我父亲可以算的上一个准美食家,而且也有过做餐饮的经验,他很支持我创业的想法。”餐馆其他三个合伙人也是赵晗一一游说的,“他们都是我上大学时在社团工作认识的好朋友,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去年,其中一个合伙人的亲戚出租了后海的这套二层小楼,赵晗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像我们这样刚起步的菜鸟,以前都没有奢望过在这样一个地段租到房子,现在机会来了,就要抓住。”因为没有了二房东甚至是三房东的“扒皮”,这套黄金地段的房租还是相当公道的。
国学餐厅讲策略
“北京的饭馆很多,竞争也很激烈,靠什么来吸引客源?”面对记者的疑虑,赵晗很有自信地说,首先靠在网上的大力宣传,其次,餐厅的优惠力度肯定要足够大,足够吸引眼球。“先把人气攒旺。这边的酒吧有很多,我们就买了那种硬度很高的凳子,这样是为了提高翻台率,让顾客吃完了就去别的地方消费。而且我们的厨师都是从云南聘请过来的,菜味儿应该还是不错的。人均消费也不高,大概在70元左右。”
在这家还尚未装修完毕的餐厅里,不管是摆设装饰,还是氛围气息,都蕴藏着几分国学的痕迹。赵晗说,虽然从事的是餐饮行业,但是对于员工来说,我所要开的餐饮企业不仅是一个能打工挣钱的地方,更是一个接受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地方。“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这是我的信条,我要让在我的餐饮企业里工作的员工,不仅成为物质上的有产者,更是精神上的有产者。”他还想在未来的企业文化中加入国学的精华,比如每周进行论语知识竞赛,让员工们潜移默化地接受国学的熏陶。说这话时,,赵晗彷佛不仅是一个餐厅老板,而更像是一个国学研究者。目前,赵晗的目标是,20xx年再开一家餐厅连锁店。
国学经典故事篇4
昔日有母熊被猎人打中要害,端坐不动而没有倒地,猎人觉得很奇怪,上前去看个究竟,结果发现母熊已死了,却紧紧抱住一颗大石头。为什么呢?原来母熊的孩子在石下的.溪流中玩水,母熊怕落石会打中小熊,至死也忍痛抱紧大石不放。
动物界中的母与子,无论生死都相互眷恋,它们的慈爱与孝义都到了极处。人类为了贪欲却捕捉动物,天下没有比这更狠心的了!
国学经典故事篇5
破釜(fǔ)沉舟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四十六天按兵不动,项羽对此十分不满,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宋义仍旧自顾饮酒,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拥护项羽为上将军。
随后,项羽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过黄河之后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正是这样,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xiāo)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拼死一战,决心很大。
国学经典故事篇6
唐诗故事:胡旋女
陈友冰
唐诗与舞蹈(其三)
胡旋女[1](戒近习也[2])白居易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3]。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
胡旋女,出康居[4],徒劳东来万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
天宝季年时欲变[5],臣妾人人学圜转[6]。
中有太真外禄山[7],二人最道能胡旋。[7]
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8]。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9]。
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10]。
从兹地轴天维转[11],五十年来制不禁[12]。
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
【注释】
[1]胡旋女:跳胡旋舞的舞女。胡旋舞是由西域康居传来的民间舞。胡旋舞的特点是旋律快、节奏快、转圈多而难分面背。胡旋舞是因为在跳舞时须快速不停地旋转而得名的。《新唐书·礼乐志》载:“胡旋舞者立毯上,旋转如风。”。
[2]戒近习也:要制止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白居易认为,当年唐玄宗就是贪恋这种胡舞导致了安史之乱。现在胡旋舞依然盛行,作者写这首关于胡旋舞的新乐府,就是要今日君主以此为戒。白居易的新乐府结构上有个特点,叫做“篇首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即,开头点明写此诗的目的,诗歌结尾处再点明创作的主旨。“戒近习也”即是“篇首标其目”。
[3]回雪飘飖转蓬舞:形容表演者在急速的旋转(这也是胡旋舞得名的原因),像流风中飘飖的廻雪和旋转着的蓬草。回雪,同“廻雪”;飘飖(yáo),风吹飘荡之状;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文选·曹植<杂诗>》:“转蓬离本根,飘颻随长风。”
[4]康居(kāngqú):古西域国名。自锡尔河下游,至吉尔吉斯平原,是康居疆域的中心地带:清代学者魏源在《圣武记》中考证:古康居即今日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一带。
[5]天宝季年时欲变:天宝末年社会风气产生巨大变化。“天宝”,唐玄宗年号,从天宝元年(742)到天宝十四年(755)。“时欲变”,指天宝末年纲纪败坏。
[6]圜转(huán):旋转。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参两篇》:“凡圜转之物,动必有机。”
[7]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宫内有杨玉环,宫外有安禄山,两人最善于跳胡旋舞。太真:贵妃杨玉环号。杨玉环(719-756),原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开元七年(719年)六月一日生于蜀州(今四川崇州)。开元二十三年(735),17岁的杨玉环被册为寿王妃(寿王李瑁,唐玄宗第十八子)。天宝四载(745),27岁的杨玉环被李隆基册为贵妃《旧唐书·后妃传上·玄宗杨贵妃》:“时妃衣道士服,号曰‘太真’”;安禄山(703年-757年):本姓康,名轧荦山,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禄山为平卢兵马使,以贿赂交结唐廷派往河北的御史,博得唐玄宗李隆基的称许与宠信。历任营州都督、平卢节度使,兼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又兼河东节度使,掌握了今河北、辽宁西部、山西一带的军事、民政及财政大权。受封为东平郡王。天宝十四年发动叛乱,攻下唐王朝首都长安,建立燕政权,年号圣武。据《旧唐书·安禄山传》:“安禄山晚年益肥壮,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但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杨贵妃会跳各式各样的舞蹈,跳起快速多变的`的胡旋舞来更是美艳绝伦。
[8]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梨花园即梨园。《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金鸡障:画金鸡为饰的坐障。“天宝中,安禄山每来朝,上特异待之,每为致殊礼。殿西偏张金鸡障,其来輒赐坐。”(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养为儿:据《新唐书·后妃传》:“时杨贵妃有宠,禄山请为妃养儿,帝许之”。
[9]兵过黄河疑未反: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在幽州(今北京市)发动叛乱,好大军已渡过黄河,消息传来,唐玄宗仍不相信,还认为是诬陷安禄山。
[10]死弃马嵬念更深: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四日,杨玉环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禁军哗变,玄宗无奈,只得下令38岁的杨贵妃自缢。“念更深”,玄宗迫于无奈赐死杨贵妃后对她思念更深。
[11]地轴天维转:指安史之乱给国家社会带来巨大灾难。
[12]五十年来制不禁:指胡旋舞从康居国传入中原后一直很流行。从玄宗天宝年间到白居易写此诗的宪宗元和年间(806—819)约五十多年。
【翻译】
跳胡旋舞的舞女,心随着曲调的旋律,手随着鼓点舞动。鼓乐声中舞动双袖,象雪花空中飘摇,象蓬草迎风飞舞,连飞奔的车轮都觉得比她缓慢,连急速的旋风也逊色了,左旋右转不知疲倦,千圈万周还在转个不停。世上万物都无可比拟,她的旋转比飞转的车轮和疾风还要快。一曲终了拜谢天子,天子开口褒奖。胡旋女出自西域的康居国,千辛万苦从千万里外来到中原。从此中原有了胡旋舞,中原舞者争奇斗艳甚至超过胡旋女。天宝末年纲纪败坏大臣和女子都学这种飞快旋转的胡旋舞。其中宫中的杨贵妃和外镇安禄山,两人的胡旋舞跳得最出色。杨贵妃因善歌舞受宠,在宫中乐部梨园内册封为贵妃。安禄山则在宫中画金鸡为饰的坐障前被杨贵妃收为义子。安禄山用胡旋舞迷惑了玄宗的眼睛,让他分不清是非。以至叛军度过了黄河他还不信安禄山已反叛。杨玉环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禁军哗变,玄宗无奈,只得下令38岁的杨贵妃自缢。“念更深”,玄宗迫于无奈赐死杨贵妃后对她思念更深。从这以后国家发生天翻地覆变化,五十年来胡旋舞却一直延续下去,胡旋女,请不要一味地跳胡旋舞,把我这首歌唱给贤明的君主听让他领悟。
国学经典故事篇7
国学经典故事篇8
周朝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子骞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幸过世了。父亲娶了后妻,后妻又连续生了两个弟弟。人都有私心,因为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后母对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别。后母平时对子骞很不好。严冬,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穿着保暖的棉花做的棉衣,两个小孩子就算是在户外玩耍小脸也是红扑扑的。可怜的子骞却裹在一件单薄的芦花做成的衣服里。数九寒天,寒风刺骨,子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色发紫。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子骞的父亲外出办事,要子骞驾车。冰天雪地,子骞身上芦苇做的衣服哪里能抵挡住冬天的严寒!双手被冻僵了,嘴唇冻紫了。一阵寒风吹过,子骞剧烈抖动的身体实在没法抓紧缰绳,一失手,驾车的鞍辔就掉了,这引起了马车很大的震动。
坐在后面的.父亲身体猛晃,很是生气,心想:这么大了连马车都驾不好!便要下车呵斥。正要斥骂时,突然发现子骞脸色发紫,浑身颤抖。很是奇怪,便上前拉开子骞的衣襟,顿时脸色大变,眼睛湿润:原来,子骞的“棉衣”里全都是一丝丝的芦苇絮,没有一片棉花的影子!父亲火冒三丈,没想到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这样狠毒,当即决定把妻子赶出门去。子骞听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含泪抱着父亲说:“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可是,如果母亲不在的时候,家里的三个孩子就都要受凉挨饿了。”
父亲非常感动,不再赶妻子了。看到闵子骞一点都不怀恨于心,后母感到后悔,后来也把子骞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
编蒲抄书篇9
西汉时期的路温舒,他少年时非常热爱学习,可家里十分贫穷,没钱去读书,只好以替人放羊为生。有一天,他赶着羊群来到一池塘边,看见一丛丛又宽又长的蒲草,灵机一动,采了一大捆蒲草背回家,晒好压平之后,切成与竹简同样的`长短,编连起来。然后他向人家借书,抄写在这些蒲草上,做成一册一册的书。从此,他每次去放羊,身边都带着这种书,一边放羊一边读书,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后来,路温舒靠自学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因为他精通汉书、熟悉法律,以后做了狱吏,最后官至临淮太守,成为著名的法律专家。
【智慧小语】: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伟人志士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勤学不辍,终于学有所成。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一个人想要追求知识和美德,想要有所作为,就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努力坚持、辛勤付出。
国学经典故事篇10
昔日有母熊被猎人打中要害,端坐不动而没有倒地,猎人觉得很奇怪,上前去看个究竟,结果发现母熊已经死了,却紧紧抱住一颗大石头。为什么呢?原来母熊的孩子在石下的溪流中玩水,母熊怕落石会打中小熊,所以至死也忍痛抱紧大石不放。
【感悟:】动物界中的母与子,无论生死都相互眷恋,它们的'慈爱与孝义都到了极处。人类为了贪欲捕杀动物,天下没有比这更狠心的了!
国学经典故事篇11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
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
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
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
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
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
“因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
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
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赶紧把老人接回家赡养。
故事点评:《弟子规》中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假如父母的言行举止有过失,性格难以沟通,从尽孝的角度而言,子女还是应以婉转的语气劝说他终止不良行为,但不能语言犀利、态度不好。
国学经典故事篇12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从小就很孝敬父母,以其孝行而著称乡里。孔子将“孝道”的学问传述给他,在《孝经》当中,与曾子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把孝道表露开解无遗。孔子嘱托曾子一定要把孝道发扬光大,可见曾子的孝心孝行非同一般。
有一次,曾子到山里头去砍柴,只有母亲在家。不巧,家里突然来了客人。母亲一时不知所措,惟恐因待客不周而失礼,情急之下,她就用力咬了自己的指头,希望曾子在山里头心能有所感应,赶快回家。果然,母子连心,曾子正在山中砍柴,突然感觉一阵心痛,他马上就想到了母亲,于是就赶紧背着木柴赶回家中。
又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蒸梨给年迈的婆婆吃。当时梨蒸得还不熟,她就端给婆婆吃。曾子看了非常生气,也很懊恼,就把妻子休出家门。从此,曾子父兼母职,也没有再娶。
还有一次,曾参与父亲曾晳一同在瓜地里劳作,曾参稍不留神,斩断了瓜苗的根,曾晳看到孩子不知爱惜物力,做事不谨慎,举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参的背部打去。曾参见父亲因自己做错事而生气,心里很惭愧,也不逃避,就跪在地上受罚,可身体承受不住,便晕倒在地,不省人事,过了很久才慢慢苏醒过来。
曾参刚睁开眼睛,就想到了父亲。为让父亲安心,他欢欢喜喜地爬了起来,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走到父亲面前行礼,向父亲问道:“父亲大人,刚才孩儿犯了大错,使得父亲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教育我,您的身体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吧?”
问候完父亲,父亲见曾参似乎没有什么大碍,稍放了心,曾参于是退回了房间,拿出琴开始高声弹唱起来,他希望欢乐的音乐与歌声能传到父亲耳中,让父亲更加确认自己的身体无恙,可以安心。
听到这件事的人都很敬佩曾参对父亲的孝顺,可孔子很不高兴,对门下的弟子们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弟子们有些奇怪。曾参知道后,内心很是惶恐不安,老师如此生气,一定是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仔细检点反省,却又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于是,就请其他同学去向老师请教。
孔夫子此时便向前来请教的弟子说道:“舜在侍奉他的父亲瞽瞍(ɡǔsǒu)的时候非常尽心,每当瞽瞍需要舜时,舜都能及时地侍奉在侧;但当瞽瞍要杀他的时候,却没有一次能找到他。如果是小的棍棒,能承受的就等着受罚;可如果是大的棍棒时,就应该先避开。这样,瞽瞍就没有犯下为父不慈的罪过,既保全了父亲的名声,舜也极尽自己孝子的本分。而如今,曾参侍奉他的父亲,却不知爱惜自己的身体,轻弃生命直接去承受父亲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么?哪有比这更不孝的呢?”
弟子们恍然大悟,曾参感叹地说:“我真是犯了大错呀!”于是就很诚恳地向孔夫子拜谢并悔过。
智慧小语:曾子一生秉承孔老夫子的教诲,依教奉行,专心致力于孝道,也用自己一生的行持来告诉我们,如何顺承亲意,如何将孝道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真正的孝道,不只是表面的顺从。除了养父母之身,更要养父母之心,全父母之德。
管宁割席篇13
《世说新语》中有这么一则故事:管宁和华歆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成天形影不离。
有一次,他们在田里锄草。管宁挖到了一锭金子,但他对此没有理会,继续锄他的草。华歆得知后,丢下锄头奔了过来,拾起金子摸来摸去,爱不释手。管宁见状,一边干活,一边责备他:“钱财应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可以贪图不劳而获的财物。”华歆听了,不情愿地丢下金子回去干活,但不住地唉声叹气。管宁见他这个样子,不再说什么,只是暗暗地摇头。
又一次,他们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这时一个大官在窗外经过,敲锣打鼓,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管宁对外面的喧闹充耳不闻,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华歆却被这种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连书也不读了,急急忙忙跑到街上去看热闹。
管宁目睹了华歆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失望。等到华歆回来后,就当着他的`面,把席子割成两半,痛心地宣布:“我们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这即是历史上著名的“管宁割席”。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如果不肯亲近有道德的仁者,无形中会给自己带来无限的危害。一旦让小人有机可乘,你所做的一切会一败涂地,甚至有可能堕入罪恶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