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教案 林海教案及 教学反思
林海教案篇1
【创新设计】
在全面进入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应用语文教学“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来进行教学《林海》这一课。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人文性与工具性。人文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熏陶及至塑造形成一定人格修养;工具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听、说、读、写、议等一系列有效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吸收和运用的技能。通过品读、感悟、运用、方法、手段的训练,形成一定的语言文字素养。
与此同时,培养学生从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自己动手查阅有关大兴安岭的书籍、图片等,在学习写法上用体会、日记、诗歌等自己所喜爱的体裁,写出学完《林海》的感受,并创作画面,配短诗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使他们受到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2、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赏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划、独立品味、讨论汇报、感情朗读、背诵积累、诗文创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
4、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辩论;激励学生创作诗文赞美林海;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本文第二大段是重点段,反复品读重点圈画来提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之美,进而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来突破大兴安岭称之为“林海”的原因和以“林海”做题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林海美(动笔圈勾画)
1、课前回忆美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第二课。请想一想,你们见过江、河、湖泊、海吗?说一说,是什么样的?(生简要回答)师板画(林海)你们见过这样的林海吗?今天老师带你们一同走进大兴安岭看看老舍先生笔下那莽莽苍苍的林海是怎样的?学生简要回答。
师:大家想亲眼看一看林海吗?(播放录像)
2、音像感知美
(1)学生看录像,教师现场解说。
(2)小结过渡:林海的确很美!(板书:美)
3、文中寻找美
(1)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请同学们带着一颗爱美的心,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的小片段。你们找,我也找,咱们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师:谁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读)
(3)师:看来,同学们的火眼金晴还真能发现美!不过,我找的才是最美的。(师朗读写人的小片段。如已经有学生读过,教师就主动与该同学联合起来学习。)
4、选择品味美
师:服气吗?不服气?谁愿意认真品味之后来跟我辩论吗?好!请参考下面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断,认真品味。注意,一定要展开创造性想象,你们品,我也品。咱们等着瞧!
A、你欣赏的小片断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
B、这个小片断的关键词是哪些?它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生:仔细品读。
二、细读重点段、句、词、体会林海美(动口诵、背、思)
片断讨论美
(1)老师辅助、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木的四个小片断进行议论发言。每个小片断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根据学生发言,灵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断。师:这个小片断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你品味想象到了什么?
2启发同学补充。师:还有谁品味了这个小片断的美?谈谈自己的意见,好吗?
3过渡、激励。在各个小片断的讨论学习过程中,教师灵活地指导全体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全面欣赏林海的美。
(2)教师根据课文描写人之美的小片断组织议论发言。(也可以灵活地穿插在上面四个小片断的讨论之间。)
1启发学生帮忙。师:谁跟我品味的是同一片断,愿意帮我说说吗?
2教师补充发言。师:点缀在莽莽林海当中的市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是兴安岭兴国安邦的体现,是林海人民在愉快的劳动歌声中创造的!
3激励、过渡。师:怎么样?我找的片断美得和谐,美得深刻,不是最美的吗?咱们辩论的胜负如何?后面还有两局比赛,我们可以再决一决!重点讨论五个小片断如下。
岭: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林: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花: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木: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夏、良材。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人: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三、总结深化、欣赏林海美(动脑、悟、辨、述)
1、点睛总结美
(1)形成板书。师:(指板书)同学们,从刚才的品味和辩论中,我们知道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人都很美。请看:它们的美有没有联系?林与花有没有?花与木有没有?……(一边指点一边连线。)
(2)小结课文。师:兴安岭的岭、林、花、木、人的美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上联系在一起的美,使兴安岭美得那么灿烂,那么实在!她就像一颗颗装点我们美丽祖国的星星!
2、多读赞赏美
(1)学生练读。师:下面,进行第二局比赛。就是通过优美片断的朗读来心情地赞美林海。谁朗读赞美得最有吸引力,谁就是冠军!当然,能够通过背诵来赞美的,更是冠军!请同学先练一练。
(2)学生诵读。师:谁最先来赞美?能读就读,能背就背!(师生共同评议,选出一个个冠军。请他们昂首挺胸地站着。)
(3)教师表演读。师:我也想当冠军!可以表现一下了吗?(教师读,学生评。)
(4)学生齐读重点文段。师:刚才,我们选出了班上的个人冠军,现在看看,我们这个集体能不能当冠军?请齐读课文第三、四节,能背诵的同学还可以背。
(5)激励、过渡。师: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堪称冠军!
3、诗文创造美
(1)师生同时创作诗文。师:我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林海吗?好!请参考课文的优美词句和自己收集的诗文、图片资料,为兴安岭写几句赞美的话,也可以写一首小诗。你们写,我也写,咱们进行第三局比赛!
(2)学生展示,教师引导赏析得意之作。
(3)教师展示,请学生赏析。
4、旅游憧憬美
师:同学们想去林海旅游吗?能实现吗?老师认为完全有可能!现在,教你一个绝招:自己先把课文最美的两个自然段背下来,然后,在父母面前把林海心情地赞美一番,打动他们的心,争取让爸爸妈妈明年暑假带你到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去踩踩那里的松针,摸摸那里的古木……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达成自己的心愿。
【板书设计】
2、林海
岭多
大兴安岭林绿美、不空洞
花繁
【教学评析】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达到了语文课程生活化、学习过程情境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学生自主学习,读、思、议、说,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实践,一导圈点,自读自悟,养成边读边想边画的良好阅读习惯;二导思维,制作电脑课件,把课文语言变成生动画图,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三导迁移,感悟课文,学得比喻之后,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激发创新意识,发表独立见解,并互相补充,臻于完善,合作意识佳、和协氛围浓、情感体验真。
林海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林海岭的特点
2、感悟作者的语言特色,激发阅读兴趣
3、抓住景物特点,学习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的语言特色,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难点:
品悟作者的语言特色,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基于已知,导入新知。
1、上节课,我们追随着作者来到了大兴安岭,并且知道了老舍先生是通过岭、林、花这三方面来写林海美丽景色的。类似的文章我们还学过桂林山水,其中对漓江水是这样描述的。自己默读这一段,你能快速找出漓江水具有哪些特点吗?(预设:静,清,绿)
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为什么你能如此快的找到漓江的特点啊?(预设:文章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有概括句。问:那这是什么写法?)
4、正是运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让课文层次特别清晰,我们能一下子找到景物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林海这篇文章,自己默读相关段落,你能像找漓江水特点那样快速说出岭林花的特点吗?(说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找两名同学)
5、我听到同学们的答案有所不同了,不像找漓江水特点时那么统一了,为什么林海这篇课文的特点不那么容易找到呢?
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林海,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描写林海这三方面特点的。
二、读中感悟,体会情感
(一)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大兴安岭的“岭”具有哪些特点?画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说说你的理解?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学习岭的特点:
1、岭多的特点:
(1)抓住“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矮点的,横着的,顺着的。”(预设:岭有各种不同的样子,姿态各异、各式各样的,形态万千,能看出它很多)(板书:多)
导语: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岭具有多的特点?
(3)抓住“看不完,看不厌”
2、体会岭温柔的特点
导语:这数不胜数的岭啊,每一座都那么的不同,千姿百态,那你还找到岭的其他特点了吗?
(1)抓住“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体会温柔的特点
(2)那你能说说“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的意思吗?自己轻声读读这两个词的意思
孤峰突起:群山之中突然冒出一个特别高的山峰。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3)结合这两个词,再来读读这句话,谈谈你对温柔又有了哪些理解?
(预设:大兴安岭的岭没有一座特别突出的,尽管那么多,但每一座都差不多。)
(4)能把你的理解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吗?
(5)自己轻声读读这段话,你还能从哪里看出岭温柔的特点?(打不出来,点出红字,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说说你的体会)
(如果直接找到“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问:那这里的岭是什么样的?出示这句话,从这句话当中你又有什么体会?
(预设:有“点”的能看出并没有高或矮很多,就一丁点。差不多,连绵)
(6)你看,两个特点都自然的融于字里行间中,自己轻声嘟嘟这段话,看看还有包含这两个特点的句子吗?
总结:我们之所以一眼看不出林海这篇文章中景物的特点,正是因为老舍先生将特点融入在这些句子中的原因。
(6)出示对比图:对比这两张图片,我们来猜猜哪张是大兴安岭的岭?哪张是秦岭,你能用几个词来分别形容一下吗?(预设:秦岭很险,很高,很陡,山势雄伟,陡峭,高矮不一。大兴安岭岭的特点:很缓,连绵不断。多找几名同学)
(7)正如你们所说,岭的温柔不仅仅是指每座岭高矮差不多,更是指这种连绵不断、非常平缓的样子。那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浮现出那群山连绵,山势平缓、数不胜数的大兴安岭。
(二)感悟老舍先生亲切自然的语言特色
导语:刚刚我们跟随着老舍先生游览了大兴安岭,领略到了它多且温柔的特点。
1、如果说在描写漓江水时,作者直白的用三句话分别点明了水的三个特点(板书:直白明了)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相比之下老舍先生笔下的岭,是怎样写出特点的?(预设:每句话都写了景物的两个特点)(板书:自然融入)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老舍先生为什么要这么写呢?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听了她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特别舒服,语言很亲切,自然,就像在和我们聊天一样的感觉)
总结:听了你们的朗读,真是如沐春风啊。是啊,老舍先生就是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在字里行间中将大兴安岭多且温柔的特点向我们娓娓道来,读完之后,仿佛我们身临其境一般。这应该就是老舍先生作品中独特的语言魅力吧!
过渡:老舍先生的这种语言魅力不仅运用在岭这一方面,还将它贯穿全文。
(三)品悟老舍先生亲切自然的语言特色
1、让我们看看林和花的段落,找出把你觉得最亲切自然的一两句话,轻声读一读。
2、谁能像作者一样,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俗白精致的语言所带来的温情。
3、(问读的这个人)你在这亲切自然的句子中,感受到了林或花有什么特点?
总结:在这篇文章中,老舍先生并没有直接点明特点,但就是这亲切自然的语言潜移默化的感染着我们,让我们慢慢领悟到了岭林花的特点。
(四)拓展、课外迁移,激发阅读
导语:其实,老舍先生的作品中处处都流露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不仅有亲切自然,还有幽默风趣。
1、老师这里准备了几段话,你们来猜一猜哪句话是老舍先生写的,我们用叉子和对勾表示,听完同学读得,自己偷偷在胸前告诉老师。(充满激情,带动气氛:准备好了吗?预备,开始)
A: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多么尽职。老舍《猫》
B: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老舍《骆驼祥子》
C: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鲁迅《孔乙己》
D:胖二婶根本没有来过,大概是,他们猜想,肉太多了,走不动的缘故。老舍《四世同堂》
2、谁来说说哪几句话是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为什么?(预设:打错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话,谁来说说它写的是什么意思,从而你有什么感受?)
3、那每段话都出自哪里呢,有谁知道吗?(出示书名)
总结:就是通过这短短几句话的表达,我们就能看出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真可谓作家特有的语言格调是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
我知道咱班同学都有读书的习惯,谁能给大家推荐推荐?
三、感受老舍亲切、自然的语言风格,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语言特色
1、老舍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现代小说家之一,其俗白精致,诙谐幽默、京味十足的语言特色已经成为他作品中独特的标志。作家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比如巴金的强烈、坦率,比如鲁迅的简练、含蓄、包含激情。而我们也有着自己的语言特色,比如有的同学是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有的同学是华美绚丽、生动形象,还有的同学是婉约细腻,风趣幽默。今天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那让我们也来发现自己的语言风格,争做班中小作家。
2、同学们,我们之前写了《雾霾天气》这篇作品,拿出来,自己再次创作,看谁能成为我们独树一帜的大作家。在这里,老师提醒你们请注意一下两点
(1)写出事物的特点
(2)有自己的语言特色
指导:(1)谁来读读这位作家的作品?
(2)你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了雾霾有什么特点?你觉得他的语言风格是什么?
(3)到底是不是呢?我们得请这位作家跟我们说说,你们能不能猜到这位作家是谁呢?
(4)请你说说,你觉得自己的语言风格是什么呢?
(5)那我们就评选他为我班大作家,并为她颁发奖励。
林海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事物和结合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习掌握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6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蕴涵在文章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鹏博士教学软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林海
问: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时想到了什么?
[我们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密,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今天我们就来这课学习。
二、轻声读课文,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讲来大兴安岭前的想法。
2、讲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3、讲大兴安岭的林多。
4、讲落叶松多。
5、讲林间的野花美。
6、作者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
7、讲参观林场的见闻和感受。
三、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出示课件
按下列提纲,说说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1、大兴安岭的岭
2、岭上的林
3、林中的花
(二)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与舒服?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五、指导学生分段
1、自读课文,思考:按参观顺序全文可分几段?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讲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感受。
第二段:(2---6)讲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第三段:(7)讲参观林场的见闻和感受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朗读全文,想一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林海的?
二、指导学生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的第一段,思考:
我一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么产生的?(板书:亲切、舒服)
2、讲读第二段
(1)多媒体显示。指名读第二段。
(2)问: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写出岭的温柔?
理解温柔、盛气凌人,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读第三自然段,出示多媒体课件,看看大兴安岭的林有什么特点?
多媒体显示第三自然段。知名度,理解品句
眼睛看到的到处是绿的;茫茫的'一片林海,说明林很多;不同的绿色说明树木的品种多。
(4)小结:这一自然段讲大兴安岭是林海。
(5)多媒体显示第四自然段。理解品句。
这里把落叶松比成什么?浪花指的是什么?
(6)齐读第五自然段,理解品句。第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大兴安岭看作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现了作者的()、()之情。
(7)多媒体显示第六自然段。理解品句
为什么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尾一体,美得并不空洞?清用因为------所以回答这个问题。
理解空洞、千山一碧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亲切、舒服的感觉。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备背诵课文的第三至六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从那几方面写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2、读句子,想想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再说说这样写号在哪里。
(1)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时写俏丽的百花,树干时银白色的。
(2)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轻松座山,白桦围裙,还穿着绣花鞋。
二、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自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多媒体显示第三段]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加深厚了?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的?人与山的关系更加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她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理解兴国安邦
三、总结全文: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运用了那些方法?[拟人、对比、比喻]
3、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概括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写了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对大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四、巩固练习:
1、写出带点的反义词
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综合-------()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温柔------()
它的美誉建设结尾一体,美得并不空洞。空洞----------()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折断化石把大兴安岭和()比较着写,大兴安岭的特点是(),而秦岭的特点是()。
3、练习背诵课文的3--------6自然段
五、作业:
生字组两个词;练习用缺乏、恰好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