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学习资料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石苍舒醉墨堂》原文翻译赏析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1-30 手机浏览

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石苍舒醉墨堂》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赏析
  石苍舒字才美(苏轼诗集作才翁;),长安人。擅长草书、隶书书法,人称得草圣三昧;。苏轼由开封至凤翔,往返经过长安,必定到他家。1068年(熙宁元年),苏轼凤翔任满还朝,在石家过年。他藏有褚遂良《圣教序》真迹,堂内取名醉墨;,邀苏轼作诗。苏轼回到汴京,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苏轼是大书法家,有多篇诗谈到书法。像《凤翔八观》里的《石鼓文》、《次韵子由论书》、《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和这首《石苍舒醉墨堂》,都是脍炙人口的。那几首诗都涉及论书,而这首诗纯粹从虚处落笔,尤其特殊。

这是苏轼早期的七古名篇。他后来的七古中常见辩口悬河、才华横溢的特色,这首即是这种特色早期成熟的表现。堂名醉墨;就很出奇,诗也就在这名字上翻腾。起首明要恭维石苍舒草书出众,却偏说草书无用,根本不该学。这种反说的方式前人称为骂题格;。第一句是充满牢骚的话。这些牢骚是和苏轼那段时期的感受分不开的。在凤翔的前期,知府宋选对他很照顾。后来宋选离任,由陈希亮接任。陈希亮对下属冷冰冰的,又好挑剔,甚至苏轼起草的文字,他总要横加涂抹。苏轼对此很不满,在诗里也有所表现,如《客位假寐》。苏轼到了京城,正值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张变更法度,苏轼也不满意,以致后来因此而遭放逐。这时虽未到和王安石闹翻的地步,但心里有牢骚,所以借这首诗冲口而出。这句话表面上不怎么样,但把忧患;的根源归于识字;,是有点惊人的。至于忧患;到底何在,作者却一点即收,使读者自己领会。古人轻视识字的,要数项羽最有名气。他认为字不过用来记记姓名,不值得学(《史记&项羽本纪》)作者巧妙地用了项羽这个典故而不落用典的痕迹。开头说,识字本是多余的事,更何况认草字;写草字,又写得龙飞凤舞,让人打开卷子一看惊叹不己,那就更不对了。惝恍;二字形容草书的变化无端。令人愁;明贬暗褒。这两句紧紧呼应下文兴来;二句。这四句破空而来,合写两人而侧重对方。

五六二句从诗人到对方,在章法中是转换之处。苏轼是书法家,《次韵子由论书》一开始就说:我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用我尝好之;对比君有此病;,也是明贬暗褒。病;指其好之成癖,暗伏对方草书功力之深,引出下面六句正面点明醉墨;的旨趣。七八两句把《庄子》两个篇名用来赞美对方草书功力之深。九、十两句正面点明以醉墨;来命名的用意,十一、十二两句又用柳宗元的比喻回应君有此病何能瘳;,看似批评,实是夸奖。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不倦,造诣必深。下面四句即是正面赞美。这四句极有层次,首句总提,次句暗用前人笔冢;(如王羲之、智永、怀素等)的故事写其用力之勤。接下来写其造诣之深,这是用力之勤的结果。这两句又和篇首神速;句呼应,一正写,一比喻。条理井然,语言飞动。

我书;四句回到诗人自己,呼应上文我尝好之;句。诗人先谦称自己的书法本无法;,即不合规矩,点画;句和惝恍;句相应。接下两句反问石苍舒为何对他的书法如此偏爱,表面上是诗人自我否定,实有自负书法之意。如果正写就显得乏味,而且易流为诗人的自我吹嘘,用反诘语气来表现,供人回味,深得立言之体。怀素说:王右军云,吾真书过钟而草不减张。仆以为真不如钟,草不及张。;不减钟张;句即翻用这个典故赞美石苍舒。汉末张芝(伯英)和罗晖(叔景)、赵袭(元嗣)并称,张伯英自称: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见《晋书&卫恒传》)下方罗赵;句即正用此典以收束我书;。张芝人称草圣;,《三国志&魏志&韦诞传》注说,张芝家里的衣帛,必定先用来写字,然后才染色做衣服。他临池学书,每天在池里洗笔,池水都成黑色了。结尾两句,诗人又反用此典回应篇首四句,既点到了石苍舒,又点到了自己。这四句都用写字的典故,出神入化而又紧扣主题。

  这首七古体现出苏轼的作诗本领。赵克宜评价说:绝无工句可摘,而气格老健,不余不欠,作家本领在此。;所谓不余不欠,就是既把题意说透,又没有多余的话。这正是苏轼风格的特色。善于在别人难于下笔之处着墨,把叙事议论抒情完全融为一炉。语言形象生动,结构波澜起伏,正说反说,忽擒忽纵,意之所向,无隐不达。如同天马行空,去来无迹;细加寻绎,却又纲举目张,脉络分明。正如作者所说的画竹之妙: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王维吴道子画》)至于使用典故,更是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体现了作者广博的学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