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原文翻译(解释)及赏析(苏轼)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翻译参考:
注释①屏帏:屏,屏风;帏,床帐。
②衣袂:衣袖。
③衾:被子。
④玉漏:古代计时器。长如岁:度夜如年。
⑤衣带渐宽:指人因忧愁而消瘦。
⑥新书:新写的信。
古诗翻译:
昨夜的秋风好似来自万里之外的家乡。月亮攀上了寝息之所的帷帐,冷气透入人的衣袖。在异乡作客的我抱着被子愁得睡不着觉。更哪能忍受漏壶一滴滴的声音,越发觉得长夜漫漫。
寄居他乡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梦里醒来凄绝伤神,一觉醒来满面都是相思的泪水。衣带渐渐宽松,不为别的什么。只为新到的书信,又平添了许多憔悴。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此词《总案》与《编年录》失载,朱本、龙本未编年。考公凡秋中为客者七,惟元丰八年乙丑(1085)由常州赴登州,九月经楚州遇大风一次,最与此词相符。《文集》卷五五《与杨康公三首》其三写于赴登州途中,云:两日大风,孤舟掀舞雪浪中,但阖户拥衾,瞑目块坐耳。杨次公惠酝一壶,少酌径醉。醉中与公作得《醉道士石诗》,托楚守寄去,一笑。某有三儿,其次者十六岁矣,颇知作诗,今日忽吟《淮口遇风》一篇,粗可观,戏为和之,并以奉呈。;又,《文集》卷七一《书遗蔡允元》:仆闲居六年,复出从士。白六月被命,今始至淮上,大风三日不得渡。;这与词中秋风来万里;、羁舍留连;甚合,故编元丰八年乙丑(1085)九月,作于楚州。邹王本从之。
作品赏析
此词写的是一个愁;字。
为何而愁?乍看是秋风冷月触动了离人的乡愁。秋风、明月是容易触发乡愁的,不过读完全词才知道几乎被词人瞒过,原来激发词客乡愁的,并非秋风明月,而是思妻之愁。
其愁若何?答曰:;有客抱衾愁不寐 。羁舍留连;、梦断魂销;、衣带渐宽;,都是写愁,但都不如抱衾不寐;深刻形象。
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中长如岁;三字又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对与妻子相见的期盼,怨时间过得太慢。
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这里用相思泪;来抒写思妻之情。
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此句尤为抒写了羁旅思妻的感伤情怀,为相思而憔悴消瘦。 新书报我添憔悴;,妻子近日来信,说她因思我;而一天比一天憔悴!说月能冷透人衣袂;,说玉漏长如岁;,是无理的,但却合情。 另有龙注引简文帝诗,仅出衣带宽;意,没有联系两句词的上下文意笺释。按此处词意当从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中脱化而出,况且,衣带渐宽;、憔悴;等字面也有关连。
月冷、夜长,用今天美学术语来解释,是一种移情作用。文学大家其风格是多样化的。苏轼写豪放词,亦间写婉约词,此词风格即属于后者。
名家点评
曹本移列为误入词,云:按此词意境,与东坡词不类,断非东坡所作。今移列误入词。;
薛本云:从词中秋风来万里;、有客;、不寐;、羁舍留连;诸语看,当为秋中为客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