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怀古原文翻译(解释)及赏析(王珪)
朝代:宋代
作者:王珪
原文: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翻译参考:
译文作者:惜迟
金陵繁华多少事,都不过是历史中的一笔,我独自登上了江城的高处,只见满目萧然,凄清寒凉。
一只飞鸟飞过,身后一缕细烟飘散在江边。几片帆船在风雨中向下游飘去,可是游子的归舟?
晚风吹来,红叶萧萧作响。寒云惨淡,沉沉的压着旧楼。
故国亡去,失去故园的凄凉有谁知道?人心怎么还能像以往一样,自在潇洒呢?
古诗赏析:
赏析注: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首句破题,兼点时、地。为排解乡思而怀古,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独自踟蹰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萧索的秋景。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并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呼应。
中间二联,即承接独上江城满目秋;,着力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晚烟凄迷中,一只水鸟孤零零地落在僻静无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淅沥沥,江面上稀落地飘零着几片帆影,驶向归途。萧瑟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阴沉沉地似乎要把古城压垮。一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屏,物象虽不同,却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
中间二联,融情于景,锻字炼句,显出作者艺术匠心。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景,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绪; 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
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这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无人过问;登临此地,谁也没有往日那种激扬分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故国凄凉;应江城满目秋;,谁与问;应独上;。人心无复更风流;,由以上种种风物,水到渠成地诱发出了不吐不快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深的忧思。
北宋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弱集贫的局面。时任左相的作者,对国势日益衰微,感触必深。故国凄凉;未必只是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1]
这首诗格调的寥落沉郁,与昂奋进取的盛唐气象迥然有别。宋朝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贫积弱的痼疾,旨在缓和危机的王安石变法,虽部分地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但强兵;的效果甚微。元丰四年、五年(1081---1082)同西夏进行两次战争,都惨遭失败。第二次的永乐之败;,丧师二十万,神宗临朝痛悼,为之不食;(《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当时王珪在朝身任左相,对国势日益凌夷,感触必深。《金陵怀古》的故国凄凉;之叹,未必只是一般的发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摘录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诗鉴赏辞典》1986年版1901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