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儿媚·愁云淡淡雨萧萧原文翻译(解释)及赏析(石孝友)
朝代:宋代
作者:石孝友
原文:
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数竿修竹,几叶芭蕉。
翻译参考:
古诗赏析:
赏析
这首词传情达物,纯真自然,没有矫揉造作之感。
上片从触景生发开去,产生浓浓情意,下片情景交融,即使后来曲终情意仍在。写景时海阔天空,错综交叉,对人的别离之恨和相思之苦作了尽情渲染;写情时则突破空间、地域的限制,或从感情来揣摩对方,或直抒胸臆,充分表达自己的相思情,虚虚实实,交错使用,心灵与大自然融于一体,表现了作者很高的抒情技巧。
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上片起调二句,不仅点出节气,而且兼有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淡淡;、萧萧;、暮暮;、朝朝;四个叠字,以声传情,用得自然而巧妙。淡淡;摹阴霾的天色,萧萧;状淅沥的雨声,以此交织成有声有色的惨淡画面,为写相思怀人布设了特定背景。朝朝暮暮;,写的是愁云苦雨,相思无聊之长久。暮暮;、朝朝;的风雨渲染了一种沉闷、迷蒙、凄冷的氛围。作者怀人的心曲寓于客体环境,愁云与愁绪、雨声与心声交织融合,雨不断,思无穷,愁不绝,彼此相生相衬。
春情漠漠,相思绵绵,作者不由发出内心的慨叹: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这三句,是思极而生的想象虚拟之词。作者思念遥远的情人,推想她别后容态的变化,古人说,女为悦己者容;,想必陷于离别痛苦中的她,独居无伴,已无心梳妆修饰,随着无休止的思念,一定会日渐容衰体瘦,以至眉峰翠减,腕玉香销;。作者从对方着笔,借人映己,运实于虚,笔端饱含体贴关切之情,在容态宛然但又空灵虚幻的形象中,寄托着自己的无限思念。
词的下片,才正面写到自己的相思的苦况。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上句描画形影孤单,独坐小轩,相思盈怀的情态,下句直言此时情怀。一个独;字,托出孤寂悒郁的神情和四顾茫然的怅惘。独坐相思,因相思无望而觉百无聊赖,两句由眼前处境导出心境,叙事言情质实直率。但是,究竟何等无聊;,却未详言,而于结拍处借景物曲曲传出。
结处三句,作者独取萱草;、修竹;、芭蕉;三个物象,一句一景,又合成一体,含有不尽之意。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诗》毛传:谖草令人忘忧。;嵇康《养生论》亦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然而,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足以解忧,这就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修竹、芭蕉,在此都是助愁添恨的景物。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翠竹与美人互相映衬,而此时,只见修竹;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李煜《长相思》也写道: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在寂寞的相思中,身边的萱草、修竹、芭蕉,无不关合着忧思,呈于眼前,添愁加恨。这三个物象,仿佛从眼前景中信手拈来,不经意地罗列,实则寓含了丰富的感情内涵。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曾引《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以景物来象征情思,是我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写法。此词收尾三句,融情入景,正是一种以实为虚;,悠然不尽的妙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