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朗月行原文翻译(解释)及赏析(李白)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青云 一作:白云)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翻译参考:
注释
⑴呼作:称为。白玉盘:白玉做的盘子。
⑵疑:怀疑。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出处:《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⑶仙人垂两足:意思是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月亮渐渐圆起来,就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舒望,又名纤阿。
⑷团团:圆圆的样子。
⑸白兔;二句:白兔老是忙着捣药,究竟是给谁吃呢?言外有批评长生不老药之意。问言:问。言:语助词,无实意。与谁:一作谁与;。
⑹蟾蜍:《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蟾蜍,传说月中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古诗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但此诗中蟾蜍似另有所指。圆影:指月亮。
⑺羿:后羿,中国古代神话中射落九个太阳的英雄。《淮南子&本经训》记载: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皆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下面的乌;即日。《五经通义》:日中有三足乌。;所以日又叫阳乌。
⑻天人:天上人间。
⑼阴精:《史记&天官书》: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精也。;阴精也指月。沦惑:沉沦迷惑。
⑽去去:远去,越去越远。为决绝之辞。
⑾凄怆:伤心之意。
白话译文
小时候我不认识月亮,将它呼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境,飞到了天上。在晚上观看月亮,可以先看到有仙人的两足开始慢慢地出现,接着一棵团团的大桂树也出现了。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请问它是捣给谁吃的?又传说月中有一个大蟾蜍,是它蚀得月亮渐渐地残缺了。以前有位后羿,是他将九个太阳射落了,只留下了一个,才使得天人都得以清平安宁。阴精的沉沦蛊惑,遂使月亮失去了光彩,便再也不值得观看了。对此我觉得忧心非常,凄怆之情,真是摧人心肝啊!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前。陈沆云:忧禄山将叛时作。;(《诗比兴笺》)萧士赟云:按此诗借月以引兴。日,君象;月,臣象。盖为安禄山之叛,兆于贵妃而作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颜色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升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蛤蟆;大明,指月亮。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
名家点评
胡震亨《唐音癸签》:卢仝《月蚀》诗,生于李白之《古朗月行》。李白《古朗月行》,生于《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数语。始则微辞含寄,终至破口发村,灵均氏亦何料到此!
《李杜诗通》:曲始鲍照,叙闺阁玩赏。白则借自刺阴之太盛,思去之。或似指太真妃言。便觉可疑、可问。不待后语(首二句下)。
沈德潜《唐诗别裁》:暗指贵妃能惑主听。(蟾蜍;句下)与《古风》中蟾蜍薄太清;篇同意,但《古风》指武惠妃,此指杨贵妃,各有主意也。
陈沆《诗比兴笺》:忧禄山将叛时作。月,后象;日,君象。禄山之祸兆于女宠,故言蟾蜍蚀月明,以喻宫闱之蛊惑,九乌无羿射,以见太阳之倾危,而究归诸阴精沦惑,则以明皇本英明之辟,若非沉溺色荒,何以安危乐亡而不悟耶?危急之际,忧愤之词。萧士赟谓禄山叛后所作者,亦误。
《王闿运手批唐诗选》:先本咏月,后乃思及杨妃。胡前后不相顾?
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严云:起手点,趣(首二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