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人怨/征怨原文翻译(解释)及赏析(柳中庸)
朝代:唐代
作者:柳中庸
原文: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翻译参考:
注释
⑴岁岁:年复一年,年年月月。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玉关:即甘肃玉门关。
⑵朝(zhāo)朝:每天,日日夜夜。马策: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⑶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指暮春。青冢(zhǒng):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⑷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白话译文
年年岁岁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挥舞马鞭手握刀环。
时届暮春白雪飘飞归来塞外,万里奔波渡过黄河绕过黑山。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当时吐蕃、回鹘多次侵扰唐朝边境,唐朝西北边境不甚安定,守边战士长期不得归家。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是为表现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而作。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 字,充分地表现出边地生活的单调困苦不尽无穷,厌倦之情自然流露。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 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显示出一片萧杀凄绝的景象。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写征人联想到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在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既显示了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表明了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却具有回肠荡气的力量。
此诗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效果。而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 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这样精工的绝句,确是不多见的。
名家点评
清代乔亿《大历诗略》:工对不板。洗发怨;字偏壮丽。
清代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直写得出,气格亦好。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四句皆作对语,格调雄厚。前二句言情;后二句写景,嵌白;、青;、黄;、黑;四字,句法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