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原文翻译(解释)及赏析(高蟾)
朝代:唐代
作者:高蟾
原文: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翻译参考:
注释
⑴永崇:指长安永崇坊。高侍郎:指当时的礼部侍郎高湜。
⑵天上:指皇帝、朝廷。碧桃:传说中仙界有碧桃。和:带着,沾染着。
⑶倚云:靠着云。形容极高。唐宋之问《奉和幸三会寺应制》诗:梵音迎漏彻,空乐倚云听。;
⑷芙蓉:荷花的别名。《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白话译文
天上的碧桃树用露水浇种,日边的红杏倚着云彩而栽。
芙蓉生长在这秋天的江边,不必去向春风抱怨花不开。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一首晋谒之作。高侍郎当指礼部侍郎高湜。咸通十二年(871年),高湜以中书舍人权知贡举,旋拜礼部侍郎。此诗当作于是时。
关于此诗有一段本事,见《唐才子传》:(高蟾)初累举不上,题诗省墙间曰:;冰柱数条搘白日,天门几扇锁明时。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怨而切。是年人论不公,又下第。上马侍郎(应为高侍郎)云:‘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晚唐科举场上弊端极多,诗歌中有大量反映,此诗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整体赏析
唐代科举尤重进士,因而新进士的待遇极优渥,每年曲江会,观者如云,极为荣耀。此诗一开始就用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来作比拟。天上;、日边;,象征着得第者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地位不寻常:和露种;、倚云栽;比喻他们有所凭恃,特承恩宠:碧桃;、红杏;,鲜花盛开,意味着他们春风得意、前程似锦。这两句不但用词富丽堂皇,而且对仗整饬精工,正与所描摹的得第者平步青云的非凡气象悉称。
《镜花缘》第八十回写打灯谜,有一条花名谜的谜面就借用了这一联现成诗句。谜底是凌霄花;。非常切贴。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所以非凡,不就在于其所处地势凌霄;吗?这里可以体会到诗句暗含的另一重意味。唐代科举惯例,举子考试之前,先得自投门路,向达官贵人投卷;(呈献诗文)以求荐举,否则没有被录取的希望。这种所谓推荐、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后来弊端大启,晚唐尤甚。高蟾下第,自慨阳春发处无根蒂;,可见当时靠人事关系;成名者大有人在。这正是碧桃;在天,红杏;近日,方得和露;倚云;之势,不是僻居于秋江之上无依无靠的芙蓉;所能比拟的。
第三句中的秋江芙蓉显然是作者自比。作为取譬的意象,芙蓉是由桃杏的比喻连类生发出来的。虽然彼此同属名花,但天上;、日边;与秋江;之上,所处地位极为悬殊。这种对照,与左思《咏史八首》名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类似,寄托贵贱之不同乃是地势使之然;。这里还有一层寓意。秋江芙蓉美在风神标格,与春风桃杏美在颜色妖艳不同。《唐才子传》称蟾本寒士,性倜傥离群,稍尚气节。人与千金无故,即身死不受;,又说其胸次磊块;等等。秋江芙蓉孤高的格调与作者的人品是统一的。末句不向东风怨未开;,话里带刺。表面只怪芙蓉生得不是地方(生在秋江上)、不是时候(正值东风),却暗寓自己生不逢辰的悲慨。与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同样怨而切;,只不过此诗全用比体,寄兴深微。
诗人向大人物;上书,不卑不亢,毫无胁肩谄笑的媚态,这在封建时代,是较为难得的。说未开;而非不开;,这是因为芙蓉开花要等到秋高气爽的时候。这里似乎表现出作者对自己才具的自信。
名家点评
宋人孙光宪《北梦琐言》:(高蟾)《落第》诗曰:天上碧桃和露种;盖守寒素之分、无躁进之心,公卿间许之。先是胡曾有诗曰:翰苑何时休嫁女,文章早晚罢生儿。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平人折一枝。;罗隐亦多怨刺,当路子弟忌之;由是渤海策名也。
宋人蔡居厚《诗史》:高蟾累举不第,有诗云:月桂数条榰白日,天门几扇锁明时。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怨而切。又《下第上主司马侍郎诗》云: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独向秋风怨未开。;人颇怜其意。明年,李昭知举,遂擢第。
明人敖英《唐诗绝句类选》:谢叠山曰:此诗妙在后二。
明人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凡士值数奇,率多怨辞,未免得罪于人。如高蟾《下第》诗,不尤知贡举者不与吹嘘,但托意芙蓉;自不开向东风,则其中含蓄何保远也!章碣亦有闻知贡举者以私意取其门客,不欲显言,而借望幸;为题以写其心。胡济鼎曰:此所谓主文而谲谏;者也。熊勿轩曰:孟东野《下第》诗不如高蟾一绝,为知时守分,无所怨慕,斯可贵也。
清人黄生《唐诗摘钞》:语含比兴。前二句喻得第者沐知遇之恩;后二句喻己下第,皆时命使然,不敢归怨于主者,犹有诗人温柔敦厚之意。若孟郊之恶诗皆得官、好诗抱空山;,几于怒骂矣,岂复呵以为诗乎!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存得此心,化悲愤为和平矣。
清人李鍈《诗法易简录》:时命自安,绝无怨尤,唐人下第诗以此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