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闾庙原文翻译(解释)及赏析(汪遵)
朝代:唐代
作者:汪遵
原文:
为嫌朝野尽陶陶,不觉官高怨亦高。憔悴莫酬渔父笑,浪交千载咏离骚。
翻译参考:
注释⑴三闾(lǘ)庙:即屈原庙,因屈原曾任三闾大夫而得名,在今湖南汨罗县境。
⑵沅(yuán)湘:指沅江和湘江,沅江、湘江是湖南的两条主要河流。
⑶屈子怨何深:此处用比喻,屈子指屈原,句意屈原的怨恨好似沅(yuán)江湘江深沉的河水一样。何深:多么地深。
⑷日暮;二句:此处化用屈原的《九歌》《招魂》中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秋烟:一作秋风;。萧萧:风吹树木发出的响声。
白话译文
沅江湘江长流不尽,屈原悲愤似水深沉。
暮色茫茫,秋风骤起江面,吹进枫林,听的满耳萧萧。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三闾庙,是奉祀春秋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庙宇,根据《清一统志》记载,庙在长沙府湘阴县北六十里(今汨罗县境)。诗人经过此地后,睹物思人,于是写下了这首凭吊诗。
文学赏析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也是最富于暗示性和启示力的艺术。明朗而不含蓄,明朗就成了一眼见底的浅水沙滩;含蓄而不明朗,含蓄就成了令人不知所云的有字天书。戴叔伦的《过三闾庙》兼得二者之长,明朗处情景接人。
司马迁论屈原时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诗人围绕一个怨;字,以明朗而又含蓄的诗句,抒发对屈原其人其事的感怀。
沅、湘是屈原诗篇中常常咏叹的两条江流。《怀沙》中说: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湘君》中又说: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诗以沅湘开篇,既是即景起兴,同时也是比喻:沅水湘江,江流有如屈子千年不尽的怨恨。骚人幽怨,好似沅湘深沉的流水。前一句之不尽;,写怨之绵长,后一句之何深;,表怨之深重。两句都从怨;字落笔,形象明朗而包孕深广,错综成文而回环婉曲。
然而,屈子为什么怨,怨什么,诗人自己的感情和态度又怎样,诗中并没有和盘托出,而只是描绘了一幅特定的形象的图景。江上秋风,枫林摇落,时历千载而三闾庙旁的景色依然如昔,可是,屈子沉江之后,已经无处可以呼唤他的冤魂归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这是屈原的《九歌》和《招魂》中的名句,诗人抚今追昔,触景生情,借来化用为诗的结句: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季节是秋风起;的深秋,时间是日暮;,景色是枫树林;,再加上萧萧;这一象声叠词的运用,更觉幽怨不尽,情伤无限。这种写法,称为以景结情;或以景截情;,画面明朗而引人思索,诗意隽永而不晦涩难解,深远的情思含蕴在规定的景色描绘里。前面已经点明了怨;,此处如果仍以直白出之,而不是将明朗和含蓄结合起来,做到空际传神,让人于言外得之,那将会非常索然寡味。此诗结句,历来得到诗评家的赞誉。
名家点评
元代诗人杨士弘《批点唐音》:短诗岂尽三闾?如此一结,便不可测。;
明末清初诗人黄白山《唐诗摘钞》:言屈户之怨与沅湘俱深,倒转便有味。更妙缀二景语在后,真觉山鬼欲来。;
清代诗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忧愁幽思,笔端缭绕。屈子之怨,岂沅湘所能流去耶?发端妙。;
清代诗人李瑛《诗法易简录》:咏古人必能写出古人之神,方不负题。此诗首二句悬空落笔,直将屈子一生忠愤写得至今犹在,发端之妙,已称绝调。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凡咏古以写景结,须与其人相肖,方有神致,否则流于宽泛矣。;
清代诗人施补华《岘佣说诗》:并不用意而言外自有一种悲凉感慨之气,五绝中此格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