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学习资料

夜筝原文翻译(解释)及赏析(白居易)

来源:网友 时间:2022-12-11 手机浏览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翻译参考:


古诗赏析:


赏析

若要把白居易《琵琶行》裁剪为四句一首的绝句,实在叫人无从下手。但是,《琵琶行》作者的这一首《夜筝》诗,无疑提供了一个很精妙的缩本。
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以紫袖;代弹者,与以皓齿;代歌者、细腰;代舞者(李贺《将进酒》:皓齿歌,细腰舞。;)一样,选词造语十分工整。紫袖红弦;不但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份,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明月;点夜;。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倘如举酒欲饮无管弦;,那是不免醉不成饮;的。读者可以由此联想到浔阳江头那个明月之夜的情景。
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这并不等于说独处(诗题一作听夜筝;),而是旁若无人的意思。它写出弹筝者已全神倾注于筝乐的情态。自弹;,是信手弹来,低眉信手续续弹;,得心应手;自感;,弹奏者完全沉浸在乐曲之中。唯有自感;,才能感人。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到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惟妙惟肖。旧时乐妓大多都有一本心酸史,诗中的筝人虽未能像琵琶女那样敛容自陈一番,仅闇低容;(闇:àn,黯淡)三字,已能使读者想象无穷。
音乐之美本在于声,可诗中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接下去却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顷刻。这无声是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无声是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正因为与声情攸关,它才不同于真的无声,因而听者从这里获得的感受是别有深情一万重;。
诗人就是这样,不仅引导读者发现了奇妙的无声之美(此时无声胜有声;),更通过这一无声的顷刻让读者去领悟想象那筝曲的全部的美妙。《夜筝》全力贯注的这一笔,正是《琵琶行》中冰泉冷涩弦疑绝,凌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节诗句的化用。
但值得读者注意的是,《琵琶行》得意的笔墨,是对琶乐本身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而《夜筝》所取的倒是《琵琶行》中用作陪衬的描写。这又不是偶然的了。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深曲;,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背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艺概》)尤其涉及叙事时,绝句不可能像叙事诗那样把一个事件展开,来一个铺陈始末。因此对素材的剪裁提炼特别重要。诗人在这里对音乐的描写只能取一顷刻,使人从一斑见全貌。而弦凝指咽声停处;的顷刻,就有丰富的暗示性,它类乎乐谱中一个大有深意的休止符,可以引起读者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诗从侧面落笔,收到了睹影知竿;的效果。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