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生物会考知识点15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4-02-02 手机浏览

生物会考知识点篇1

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高等多细胞动物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生物会考知识点篇2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矿质元素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共13种。

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1.矿质元素吸收:交换吸附,主动运输(需能量),与呼吸作用参与。

2.利用:

①多次利用:K离子,N、P、Mg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缺少多次利用元素时老组织受损)

②只利用一次:Ca、Fe、Mn形成稳定的化合物。(缺少时新组织受损)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1.食物的消化:一般都是结构复杂、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经过消化,变成为结构简单、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机物。

2.营养物质的吸收:是指包括水分、无机盐等在内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3.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4.氨基转换作用:氨基酸的氨基转给其他化合物(如:丙酸),形成的新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

5.脱氨基作用: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被分解成为含氮部分(即氨基)和不含氮部分:氨基可以转变成为尿素而排出体外;不含氮部分可以氧化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合成为糖类、脂肪。

6.非必需氨基酸: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

7.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通过食物获得的氨基酸。它们是甲硫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8种。

8.糖尿病:当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会得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疾病由于糖的利用发生障碍,病人消瘦、虚弱无力,有多尿、多饮、多食的“三多一少”(体重减轻)症状。

9.低血糖病:长期饥饿血糖含量降低到50~80mg/dL,会出现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早期症状,喝一杯浓糖水;低于45mg/dL时出现惊厥、昏迷等晚期症状,因为脑组织供能不足必须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

生物会考知识点篇3

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物:

①水(约60-95%,一切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②无机盐(约1-1.5%)

有机物:

③糖类

④核酸(共约1-1.5%)

⑤脂类(1-2%)

⑥蛋白质(约7-10%是一切活细胞有机物含量最多的,干细胞中含量最多的)

水在细胞中存在的形式及水对生物的意义

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动。(幼嫩植物、代谢旺盛细胞含量高)

生理功能:①良好的溶剂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③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无机盐离子及其对生物的重要性

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细胞形态、渗透压、酸碱平衡)如血液钙含量低会抽搐。

动植物体内重要糖类、脂质及其作用

1.糖类C、H、O组成构成生物重要成分、主要能源物质种类:

①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

②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糖元(动物)

四大能源:

①重要能源:葡萄糖

②主要能源:糖类

③直接能源:ATP

④根本能源:阳光

2.脂类由C、H、O构成,有些含有N、P

分类:

①脂肪:储能、维持体温

②类脂:构成膜(细胞膜、液泡膜、线粒体膜等)结构的重要成分

③固醇:维持新陈代谢和生殖起重要调节作用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基本单位及其作用

蛋白质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

基本单位:氨基酸约20种

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他都连结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结构通式:肽键: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

分子式有关计算:

脱水的个数=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n–链数m

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个数-水的个数╳18

功能:

①有些蛋白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②催化作用,即酶

③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运输氧气

④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⑤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

核酸的化学组成及基本单位

核酸由C、H、O、N、P元素构成

基本单位:核苷酸(8种)

结构: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脱氧核糖或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有5种)A、T、C、G、U

构成DNA的核苷酸:(4种)

构成RNA的核苷酸:(4种)

生物会考知识点篇4

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哪些?

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⑴、环境因素:食物、生存空间、气候、敌害等。

⑵、内部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率。

3、种群增长曲线:

⑴、“J”型增长曲线:

①、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若种群初始数量为:N0,年增长率为λ,则t年之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

⑵、“S”型增长曲线:

①、“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②、K值:为满载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应会知识点

1、“J”型曲线:在自然界中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

2、K/2点:种群增长速率时刻。

是渔业捕捞、森林采伐的理想时期。

害虫防治应在此点到来之前开始。

3、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生物会考知识点篇5

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分化的意义:普遍存在的。经分化,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细胞全能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

癌细胞的特征、致癌因子

1.癌细胞特征: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变化、癌细胞表面发生变化(易扩散、转移)

2.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辐射)、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癌变内因:原癌基因激活。

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细胞内水分减少;酶活性降低;色素积累;呼吸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膜通透功能改变。

本章实验

1.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作为标志。

2.有丝装片制作:解离(15%盐酸和95%酒精)→漂洗→染色(碱性龙胆紫)→制片

生物的新陈代谢

考试占比18~20%

★会考重要内容

酶的发现

“酶的发现”几个实验

酶的概念

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酶的特性

高效性、专一性(实验讨论题)酶催化作用需要适宜温度和pH值。

ATP

ATP:三磷酸腺苷

作用: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结构式:A—P~P~P中间是两个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线断裂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TP=ADP+Pi+能量(1molATP水解释放30.54KJ能量)

方程从左到右时能量代表释放的能量,用于一切生命活动。

方程从右到左时能量代表转移的能量,动物中为呼吸作用转移的能量。植物中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生物会考知识点篇6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名词:

1、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是指一种生物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观察染色体组型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

2、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3、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做性染色体。

4、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叫做常染色体。

5、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的遗传方式是与性别相联系的,这种遗传方式叫做伴性遗传。

语句:

1、染色体的四种类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

2、性别决定的类型:

(1)XY型: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个体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的性别决定类型。

(2)ZW型:与X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雄性,而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雌性。蛾类、蝶类、鸟类(鸡、鸭、鹅)的性别决定属于“ZW”型。

3、色盲病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病,不能分辨各种颜色或两种颜色。其中,常见的色盲是红绿色盲,患者对红色、绿色分不清,全色盲极个别。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没有什么色觉的基因。

4、色盲的遗传特点:男性多于女性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外孙子(隔代遗传、交叉遗传)。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5、血友病简介:症状——血液中缺少一种凝血因子,故凝血时间延长,或出血不止;血友病也是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与色盲完全一样。

生物会考知识点篇7

一、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

1、在发育过程中,某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3、人体的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二、植物体是由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最终形成植物体。

1、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2、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3、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和胚,种皮保护细嫩的胚;(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菜豆种子(子叶两片),没有胚乳;玉米种子(子叶一片),(有胚乳)。

子叶和胚乳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种子植物比苔藓和蕨类植物更高等,能产生(种子)是一个重要原因。

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松、杉、侧柏、银杏和苏铁)种子裸露,外面没有保护它的果皮是裸子植物。其它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实,都是被子植物。

4、种子萌发所需外部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干瘪的种子或胚被昆虫咬坏的种子不能萌发)(储存时间过长的种子,胚已经死亡)也不能萌发;(正在休眠的种子)也是不能萌发的。

5、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6、芽中也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它是由细嫩的茎、叶和芽组成,枝条上的(芽)又能发育成新的枝条。

初中生物会考备知识总结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脂肪:供能物质,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但一般情况下,脂肪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

维生素: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维生素A:促进人体正常的发育,增强抵抗能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

缺乏时,皮肤粗糙,夜盲症

维生素B1: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缺乏时,神经炎,脚气病维生素C: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骼、肌肉和血管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强抵抗力。缺乏时,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

缺乏时,佝偻病(如鸡胸、X形或O形腿等)、骨质疏松症

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

无机盐: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如: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铁(构成血红蛋白)

2、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系统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等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分泌消化液,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参与脂肪消化

(3)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

初中生物会考知识

1、血浆:运输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液分层后,红细胞在下层,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

红细胞:血细胞中数量最多,两面凹的圆饼状,没有细胞核,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可以运载氧气。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包围,吞噬细菌。

血小板: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可以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

血红蛋白:红细胞里含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

贫血: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

血清:血液凝固以后,血块周围出现少量黄色透明的液体。

血液功能:①运输氧;②运输养料;③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④吞食病菌;⑤调节体温。

2、血管的类型及特点

3、心脏的结构

上面心房左心房:连肺静脉

(连静脉)右心房:连上、下腔静脉

四个腔下面心室左心室:连主动脉

(连动脉)右心室:连肺动脉心脏房室瓣:心房与心室之间瓣膜,只能向心室开

生物会考知识点篇8

一、生物的遗传现象:

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

动植物的性状主要是通过生殖细胞而遗传给后代的。

二、染色体和基因:

细胞核内存在的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染色体。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父方和母方)存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人体细胞23对,人的生殖细胞23条),它由蛋白质和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中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在体细胞中存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

三、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当细胞内控制性状的一对基因,两个都是隐性(aa)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就会表现,否则(AA、Aa),为显性性状。

显性(大写A)隐性(小写a)

四、禁止近亲结婚

血缘关系越近的人,遗传基因越相近,婚后所生子女得遗传病的可能性越大。

五、生物的变异现象

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六、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七、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八、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

九、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生物的进化

一、生命的起源:

原始的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原始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植物进化的历程:

原始单细胞动物

原始生命原始苔藓类

原始藻类原始裸子植物

原始蕨类原始被子植物

动物进化的历程:原始鸟类

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哺乳类

进化原则: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三、人类的出现:

人类和类人猿是近亲,人由森林古猿逐步进化而来。

植物从种子植物脱离水的限制,无脊椎动物从节肢动物脱离水的限制,脊椎动物从爬行动物脱离水的限制。

四、生物进化的证据:

主要证据为化石(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而在越晚近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没有生物化石。

五、人工选择:

选择者:人结果:满足人类的各种要求。速度:较快。

概念:根据人类的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选择而形成生物新品种的过程。

六、自然选择

选择者:自然界各种环境条件。结果:适应环境,不断进化。

速度:形成新物种需要漫长岁月。

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

第三章生物与环境

一、环境的含义

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主要还是指存在于它周围的影响它生活的各种因素。

二、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和非生物

非生物因素DD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生物因素DD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

三、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环境影响生物

2、生物适应环境

3、生物影响环境

四、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五、生态系统的组成

植物DD生产者(无机物光合作用有机物)

生物部分动物DD消费者(使用有机物)

细菌真菌DD分解者(有机物DD无机物)

非生物部分DD阳光、空气、土壤、水、温度等

六、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相互关联的食物链形成食物网。如:草兔狐

七、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八、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我国裸子植物的资源,占居全世界的首位。

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鹿,植物中的银杉、金钱松、珙桐等为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1、许多野生动植物可以用作药材。

2、能提供大量的工业原料。

3、为人类提供食物。

4、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九、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

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我国陆续建立了数百个自然保护区,如四川卧龙、王朗和九寨沟等自然保护区(大熊猫、金丝猴),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银杉)。对严重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影响附近居民正常生活的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或停产治理等措施。从我做起树立环境意识,培养爱护环境的!

生物会考知识点篇9

1、原生质: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如:一个植物细胞就不是一团原生质。

2、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7、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

8、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9、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之分。a、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动、植物细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b、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中有乳糖。c、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淀粉和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动物细胞中有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

10、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11、脂类包括: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生物体内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持体温恒定。)b、类脂(构成细胞膜、线立体膜、叶绿体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c、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具有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的作用。)

1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13、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

1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15、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有几个氨基酸叫几肽。

16、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17、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决定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18、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核酸最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是一切生物体(包括病毒)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9、脱氧核糖核酸(DNA):它是核酸一类,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是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有少量DNA。

20、核糖核酸:另一类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简称RNA。

生物会考知识点篇10

1.染色体变异的类型?结构变异的类型?结构、数目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2.物理和化学致变因素各举三例

3.什么是基因突变?有什么特点?

4.变异主要有哪三方面?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

5.图解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

6.单倍体育种有什么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简述单倍体育种的过程

7.遗传病预防的措施有哪些?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避免遗传病患儿的出生、婚前体检,适龄生育。

8.秋水仙素使染色体加倍的原理?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

9.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哪些?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生物化学,古生物化石。

10.生物进化的趋势和一般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11.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基本观点

12.现代进化学说的基本论点

13.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变异、选择、隔离

14.生物多样性包含哪三个层次?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

15.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6.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哪三大类?就地、迁地、离体保护。

生物会考知识点篇11

1.眼球的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2.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突触单向传递的原因?突触递质的释放为单向的

4.脊髓的功能?反射,传导脑的高级功能?条件反射

5.激素调节的特点?高效性、特异性

6.列举垂体分泌的各种激素?生长素,促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

7.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分别是?机体完整的皮肤和黏膜,吞噬作用,特异性免疫

8.顶端优势的原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顶芽优先生长

9.生长素的化学名称?吲哚乙酸

10.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的用途?培育无籽果实,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防止落花落果

11.自主神经也叫什么,作用是什么?植物性神经;调节控制内脏器官的活动

12.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反射在时间上的结合,即强化

13.神经冲动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形式?生物电

14.听觉和平衡的感受器?耳蜗;前庭器

15.甲状腺素的作用?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16.激素调节的基本方式?负反馈

17.人工免疫的主要方式是?接种疫苗

18.生长素的作用

19.胚芽鞘向光性生长的原因

20.听觉形成的过程

生物会考知识点篇12

1、细胞的全能性:

(1)概念: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原因:已分化的细胞具有本物种全套的遗传物质.

(3)干细胞:动物和人体内保留着少量具有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2、细胞全能性的证明实例

(1)植物组织培养证明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2)克隆动物证明了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也具有发育的潜能.

3、可作为证明细胞全能性的实例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①起点:具有细胞核的细胞;②终点:形成完整的个体;③外部条件:离体、营养物质等.

注:种子发育成植株不叫全能性.

4、细胞分化程度与全能性的关系:分化程度越低的细胞全能性越高.

5、细胞全能性比较

(1)动物与植物: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2)同一个体: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3)同一细胞:刚产生的细胞>成熟细胞>衰老细胞.

生物会考知识点篇13

初中生物会考知识重点

1、生物圈(定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生活环境:生物的生存空间和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分类: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性质等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讨论和交流。

4、光对鼠妇生活影响设计对照试验几点注意事项:①实验结束后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②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③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少偶然因素。

5、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

捕食关系(兔以某些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竞争关系(水稻和田中杂草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

合作关系(蚂蚁、蜜蜂等群体生活的昆虫)

寄生关系(蛔虫、猪肉绦虫等寄生在人和其他动物的体内)

6、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7、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8、生态系统组成:⑴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9、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物质循环: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运动

11、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12、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从总体看,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13、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如: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14、生物圈范围:以海平面来划分,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共20千米。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16、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初一生物基础知识点

1、生物学时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自造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2)生物能进行呼吸鲸鱼喷水(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将废物排出体外;植物落叶(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葵花朵朵向太阳(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机器人、钟乳石、珊瑚都是非生物;珊瑚虫是生物。

3、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要有明确的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选取一部分调查作为样本,调查常用的方法是抽样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去图书馆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搜索;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图标、音像资料。

4、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按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按用途可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5、生物都生存在生物圈中。生物圈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以海平面为准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约20千米左右的圈层。水圈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内的水层中。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但人类的活动可以达到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6、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7、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必需携带的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有淡水、营养物质(食物)、空气(氧气)。

8、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鱼离不开水)。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分为生物因素【捕食关系(生物和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和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9、探究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10、对照试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试验中光是变量,其它条件是定量)

1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描述的是气温对植物的影响。

12、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适应:骆驼适应炎热缺水的环境;骆驼刺适应干旱环境;海豹适应寒冷的环境;旗形树是对大风环境的适应)(改变:植物的防风固沙,蚯蚓提高土壤肥力)

13、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植物—生产者

生物部分动物—消费者

生态系细菌、真菌—分解者

统组成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和水等

14、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15、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越多(富集)。

16、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17、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18、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19、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在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

初二生物考点知识

动物的主要类群

一、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1、水螅是典型的腔肠动物,这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淡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2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涡虫是典型的扁形动物,这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3、血吸虫和猪肉绦虫是比较常见的人体寄生虫。

二、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1、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靠吸食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它的身体呈圆柱形,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体表包裹着一层密不透水的角质层,起保护作用;消化管的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可消化小肠中的食糜,生殖器官特别发达,生殖能力强;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地蠕动。

2、蚯蚓的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蚯蚓身体的前部有几个体节界限不明显;蚯蚓的体壁有发达的肌肉,肌肉与刚毛配合可以完成运动,肠壁也有发达的肌肉,肠可以蠕动,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体壁可以分泌黏液,使体表保持湿润,体壁内密布毛细血管,氧气可溶于体表的黏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3、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呈圆柱形,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钩虫、蛔虫、饶虫都是常见的线形动物。

4、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常见的环节动物有蚯蚓、沙蚕、蛭。

三、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

1、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软体动物壳内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犹如外套一般的肉质膜,称为外套膜,贝壳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物质形成的物质形成的。双壳类动物可以用足缓慢地运动,利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2、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类的80%以上。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3、蝗虫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感觉器官有一对触角,三个单眼和一对复眼,口器用于摄食。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足,善于跳跃;有两对翅,适于飞行。触角和足等是昆虫的附肢,分节。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此外,体表有气门,用于呼吸;身体表面包着坚韧的外骨骼。

生物会考知识点篇14

1.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哪些?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生物化学,古生物化石。

2.生物进化的趋势和一般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3.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基本观点

4.现代进化学说的基本论点

5.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变异、选择、隔离

6.生物多样性包含哪三个层次?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

7.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8.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哪三大类?就地、迁地、离体保护

生物会考知识点篇15

生命活动的基础

组成生物体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生命现象的出现

多种化合物只有按一定的方式有机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

生物组织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颜色反应: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物产生特定颜色。

还原糖(葡萄糖、果糖)+斐林→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成橘;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产生紫色反应(注意: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和用法)

三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考试占比12~15%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及动、植物。(有真正的细胞核)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细菌、放线菌、乳酸菌、硝化细菌、支原体。(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

注:病毒即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是真核。

显微结构模式图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化学成分:蛋白质和脂类分子

结构:双层磷脂分子层做骨架,中间镶嵌、贯穿、覆盖蛋白质

特点:结构特点是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

功能:①保护细胞内部②交换运输物质③细胞间识别、免疫(膜上的糖蛋白)物质进出细胞膜:

1.自由扩散:高浓度运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O2、CO2、甘油、乙醇、脂肪酸)

2.主动运输:低浓度运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意义:对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主要是营养和离子吸收,常考小肠吸收氨基酸、葡萄糖;红细胞吸收钾离子,根吸收矿质离子)

细胞质基质内含有的物质和细胞质基质的功能

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部分,叫细胞质。

功能:含多种物质(水、无机盐、氨基酸、酶等)是活细胞新陈代谢的场所。提供物质和环境条件。

线粒体和叶绿体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

线粒体:真核细胞主要细胞器(动植物都有),机能旺盛的含量多。呈粒状、棒状,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上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含少量的DNA、RNA。

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双层膜结构。基粒上有色素,基质和基粒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RNA。

其他细胞器的主要功能

内质网:单层膜折叠体,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核糖体:无膜的结构,椭球形粒状小体,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

蛋白质的“装配机器”高尔基体:单膜囊状结构,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中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中心体:无膜结构,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构成,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中,与动物细胞有丝有关。

液泡:单膜囊泡,成熟的植物有大液泡。

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

真核细胞的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真核细胞核包括核液、核膜(上有核孔)、核仁、染色质。功能:是遗传物质复制和储存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