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假日观后感(精选3篇)
罗马假日观后感 篇1
《罗马假日》讲述的是大不列颠公主安娜在罗马访问期间,巧遇穷记者乔,并与乔相爱的24小时爱情故事。它于1953年拍摄完成,1987年才在中国上映,公映后的反响巨大,直到今天它都屹立在电影界的颠峰,不可逾越。
在我高中时期便听闻此作是爱情电影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的女主角奥黛丽·赫本更是一直被誉为最美丽的女人。初次观影,发现影片是黑白胶卷所拍摄的,略有不习惯。但是看惯了这七彩色,没有了缤纷,黑白反而是一种纯粹,毫无矫柔做作之感的美;演员的眼里,仿佛只剩下了一种真挚和温情。导演的巧妙安排,演员的真实演绎,将这泡面www、xiezuowen、net作文部影片推崇到了奥斯卡金像奖的宝座,一部片子揽下三项大奖。
此次在中西爱情诗研究比较的课程中,再度观看了这本经典之作。
爱情似乎总是来的突然彷徨,走的莫名其妙,除了措手不及这四个字,没有别的可以来形容。而如何才能留住爱情,有一个说法便是在最美丽的时候戛然而止。
《罗马假日》的剧情便做到了这一点。我们都期待过在最后的那人群散尽,格里高里独自站在栏杆前的一幕,是否会有公主的出现。可是格里高颓然地插兜折返,整个空旷又奢华的教堂穹顶投在他头上方,他英俊、憔损、无视世界地一步一步前进,直到走过了,一整段罗马的时光。而恰恰本作的魅力就在于此,当人长大成熟后,便知道童话故事中的“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并不是真正的结局。《罗马假日》即歌颂了爱情拥有伟大力量,可以让金钱权利瞬间失色。
然而从女主角公主方面,又将爱情提升到了另外一个更高的高度。虽然安雅看似回到了“国家”的牢笼中,但是公主却因为一日所诞生的爱情而成长了,自由和爱情,责任和国家同时在“安雅”的身上得到了体现。
这就是西方的自由爱情观,纯真的那份感情深深的流露于其中,感动着每个观影者。
罗马假日观后感 篇2
格里高利·派克将双手插入口袋,转身离开。他走过长长的大堂,屋顶一排排灯光在他身上构成细微的光影变幻,但他始终面无表情,一副若有所思的样貌。摄像机镜头引导着我们的视线,跟随他一路移动。直到大堂门口,摄像机停下,他最终放慢了脚步,转过身看看空荡荡的大堂,沉思片刻,又表情坚毅地往前走,走出镜头之外。
这便是影史上最有名的结局之一。我们本以为公主和记者最终会像童话故事一般在一齐,但影片却让他们静悄悄地分离,这在古典好莱坞时期的感情片中是很罕见的,十分耐人寻味。
如果说影片罗马的一日游是带着梦想主义色彩的,这一结局却把人拉回古板的现实,与片头大场面与公主人物特写结合的新闻镜头以及采用新闻播报画外音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相呼应。正如旅游一般——不管旅途风光有多美,体验有多难忘,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最终还是要回去。
罗马一日游过后,公主依旧是贵族,记者依旧是穷光蛋。公主依旧要频繁地出席千篇一律的外交活动,练习各国礼貌用语与标准的“职业微笑”;而记者依然要回到狭窄的小屋,过上大半夜打牌输光钱后到大街上游荡的生活。这样看来,旅游似乎什么也没改变,就连轰轰烈烈的感情也是一次性的。
但当我们看到,在公主被问到最喜欢哪个城市而将“我爱罗马,我在罗马的日子将永生难忘”脱口而出时,我们会发现旅游也许并不是什么都没改变。她没有再刻板地背出“每个城市都有令人难忘之处”这样没有“人性”的客套话,而是勇敢地表达自我。旅游带来的影响表面上看不到,是因为它深藏于心。自我认同的种子,早已悄悄地埋进她的心底。
所以派克为什么会回头,答案也在于此。回头这一动作,将现实与前面两小时的梦想串联了起来。我们也相信,在记者看不到的地方,公主也会忍不住地回头。并且在今后千篇一律的生活里,他们也都会不止一次地回首“什么都没有改变”的罗马假日。
无论是公主还是记者,社会秩序下的每个人都受制于自我的社会身份,被社会的条条框框所束缚,所以一次性的旅游才显得尤为重要。仅有在诗与远方中,我们才能忠于内心,做最真的自我,追求人生的意义。难忘的旅游体验,不必须要有美轮美奂的风景,剪去长发的洒脱、尝试驾驶电动车的好奇大胆以及肆无忌惮的开怀大笑,才构成最完美的旅游体验。
也许旅游过后我们还是要回去工作与生活,但没有那些短暂的逃离,人生是不是也太无趣了?时光易逝,但记忆永恒——这便是旅游的意义了。
罗马假日观后感 篇3
23岁的奥黛丽·赫本第一次主演这部电影就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可谓绝无仅有。时近50年,罗马假日仍是浪漫爱情电影之代表,至今无出其右。这部浪漫爱情喜剧几十年来一直是电影观众和影评人必提的经典。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几乎所有的老片都被处理成彩色,只有包括本片在内为数不多的几部黑白影片遭到禁止。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它的艺术性都完美无缺,堪称黑白片时代的完美佳作。
罗马假日具有古典浪漫的同时,更像是一部现代版的成人爱情童话。暂短的造访成就了流芳百世的浪漫经典,一段永难忘怀的愉快经历,一段感动人心的爱情故事。她不仅提供了一种穿着的品味,更启发了女性对自我形象的扩展。
它是一部糅合了悲剧与喜剧的全部要素,却又把感情的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的影片。他们的相逢喜而不俗,他们的离别哀而不伤,增之一分减之一毫都会过火。从这个意义上讲,导演威廉·惠勒属于那种不出世的天才,他用一种很有节制的笔触,令这段爱情逐渐走上高潮,然后就让它停留在最美的一个点上。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对恋人就有多少个恋爱版本,其中总有一些东西被堪称永恒,罗马假日就是其中之一。半个世纪以来,银幕上高贵的公主和卑微的美国记者之间浪漫而纯洁的爱情深深打动了数以亿计的、不同民族、不同国籍、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观众,尽管他们的邂逅只持续了短短的24小时。罗马假日的爱情故事是不可以被复制的,该片糅合了悲剧与喜剧的全部要素,却又将感情升华把握得恰到好处。安妮与乔从相识、相恋、再到离别,虽然有些无奈但却哀而不伤,一天的美好虽然短暂但却浸着道不尽的情怀与思念。在他们之间,爱情永远停留在最美丽的地方。
正如有有一句诗:“悄悄的来,又悄悄的走,不带走一片云彩,”——但却带走了一颗心……多少人曾经为这一对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而感到遗憾,多少人在电影散场之后为他们无瑕的爱久久不能平静,多少人期盼有这么一次纯洁而偶然的邂逅。这才叫有缘无分,这才是完美的相逢,这才真正诠释了短暂与永恒的意义。
相爱的两个人生活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里,却永远相望而不能相见,这是“刻骨铭心”四个字的最好注解……
“说好了不说再见的,说好了不再回头的”。24小时的爱情,由于现实而要忘记一辈子。在整部电影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个嘲:一个是安妮公主回到公寓后,乔在那里一直看着她,直到看不见;另一个又跟上面的是那样的相像,记者招待会结束后,安妮走了,乔却还在那里,一直在看。每当想起这两个镜头,我都觉得特别的心酸,可能不是为安妮,而是为了乔,作为男人,我理解这种目送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屏幕留下来总是他的那个身影?一个在平时是那么坚强而些时却是那么无奈与落寞的背景?
流星划过天空,只是华美的一瞬;石头掠过水面,只是波光一现。也许我们会感慨它的短暂,但是正因为它的飞逝,才留给人们无限遐想和怀念,万事不一定有结果才算完美,有些事有些人正因为他的残缺才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我想他们的爱情也算是一种异常的完美吧!悲伤却不悲痛,轻松却让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