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热点作文

孔子作文(精选13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3-07-24 手机浏览

孔子作文篇1

寒假里看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就是《孔子的智慧》。

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追求理想的政治生活。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儒家思想对中华五千年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并熔铸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而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他的地位,以朱熹对他崇拜的话来说,叫"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孔子"人能弘道、非常弘人。""躬自厚而薄责干人"的生存智慧里,一以贯之的为"和"字:"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对于生存问题远未成为昨日话题的当代人类,有效地整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价值的激烈冲突,并最终促进世界的和谐与进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这本书一共收集了孔子的四十一条经典智慧,每一条智慧都可以与我们的生活对照起来。其中最让我喜欢也让我感悟深刻的是这一条:正直是立身之本。不正直的人虽然也可以欺世盗名,侥幸生存,甚至可能福禄双至。正直是人类的脊梁,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

孔子的智慧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鉴照今天和将来。学习孔子的智慧,做像孔子一样聪慧的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孔子作文篇2

孔子,不只是指孔圣人,也暗含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没有他的文化,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没有礼道,我们也会变得不那么精彩。是他时时刻刻教育着我们中华儿女,是他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是他让中国的文化变得格外灿烂。

在我看来,坚强是孔子的化身。孔子年少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饱经人生的苦难,始终坚强乐道。他任然开开兴兴地过着每一天,这就是坚强乐观的表现。

孔子的一言一行教育着我,每一次做一件事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孔子的某一句话,这才会指引我正确的方向,是我做好每一件事。孔子的一言一行教育着我,是我一步步向前走,并且逐渐懂得了世界。孔子的品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孔子的巨作是值得我们欣赏的,孔子这个人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这就还是我心中的孔子,这就是我喜欢他的理由,这也会社我要学习他的地方。

孔子出身贫贱,身份卑微,是那时候社会的最底层。但孔子性情开朗,是一个充满人情的人。

我们心目孔圣人已经不在了,他已经永远离开我们,但他依然存在,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你能够想象没有这位失去色彩的哲人的世界。

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

孔子作文篇3

春秋时代,鲁国有这样一条法规:凡是鲁国有到其他国家去旅行,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可以自己垫钱把他先赎回来,待回鲁国后到官府去报销,官府用国库的钱支付赎金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但是鲁国有个孔子的弟子把别人赎回来后并没有到官府去报销而换得了人格高尚的美称。但孔子指出,由于这个弟子没有到官府去报销赎金而被人们称赞为品格高尚,那么其他的人在国外看到鲁国人沦为奴隶,就要对是否垫钱把他赎回来产生犹豫。因为垫钱后去报销领奖,人们会说自己不仗义,不去报销,自己的损失谁来补。于是,只好假装没看见,客观来讲就是妨碍了更多的在外国做奴隶的鲁国人被赎买回来。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不愧为一代先贤,他能够透过看似高尚的现象看到负面的影响,从一片叫好声中看到隐藏的危害。所以,告诉我们看问题,必须考虑它对未来的影响与负面的影响。

这篇文章还告诉了我们,凡事不应该只局限于一事,我们必须像孔子那样在一片叫好声中道出其负面影响!做人做事都应该考虑到其对未来的正面与负面。

孔子作文篇4

读完《孔子游春》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多的感受,深深地在我心里烙下了印。

这篇文章主要内容讲的是孔子带着弟子们去游赏春景,面对这样迷人的景色,让孔子想到水,又从水想到了真君子,并借水来给弟子们上了一节精彩的课。

当孔子对弟子们说水似真君子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与善施教化,弟子们像从梦里突然醒过来似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弟子们听完了老师的宏论后,三三两两地向老师言志,他们这些言出来的志各有不同,我也从他们言志中体会到了他们的。从子路说的话中,我体会到了他大方、豪爽的性格,从颜回的话语中我体会到了他谦虚、有德行……最后,我从孔子的话语中,体会到他胸襟的博大,拥有大爱的胸怀。

在我读完所有内容时,我看到了一个富有智慧、善施教化和循循善诱的孔子孔老师。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又读了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讲的是孔子看到有两个小孩在辩“太阳是在中午离人近,还是早上离人近”的话题。孔子来了兴趣,也参加了这个话题。但是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低头思考,可见他又是一位谦虚、善思的人。

啊!孔子不愧是被百姓称“千古圣人,万世师表”的名号,长大后,我想当一个谦虚好学,善于思考和孝敬长辈的人。

孔子作文篇5

记得以前我们学习了《论语》,里面讲的故事,以及话语里讲述的道理,我开始不明白。老师说:“你们先熟读、背诵,然后慢慢会明白的。”于是,我就“之乎者也”地只管背下去。

一天晚上,我正读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我突然发现我穿越到了二千五百年以前,看到孔子穿着青衣大褂,门下三千弟子在听他讲课。孔子看到了我,笑眯眯地说:“欢迎新世纪的小朋友来学习,你有什么问题吗?”“孔老师,我想问问您,您的生活条件那么艰苦,东奔西颠,还差点饿死,您如何与您的学生曾子,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孔子意味深长地说:“我做错事情,反思之后,心情开朗,也不再不快乐,美好的心情也把饥饿赶跑了,所以我只有不断反省,才能让我跟弟子们不至于那么饥饿……

小朋友,你每天还挨饿吗?”我突然觉得脸红了,我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全的社会中,我有那么好的生活,我却不能反思,改正自己好说话、不爱行动的坏习惯,长大了怎么才能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我的梦醒了,虽然这只是一个梦,但是我却上了一节最深刻的课。

孔子作文篇6

从小,我就知道有关孔子小时候许多有趣的故事。知道他是我国的大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上学后,我从二年级语文书的综合练习中就能找出孔子写的《论语》里的名人名言。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毋施于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言必信,行必果”。等等。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谦逊,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的伟人。

读了这个学期语文课本中《孔子和学生》一课,使我更深刻地、生动地了解了孔子身上的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孔子从不以家境贫困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孔子也非常谦虚。虽然颜回、子贡、子路、子张、子夏都拜他为师,孔子却说自己不及颜回守信、子贡聪明、子路勇敢、子张严谨。这些都是孔子善于观察的结果。他知道门下所有弟子的优点和缺点。

这些名言和故事不仅教育者他的学生,也一代一代的`,深深地影响着作为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的我们及国外友人。

孔子作文篇7

知识渊博的读书人从来不会拒绝阅读,而总是在选择纷繁复杂的视野中紧紧追随经典的脚步。在自己求学的过程中,他们总是不言辛苦,向知识比自己渊博和一些对自己的知识面有帮助的书籍上下功夫。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学问家,思想家。

作为一个完全有资格来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中探索吗?回答是肯定的。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勤奋,谦虚,好学,乐观,实事求是”这是他的学习精神。他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是我最佩服他的一点。在治国方面,他主张“仁”,他的美德核心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他提倡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他认为一个完美的人应该在诗礼乐方面修身成性。

他的人生智能谈话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这些话语时,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我们也许不会学到孔子的全部,但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孔子作文篇8

敬爱的孔子,你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一位教育家,你创建了儒家学派,并和弟子记录了《论语》这部书真是了不起呀!

2500多年前,你好学,博览,广交而著称。

我从来没见过你的样子,这时,仿佛看见了一个好学,博览的身影。你也是一根蜡烛照亮了学生,燃烧了自己。

你的博学多识来自好学,你年幼时好奇心强喜欢看这看那,遇到不会的问题,就虚心请教,无论是老人或孩子都是如此,从无一点骄傲。

有一次,你去学琴,老师让你反复练习你给老师弹时,老师说不行,你只好继续去弹继续练习,但是你并无任何抱怨,弹断了一根又一根琴弦,老师说可以了,但你继续练习因为你觉得这首曲子还没熟练,等熟练以后,不知弹断了多少琴弦。

你正在看书,一位农民跑来问你如何种好园子你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说:“这点我还不如老园丁呢,你去问老园丁吧!”,没有一点虚伪,这就是实事求是。

孔子,正是你这些优良的好习惯,好品质,使你走向成功,你创建的儒家和弟子一起编写的《论语》记录了你光辉的一生。你总是不懂就问,从来不会不懂装懂,如今我们也要学习你这些优良品质不懂就问正可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作文篇9

我喜欢一个名叫做孔子的伟人,他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弟子三千多,其中学霸有七十二个。

孔子喜欢穿浅黄色的衣服,衣袖长长的,胡子挡住了眼睛。告诉你一个秘密,孔子外貌有些特别,他头上有一个大包,但他的脑袋里装有很多知识,孔子的儿子叫孔鲤。

他的学生中,我最喜欢的是子贡、子路、公冶长。子贡是一个富二代,还帮孔子宣传他的知识。子路很勇敢,有一次他跟敌人打架,他的帽子掉了,子路去捡,被别人砍头了。公冶长有很大的肚量,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我喜欢论语里的三句话: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焉,择从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吾十有吾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一生非常坎坷,他三岁丧父,十六岁丧母,三十岁学艺,三十五岁避内战,去齐国。五十一岁当官,五十二岁任总督办,五十三岁周游列国,六十八岁从事教育,七十三岁孔子离世。孔子周游列国的费用几乎都是子贡给的,孔子死后,子贡为他守墓守了6年多。

孔子他虽然长得很特别,但有很多文化和知识,你喜不喜欢孔子呢?

孔子作文篇10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陬邑人。还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论语》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孔子学识渊博,人称孔圣人,但孔子依然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有一回,跟随当时鲁国的乐管师囊古琴,学的是《文王操》。孔子专心学了一段时间后,师囊说可以了。孔子觉得不够,又继续学。一段时间后,师囊说可以了。可孔子仍觉得不够。又过了一段时间,师囊认为真的可以了。可孔子仍觉得不够。直到孔子能够再乐曲中表现文王的形象,孔子才觉得真的可以了。"

在跟师囊学古琴,弹奏《文王操》时,师囊曾三次对孔子说:"可以了。"但孔子始终觉得自己还得再学,直到能够在乐曲中表现文王的形象,孔子才罢休。又有一回,孔子去太庙祭祖,见到新奇的事物就向人问这问那。有人笑着说:"孔子学富五车,懂得礼仪,怎么还要问别人?"孔子听了后回答说:"对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知道了孔子是一个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人!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夫子。

孔子作文篇11

孔子会作曲,会演奏,会欣赏,还很重视音乐教育。

孔子是作曲家。他周游列国,在返回鲁国的途中,看见山谷里长着一株香兰,就喟然叹息说:“兰草应当是草中之王,可现在它和别的草长在一起了。”于是下了车,拿出琴,弹奏了一段乐曲,哀伤自己生不逢时,没有得到任何一个诸侯任用。这首曲子叫作《幽兰操》。鲁哀公时,有人捕获了一只麟,但是使它受了伤。孔子认为这种昭示祥瑞的动物出现了,却受到伤害,感到很忧心,于是创作了古琴曲《获麟操》。

孔子又是演奏家。有一次,孔子向鲁国的琴师师襄子学习弹琴。师襄子一再催促他练习新曲,可是孔子却不急,而是反復熟悉曲谱,理解乐曲的变化,领会乐曲所表现的情绪,一步一步,直至最后似乎看到了这首乐曲所刻画的人物形象——眼光远大、称王于四方的“文王”。这时,师襄子才告诉他:“我的老师曾说过这首乐曲正是《文王操》啊!”

孔子对音乐的领会确实很深。他在齐国听到了神往已久的《韶》乐,不禁为之倾倒。《论语·述而第七》说他竟“三月不知肉味”。据说《诗经》三百多首歌曲,孔子大多都能演奏歌唱呢。

孔子把“乐”作为他教学的必修课,是他教育学生知礼、修身、立业的必要途径。

孔子作文篇12

你可曾听说一个人,他愿意将一生都耗在一项许多君王不认可的学说之上;你可知一个人,他的学问可以经受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洗涤,非但没有消沉,反而日久弥新?这个人就是孔子。

逝者如斯夫,往事犹可追。隔绝了两千年,毕竟只剩下一鳞半爪的真实感,九成九倒是后人评说的高山仰止或者毁誉谤兴。当无数的西方人怀着迷惑与惊叹揣摩这东方的传奇,我们这些传人们似乎更多了一份“身在此山中”的茫然。

我心中的孔子,不是神也不是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字或者膜拜的木牌,反而是一个静静聆听人的内心与默默观察世界的智慧老人。有很多文字出自他手,他的出现似乎就是为了传承中华古文明中遗散的智慧,为那个号称天下大乱的时代保留一些更久远的文明与记忆。而他自己只是教教书、游游学,就这样开启属于未来两千年的兴与亡,真或伪……而他最真实的生命却变得渐渐模糊起来。

理解一个影响了文明史的人,若不是亲身用心去聆听,你所看到的可能只有“矛盾”二字。几千年的辉煌可能在一百年中面目全非,而冰冻三尺之下又有几人能够不问寒暑与寂寞,仅仅为了与他仰视同样的星空呢?

孔子作文篇13

孔子之道,为仁的方法就是要克制自己头脑中不正确的思想意念,依靠自己内心自觉,重视自己内心修养,来达到仁这种最高的境界。

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仁”的含义相当丰富,兼含礼、义、智、勇、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诸德,它们都只是“仁”这一最高道德的要素。

什么是“仁”?“仁者,爱人”就是去爱别人,帮助别人,体恤别人;“仁”还有“忠恕”的意思,“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们要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结交好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别能力,这样才能交到品质好的朋友。

能否在职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关键在于正己和不求人,也就是儒家的“为仁”思想,“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不如求人,则无怨。”

儒家“仁”的目的具体而言,是要实现这样一种人际关系;既有严格的尊卑亲疏,又能相互和谐、合乎人道爱心。

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学生,“仁爱”的思想应当牢记于心,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来。我要重视自己的内心修养,用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用正确的语言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