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整理2篇)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通过对地球运动特点的探究,提高探究分析的能力。
3、养成仔细观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
【难点】
地球运动的速度。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播放歌曲《365个祝福》展示歌词“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日出,我送你三百六十五个祝福”,并提问学生一年到底有多长?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地球自转
1、定义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地球自转的flash动画,请学生观看动画并结合教材,说出地球自转的定义。
【学生回答】地球绕其自转轴的运动,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轴简称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方向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图1、15地球自转示意”,并提问:
(1)请说出地球自转方向。
(2)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现怎样的状态?
(3)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现怎样的状态?
【学生回答】
(1)自西向东
(2)逆时针方向
(3)顺时针方向
【教师总结】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3、周期
【教师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吗?请学生结合教材回答。
【学生回答】自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日,是以恒星作为参考点,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当以太阳作为参考点的时候,为太阳日,时间是24小时。
4、速度
【教师活动】教师补充有关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概念: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叫做线速度;在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叫做角速度。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图1、16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并请学生观察图回答,地球在自转过程中,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如何变化?
【学生回答】地球自转角速度处处相等,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教师补充总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外处处相等,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两极为0。
(二)地球公转
1、定义、方向、周期
【教师活动】教师请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出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学生回答】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公转。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是1年,其时间长度为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恒星年。
2、速度
【教师活动】教师首先补充讲解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概念,并展示对应的示意图。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它的长直径和短直径相差不大,可近似为正圆。太阳就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而焦点是不在椭圆中心的,因此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就有时会近一点,有时会远一点。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是近日点,在1月初;离太阳最远的时候是远日点,在7月初。
【教师补充总结】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中心天体与环绕天体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并展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来判断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地球运动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快慢。
【学生回答】在近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快;在远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慢。
【教师补充总结】近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是最快的时候;远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是最慢的时候。
环节三:巩固拓展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一下,北半球夏半年(图中远日点所在的半圈)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图中近日点所在的半圈)的日数是179天。造成这种天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处在远日点所在的半圈,在此期间,同样的距离,地球运动速度慢,所以花费时间长,日数就多;而北半球的冬半年处在近日点所在的半圈,同样的距离,地球运动速度快,所以花费的时间比较短,日数就比较少。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坐地日行八万里讲的是地球的自转线速度,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能够体现地球运动有关的诗句,一起来分享。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
(一)定义
(二)方向
(三)周期
(四)速度
1、角速度
2、线速度
二、地球公转
(一)定义、方向、周期
(二)速度
1、角速度
2、线速度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2
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5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五部分说课。
说教材:
教材分析:这一节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本节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如何突破难点成了重中之重。
教学目标:学生已习得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区别。
2.能根据要求计算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3.能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光照图找出晨昏线的一些特点,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
2.通过自己绘制时区分布图,学会寻找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3.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找出每幅图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话说清三角洲形成的过程,学会从地理图表提取地理信息及描述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虽然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借用李家清教授论文里的句子)。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
通过对眼、手、脑、口的调动,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地方时。
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由于受年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1)在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倾角的问题上,较难以理解。(临时改为:对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及正午太阳高度区分不好。以致出错。)
(2)在地方时差的计算中“迟”与“早”的'概念容易混淆。
(3)地转偏向力规律——北右南左中,左右难分。
说教法:
教无定法,针对本节内容较抽象的问题,可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配合传统教学方式,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利用探究法、作图法提高兴趣。
说学法:
学会探究、学会联系、学会描述。
说教学程序:
说导入:
以实际生活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说重点:
观察法突出重点:通过观察某时刻光照图,让学生自主观察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判断晨线和昏线。
创设情景,利用生活地理激活思维,突出重点:春分日那天,全球昼夜平分,都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但是,当我在重庆106。5E听到收音机里报出“现在是北京时间6点整”时,并没有看到日出,日出竟然晚点了,同学们能帮我解释一下吗?引导思考地方时与区时的差别。(该创意来自半只烟老师)
说难点:
对比分析法突破难点:区分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纠正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的是角度而不是高度或线段。
动手绘图,加深印象,突破难点:绘制世界时区图,取得地方时与区时的联系与区别,并形成空间思维,自主得出计算规律。
辨析法突破难点:地方时东早西晚。平时所说的某某睡得比你早起得比你晚,和我们地理意义上的早晚是有区别的。
说兴趣点:
若时间充足,让学生观察地球仪自转时墨水从北极流下的偏移方向,若时间紧迫,让学生观察视频“厄瓜多尔赤道线上的怪现象”,规律: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培养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游戏中学:看图找不同,既而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培养描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
课堂的作用除了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外,还应拓展学生思维。故设计如下:重点掌握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时间计算,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请学生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转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地球不是自东向西而是相反的自西向东自转又会对人们产生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除了要求简明扼要、美观规范外,还要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故板书设计引入“思维导图”。(此处临时改的,不是很清楚思维导图的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