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说课稿(整理6篇)
最新电路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第一单元《电》学的第三个教学内容。在前两节的教学中,学生们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电路经验,能够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使小灯泡发光了。在操作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这样用手来按住导线的两头与电池和小灯泡连接,太不方便了,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本课中,一开始就来解决这个问题。认识了一些装置后,就引导学生探究用更多的材料来组装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电学的认识。
二、说学生
学生已经可以自己建立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简单电路。在这一课中,他们将学会使用新的装置一小灯座和电池盒,用导线连接完整的电路。在使用这些装置建立电路和探索使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的过程中,学生将获得更多的建立电路的经验。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一电池。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三、说学法、说教法
教师介绍必要的设备使用方法,学生自主探究电路的不同连接方法。
四、说过程
整节课分两大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带灯座和电池盒的电路
关于电路,学生们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经验,能够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使小灯泡发光了。在操作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这样用手来按住导线的两头与电池和小灯泡连接,太不方便了,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本课中,一开始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给每个小组一个小灯座、一个电池盒,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元件的构造。电池盒内的两端分别装有铜片,并连接外面的两个接头,应让学生注意观察接头的弹簧夹、小灯座的螺口,以及旁边的两个接线头,想想这些构造的用处。
了解了这些元件的构造后,能用这些元件使小灯泡亮起来吗?我引导学生用三个步骤进行安装。
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把小灯泡安装在小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一我们的小灯泡亮了!
这样的安装步骤,特别是第二步,可以强化学生对前一课学到的知识的理解。
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法。小灯泡亮了以后,要让学生拿出科学文件夹,把电路用实物图画下来。在画的过程中,学生们会觉得画实物电路图比较费时间,这时可以引人一种简单的方法,即简单电路图。要指导学生认识一些简单的'符号,并说明它们分别表示电路中的哪一部分,再告诉他们用线段连接的方法。
第二部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在学生们已经学会使用电池盒、小灯座后,用这些材料来组建一个比较复杂电路的活动就可以开始了。点亮更多的灯泡,意味着要提供比较多的材料。
给每组准备2个小灯泡,2个小灯座,4根导线、电池盒和电池,让学生探究电池在电路中怎么连接。连接之前,要求学生先画好电路图,对接下来的操作做到心中有数。当新的电路连好时,要让他们把这些电路画在科学文件夹上,以便在讨论、交流时使用。教师可以从这些图中,了解学生对电路的掌握情况。
学生已经能让两个小灯泡亮起来了,这时提出:我们能连接更多的小灯泡,使用更多的电池,让小灯泡亮起来吗?在这堂课上,学生已经没有时间去做这样的尝试,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总结出:只要使用电池、小灯泡、导线等元件构成一个完整的电路就会使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电路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最新电路说课稿篇2
一、教材分析: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方面,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的内容,是九年级上册所有电学知识之后的总归宿,可谓是万江归海,万卷归宗。本节课既是对前面电学知识的升华,又是为下一节安全用电与保护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安排上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与旧版本教材相比,增加了“量电单元”和“配电单元”的术语,并以单回路配电线路入手,引导学生逐步学习家庭电路有关知识。
二、学情分析:
分析完教材,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学生情况:学生通过牛年级上册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电学基础。另外,目前家庭电路多为暗线,学生对家庭电路的布线情况充满了好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充满了期待与情感动力。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常识性了解家庭电路中控制电器和保护电器以及家庭电路中的配电线路。知道家庭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及接法。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控制电器和保护电器,让学生了解其主要功能。并让学生动手体验熔丝的物理性质及做漏电保护器的例行试验,使学生真正感受元件的功能和作用。
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通过对家庭电路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认识物理学的科学价值,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
四、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家庭电路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作用,难点是:灯泡和三孔插座的连接方法,以及使用验电笔对家庭电路故障的分析。
五、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我将综合采用情景教学法,目标导学法来完成本节的教学。而学生可采用观察法,实验法以及合作讨论法。本节课在教学法的采用上充分体现新课标倡导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充分信任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六、教学过程: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教学过程,这也是本次说课的一个中心环节。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模块来展开:
1、情景创设,引入新课(5分钟)以看电视听到导入,尝试画出家庭电路图
2、观察讨论,整体认识(5分钟)学生对比自己画的与PPT图片出示的电路的异同
3、切身体验,加深印象(20分钟)了解各元件的功能与作用,亲身感受试验【闸刀开关(旧的比较松动的)),许多切成小段的熔丝,空气开关,漏电保护器,螺丝口灯泡和灯座,示教板(家庭线路模拟安装)】
认识完电路元件,接下来便是各元件的功能和作用的学习,首先我会让一个学生来回答闸刀开关的作用,并同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较旧且略微松动的闸刀开关,故意倒着安放到黑板上,然后配合断开和闭合的动作,此时细心的学生不能发现,倒着安装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让学生明白,闸刀开关的安装是有要求的,切不可随意。同时,再引出闸刀开关中装有熔丝,此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熔丝的物理性质,我会将实现准备好的很多一小段的熔丝分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去摸,去看,去捏,去画,去烧,此时学生很容易就明白,熔丝和铜丝,铁丝,铝丝的不同,从而得出熔丝的物理特性。然而现代家庭电路中已经难以见到熔丝,那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不难发现,现代家庭中已经用空气开关和漏电保护器替代了熔丝的功能,于是便可直接引出空气开关和漏电保护器,此时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器材分发下去,让学生动手实验,去做漏电保护器的例行实验。学完这些电器,接下来便可学习开关,灯座和灯泡的连接,此时可将准备好的器材分发下去,让学生尝试着去连接,然后小组讨论所连的电路的安全性能。最后得出最安全的连接方法。而对于三孔插座的连接方法,可直接给出。
4、总结知识,归纳升华(5分钟)口诀总结(火线零线并排走,零线直接进灯座,火线经过熔丝,再过开关进灯座;火线中间,零线靠边。插座连接口诀:左零右火上地)
5、布置作业,知识应用(10分钟)电路连接题,故障判断,家庭电路调查
七、板书设计:
为了使学生对《家庭电路》这节的内容有系统全面的认识,我的板书准备设计成总分结构。
总开关(作用)
熔丝(注重物理性质的讲解)家庭电路组成空气开关(跳闸的条件)
漏电保护器(跳闸的条件)
灯泡(连接口诀)插座(连接口诀)
以上是我对《家庭电路》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应用了循序渐进和直观性原则,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认识了家庭电路,并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存在缺点,希望各位评委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最新电路说课稿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三课《简单电路》,它是在前面阶段,学生已经可以自己建立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简单电路基础上,来获得更多建立电路的经验。从单元结构来看属于承上启下的一课,上好了既是对前面内容的延伸总结,又能启发学生探究电路的兴趣,给后面课程的学习铺好路。
根据新课程要求及本课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2、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
3、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2、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教学难点:
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教学准备:
每小组小灯座2个、小灯泡2个、电池盒1个、1号电池1节、导线4根、记录纸若干,记号笔1支。
教学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关于简单电路,学生已经在前面学会了多种点亮小灯泡的方法,并且有的同学早就知道用灯座、电池盒连接电路,这很容易使学生降低继续探究的兴趣。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提高电路经验,既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想:给孩子一杯水,不如让孩子自己去寻找水源。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为动手操作、探究发现为主,适当讲解、情境激励为辅。为了让探究活动更有趣、更透彻、更扎实,我将教材上的两个探究活动细分为三个探究活动:玩一玩——连接一个带灯座、电池盒的简单电路;画一画——学生设计电路符号,并画出简单电路图;赛一赛——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围绕:"在活动情境中发现问题,在实践探索中研究问题,在交流辩论中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思路来展开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入,引出问题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新课开始,我先播放灯景视频给学生欣赏,再让学生连接电路(预设问题:这些灯光美吗?我们想不想将小灯泡点亮?那先请你们用1分钟的时间点亮了小灯泡,并画出电路图!)。引导学生发现见过的灯泡没有用手握住!自己连接的小灯泡不能松手,于是学生经过思考,联系到必须要将灯泡、电池固定好,才能松手。设此情境,很自然地就将学生带入到简单电路。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我设计为认识新的电路元件和三个探究活动,以此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集体讨论新的电路元件的结构、使用方法。(趣味预设:因为今天我们要进行连电路比赛,所以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小帮手小灯座、电池盒——出示灯座、电池盒图,有谁知道小灯座、电池盒的结构是怎样的?并请一学生上台安装连接?)活动一:玩一玩(连接一个带灯座、电池盒的简单电路)趣味预设:电路小帮手请到了,你们想不想玩一玩有小灯座、电池盒的电路?但老师要求画出电路图!学生连接电路会发现非常简单、方便,可画电路图变得麻烦了。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为下一活动目的做好铺垫。
活动二:画一画(学生设计电路符号,并画出简单电路图)这个活动是教学重点之一,教材安排是画一个简单的电路图,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电路符号的实用性、重要性和最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整合教材要让学生设计电路符号。先引导学生画复杂的电路图,让学生联系到会遇见的种种困难,由此使学生迫切希望知道用简单的方法画电路图,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解决问题。(趣味预设:刚刚你们连接电路很快,老师对于你们画电路图的速度还不服气,你们敢不敢挑战画有5个灯泡的复杂的电路,你们遇到了什么样的情况?根据这些出现的情况,你们觉得最好用什么方法来画电路图?接下来,比一比哪一组设计的电路符号最简单、最方便。)在实验汇报,以学生讨论的形式进行,对于画电路图活动涉及到多条导线重合、电池盒、灯座是否要画出来等问题着重讨论,比较出设计最合理的电路符号。同时,必须根据学生设计的情况,介绍用简单符号画电路图的方法。这是符合中年级学生思维特点的,可以在这样一个开放性的学习平台中展现自我。
活动三:赛一赛(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这个活动是教学重点之二,教材安排是连接串联、并联电路,是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两种电路,并做到科学学习起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首先,先让学生画出电路图,再动手操作,完成一个"从想到做"的过程,实验汇报以交流的形式,在此让学生发现、认识串联和并联电路及其各自特点。(趣味预设:你们将一个灯泡能点亮,你们敢不敢比一比同时点亮两个灯泡,看看谁的方法最多,先将要连接电路画下来,再进行连接!比比两种电路图有什么不同?)再次,让学生联系到生活中的路灯设计,利用串联、并联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发现生活电路中隐含的科学技术。(预设:根据我们让更多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你们能不能科学地设计一个有3个路灯的电路图。实验汇报再次以交流的形式进行,各自介绍用的什么电路连接方法,为什么选用这种方法?)
三、拓展延伸思考:
如果这些路灯一直亮下去,又会怎样?怎样才能轻松地控制电路灯泡的亮与不亮?为下一课"做一个小开关"设思维的起点。
最后郑重提醒学生:记住我们今天研究用的是电池,它的电流很小,不会对人造成伤害,千万不能从插座接电。那样做非常危险,甚至会造成火灾和人员死亡。
综合上述,我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注重突出以下两点:
1、创设趣味情境,营造开放性的探究空间。
2、把关键问题设计为活动,促进学生探究活动的层层推进和思维的卷入。
总而言之,科学不是简单的陈述概念和揭示自然规律,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找到研究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的方法和途径,带领他们去发现、探索、体验、感悟科学学习的魅力!
最新电路说课稿篇4
一、教学设计: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各组成部分的作用。了解三线插头与漏电保护器和安全用电的关系。
家庭电路与我们息息相关,让学生掌握安全用电常识,提高安全用电意识,具有实际意义。因此本节课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建构式教学模式,同时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查找并了解身边常见的电器元件,通过观察及实践,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课堂上再让学生讨论,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会有成功感,收获会很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
2.了解家庭电路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3.了解三线插头与漏电保护器和安全用电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了解试电笔的结构,会利用试电笔判定火线和零线。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家庭电路的学习,有初步的安全用电的常识。
三、学情分析
家庭电路学生既熟悉也陌生,因为家庭电路的布线大多采用暗线铺设,学生对实际电路的连接缺乏直观认识。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家庭电路模拟板来演示,画出家庭电路图,对照电路图分析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试电笔的使用可以使用分组实验,实验前要引导学生观察试电笔的结构,熟悉试电笔的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实验中要强调安全使用试电笔的规范,绝不允许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分接触试电笔上裸露着的金属笔尖,以免发生人身伤害。
四、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了解家庭电路的连接。
难点:通过实验了解家庭电路及各部分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播放城市的夜景图,触电事故图。家庭中如何用电?我们如何才能安全地享受电能带来的便得呢?
观看视频,进入本章的教学内容。
创造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引入新课(3分钟)
展示生活中各种用电器的图片,它们是如何接入电路中的?它们的电能从哪儿来的呢?如何知道一个月家中用了多少电能?
家庭中的电能是从发电厂输送过来的,消耗电能的多少可以利用电能表测量。
从实际引入本课内容,培养分析与总结能力。
新课内容(25分钟)
家庭电路的组成
打开教室内的日光灯,提出问题:
1.一个完整的电路需要有哪几部分组成?
2.家中的电灯工作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家庭电路中的电源是由发电厂输送过来的,只有两根线进入家中,这两根线是火线和零线。这两根线间的电压是220V。
学生思考回答:
1.一个完整的电路至少需要有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等四部分。
2.家中的电灯能正常工作也需具备电路的四部分。
利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展示家庭电路模拟板。
观察线路板,了解家庭电路的构造,说出各部件的名称。
教师演示家庭电路板的工作,接通电源,检查电路,闭合总开关,再闭合灯的开关、在插座内插入台灯等,演示家庭电路的工作原理。
你能说出家庭电路各部分的作用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对于保险盒的工作原理及作用,本节可以不重点讨论,下一节中再详细研究。
讨论:
1.家庭电路的总开关和保险装置连接顺序可以颠倒吗?
2.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间是如何连接的?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学生观察家庭电路模拟板,回答:
家庭电路是由: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用电器、导线等部分组成。
学生讨论分析:
1.进户线:提供电能。
2.电能表:测量家庭电路消耗的电能。
3.总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4.保险装置:当电路中电流过大时,切断电路,保护电路。
5.插座:接入各移动用电器。
学生讨论:
1.总开关和保险装置的位置不能换,因为在更换保险装置时可以断开总开关,保护人身安全。
2.家庭电路各用电器间是并联的,因为断开其中一个用电器后,其余用电器仍能工作。
培养观察思考、自学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家庭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各组成的作用,培养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火线和零线
进户的两条输电线中一条是火线,另一条是零线,我们如何来判断哪条是火线,哪条是零线呢?我们需要利用试电笔来判断。阅读课本中试电笔的构造及使用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请说出试电笔的构造。
2.试电笔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3.判别火线和零线的现象和方法。
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是并联的,控制用电器的开关与用电器串联。观察家庭电路图,控制灯的开关接在什么位置的?为什么要这样连?
对学生的分析肯定和评价,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可以适当提示。
下面就利用手中的试电笔检查桌面上的两孔插座哪个孔是火线,哪个孔是零线。
提醒:一定要严格按照使用方法来操作!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1.试电笔是由笔尖金属体、阻值很大的电阻、氖管、笔尾金属体等。
2.试电笔是利用了电流经过氖管会发光的原理,当笔尖金属体与火线相连时,电流经笔尖金属体、电阻、氖管,经过人体、大地,流到零线,与电源构成闭合电路。所以在使用试电笔时,手要与笔尾金属体接触,绝对不能直接接触笔尖金属体。
3.如果氖管发光,说明笔尖接触的是火线;如果氖管不发光,说明笔尖接触的是零线。
学生观察回答:
开关接在火线与灯间。这是为了在更换灯泡时断开开关,使灯头不带电。
学生使用试电笔判别火线和零线。
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从安全用电的角度来分析家庭电路。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三线插头和漏电保护器
请几组同学来说出两孔插座中哪个孔是火线,哪个孔是零线?
两孔插座的接法是家庭电路的规定接法。那么还有一个三孔插座,多出的上面的孔是接哪儿的呢?家里有哪些用电器是接三孔插座的?
这些用电器要么是外壳是金属的,要么是与水有关的。在这些用电器中如果外壳与火线的.绝缘损坏,使外壳带电,人接触用电器外壳会导致触电事故,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插座上面的孔是E孔,它是与大地相连的,用电器的外壳就是接到这个孔中的,如果用电器的外壳带电,电流就会通过地线流向大地,而不经过人体。
请标出三孔插座中三个孔所接线的名称。
学生汇报判别结果,得出共同的特点:左边孔是零线,右边孔是火线。
学生回忆家中利用三孔插座的用电器:电饭锅、洗衣机、热水器、微波炉等。
学生自学三线插头和漏电保护器部分内容,回答问题。
如果用电器外壳带电,只要让电流流向大地,不经人体即可,把外壳接地。
学生标出三孔的接线。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从生活到物理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在家庭电路中还有一个安全保护装置,防止家中漏电导致触电事故──漏电保护器。
展示漏电保护器。
讨论:空气开关和漏电保护器在电路中分别起什么作用?这样安装有什么好处?
学生阅读课本有关漏电保护器的内容,了解漏电保护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
空气开关是当电路中电流过大自动断开,保护电路,它可以在干路中,也可以在安装大功率用电器的支路设置;漏电保护器可以接在插座中,如果接插座的用电器漏电,可以切断插座中的供电,对其它用电器不影响。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学习的能力。
总结(5分钟)
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你能说出家庭电路的组成吗?以及它们的连接顺序。
3.你会使用试电笔判别火线和零线吗?
4.你会把两孔和三孔插座接入电路中吗?说出漏电保护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拓展:
把一盏由开关控制的电灯,一个安装有保险丝的三孔插座接入家庭电路。
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从家庭电路、火线和零线、三线插头和漏电保护器等三方面进行总结。
在总结内容时,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强调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学生讨论家庭电路的连接方法。尝试画出电路。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利用物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作业布置
1.“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题。
2.课后观察家中的空气开关安装的位置,在家长的帮助下,断开空气开关,观察家中用电器工作情况。
按要求完成作业,课后调查需要在家长协助下完成,注意用电安全。
知识巩固,通过课外调查作用,增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最新电路说课稿篇5
一、说教材
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三部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初中电学内容的开篇,而本节中电流、电路和电路图三个部分的内容又直接影响到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十八章电功率、第十九章生活用电的学习,所以本节为初中电学部分奠定了基础。
本章包括五节内容,第一节中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为本节内容做好了铺垫,而本节中电流的形成和方向及电路的构成,又是后面学习第三节串、并联电路、第五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的基础。因此,本节也是本章的核心。
2.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电流的形成及方向。
2.初步了解电路的组成,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3.知道常见的电路元件的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4.能识别通路、断路和短路三种电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流的产生,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连接电路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3.通过画电路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连接电路的基本技能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安全操作意识。
2.在讲解电源知识时,通过对电池的了解,提高学生关心环境,节约能源的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电流和电路的概念是电学部分的基础,而电路的连接又是初中学生实验操作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所以,我将“电流的形成及其方向和会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较差,所以将“电流的形成”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初中学生对“电”并不陌生,有一些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但并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对“电”还感到非常神秘,这为教师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前提;同时九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观察、实验、分析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技能,为本节课的探究实验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学生还没有真正地组装过电路,再加上年龄小,抽象思维较差,所以,在连接电路、理解电流的形成上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可以通过其他间接手段来认识电流,通过连接电路的操作性练习来认识电路。
三、说模式
本节课属于物理规律新授课课型,本着变“灌输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让学生“学会”为让学生“会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
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注意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能不受拘束地思考。因此,教师要尽量遵循以下原则:
1.主动参与性原则:
2.合作学习性原则:
3.开放创新性原则:
4.实际应用性原则:
5.针对集中性原则:
科学地把握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关键在于建构自主探究性的教学策略。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策略:
1.自主备课策略
2.恰当导引策略
如:在“介绍电流的形成”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学生分组实验,并类比水流的形成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电流的形成。
3.科学设问策略
主要体现在“认识电路的组成、识别电路的三种状态”这些教学环节中。
4.动手操作策略
如:在“认识电流的形成和电路的组成”这些教学环节中,我把课本的想想做做改成了学生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其在自主探究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
5.及时调控策略
在大班额授课中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要及时调控,做到收放自如。
四、说设计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本节课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2分钟);
二、围绕目标,展开探究(30分钟),这一环节主要由“介绍电流的形成”、“认识电路的组成”、“学习画电路图”、“辨别通路、断路和短路”四部分组成,时间安排分别为10分钟、5分钟、8分钟、7分钟;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5分钟);
四、课堂小结,单元回归(2分钟);
五、当堂检测,及时反馈(6分钟)。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电荷”知道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及导体和绝缘体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通过第八章来研究,首先学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以知识树的形式进行单元导入,引出所讲内容,让学生把所学相关知识前后联系来,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接着在投影片上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习有了方向,促进学生在下面的各个学习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进行探究。
(二)围绕目标,展开探究
首先,利用教师给出的一些器材即两节电池、一个开关、一个小灯泡、一个电铃和一些导线,先后两次连接电路,分别使小灯泡亮、电铃响。
实验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首次连接电路,所以教师在实验前要提醒学生注意:
(1)任何时候都不能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
(2)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要断开。培养学生良好的电学实验习惯和安全操作意识。
实验结束后让完成“灯泡亮”、“电铃响”的学生展示电路,教师设问:“刚才连接的两个电路中有哪些共同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引出电流的形成。即在电池的推动力下,电荷做了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接着让阅读课本37页第三、四自然段内容,了解电流的方向。并回答以下问题:
(1)物理学中,电流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2)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然后,教师再次设问:“刚才连接的电路中有哪些元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认识电路的组成及电路元件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同时向学生介绍生活中的各种电源、用电器、开关,开扩学生的视野,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接着展示电饭锅内部的复杂电路,引出画电路图的必要性。从日常生活的现象入手,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由于学生首次学习画电路图,所以对学生要求规范十分重要。
最后,教师再次设问:“在刚才的实验中,有的同学满怀信心地连接了电路,并与电路图相符,应该是正确的`,可是闭合开关后却发现用电器不工作,原因何在?”引出电路状态的介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向学生介绍短路带来的危害,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讲完如何画电路图和电路的三种状态后都设置了相关练习题,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一些练习,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再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以知识树的形式进行课堂小结既可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回顾、梳理,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体系。
(五)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题目设置要有梯度,难度适中,充分发挥二人小组的作用,以互批互改,讨论批改的形式进行,在批改中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为什么错。通过检测,教师对本节课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有所了解,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安排和调整做好了铺垫。
五、说板书
板书分成主板和副板两部分。主板呈现了本节课讲述的主要内容,副板为讲解巩固练习留了余地。这样设计突出重点,达到纲要信号化。
六、说评价
依据课标的要求我主要从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1、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评价:注重阶段性和有效性,增加反馈性。主要以测验的方式进行。如讲完如何画电路图和电路的三种状态后都配备了相关练习题,另外本节课结束前,还设置了当堂检测。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要注重个体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表现,强化动态性的评价机制的建立。如在课堂提问中,老师对学生的积极发言要给与肯定和表扬,评价主要以鼓励为主,避免轻视、为难和伤害学生的情况出现。在用干电池、小灯泡、电铃、开关、导线连接电路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做的,是否能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分析并归纳结论等。通过评价,教师要发现教学设计或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重视评价主体间的多向选择,实现学生间相互评价。
最新电路说课稿篇6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学习部分连接电路的知识,对简单的电路连接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小学课本中是通过“如何让小灯泡发光”来激发学生对电的兴趣,而对认识电路的三种状态、怎样画电路图、电路连接的注意点等更深层次的内容没有涉及。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就是电学的起始内容,是整章《电路探秘》知识的基础。学生只有完成对基本电路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深入研究电路。本节内容量很大,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学习认识电路并能画简单的电路图;学习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电路图和实物图之间的对应转换。
二、学情分析
我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我所任教的民族中学八年(1)班的全体学生,从学习能力和态度上看,八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但从小学简单的介绍“如何让电灯发光”到八年级的要求认识电路的三种状态、怎样画电路图、电路连接的注意点等更深层次的内容跨度较大,学生往往难以适用,个别学生可能会有畏惧心理。
从知识基础上看,学生在小学科学中已经学过电路连接部分知识,学生也有过亲自动手连接电路的体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垫定了一定的基础。
从思维特征上看,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性思维能力,但分析能力比较和抽象能力薄弱。
从兴趣特点上看,八年级学生对形象具体的事物较为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而且在课堂上较为主动和活跃。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并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生产、生活中的电现象
②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了解每个元件的基本作用以及了解常见的电路符号。
③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电路图和实物图之间的对应转换。
过程与方法:通过简单电路的连接能够正确辨别电路三种状态及电源短路的危害。通过电路图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电路图和实物图之间的对应转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简单电路的连接,激发学生对探究电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会在实际电路中检查简单的故障,培养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理解各元件的基本作用,学画简单电路图。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电路图和实物图之间的对应转换。难点:电路图和实物图之间的对应转换。
四、教学策略和手段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加课堂容量,我采用讲授法和实验探究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通过多媒体手段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运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程序
最后我着重分析教学过程,即进一步阐述如何将我以上所谈到的教学精神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
1、引入: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我从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夜景引入,同时出示各大城市的夜景,设问:电是从哪里来的呢?电在你们家里有哪些用途呢?从而引出课题—电路图
2、新课教学:我将课堂教学分为四个环节。
环节一:电路的基本组成
课前先在每个小组中摆放一个小灯泡,请同学们连接电路,使桌上这盏灯发光。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连接电路,小灯泡都能亮起来。接着我请同学们想想,你们所连接的电路有哪些不足?(由于课前没有给他们准备开关,所以电路应该都是有问题的。)从而让学生改进电路,使电路逐渐完整,并能够方便地控制灯的亮和灭。然后引出简单电路的组成,接着再利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来完成“电路中各元件的基本作用”的教学任务。
环节二:电路的三种状态
紧接着我又问:“怎样能使小灯泡熄灭?”学生自然会想到断开开关,也有学生会想到其它的一些方法,我都加以评价和鼓励,最后归纳出一个共同点:电路某处断开——引出断路的概念,并与通路相对照。然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讨论:造成开路故障的可能有哪些?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开路的概念。
我提示再用一种方法使电灯不亮,请同学们取一根导线,将它的两端接触小灯泡的两个接线柱,发现电路现象发生变化时,强调必须立即使导线脱离接触,学生按要求操作,发现灯泡不亮了。我又问:‘灯泡为什么不亮了?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然后老师做电路短路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体验短路造成的危害,并知道短路的概念及特点。通过这个实验不仅突破教学的难点,而且又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此时老师还应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的教育,并强调以后实验时的些注意点。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短路造成的危害,我引入一则实际案例,让学生对短路的危害形成一个切身的体会。
环节三:电路图
对电路图元件的教学,直接让学生阅读书本第117页的电路元件符号,强调画元件符号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观察电路、思考认识电路元件符号,尝试画出各元件符号,再尝试画出刚才连接的电路的电路图,从学生所画的电路图中选出几幅进行投影,让学生对这些电路图进行评价,由此引出规作图。最后分析电路图与实物图的不同之处。
环节四:电路图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
从一个试一试:如何让两盏灯同时发光引入。在学生的连接中,挑出两种不同的电路,并介绍一种叫并联,一种叫串联,给出串并联的概念。并结合实物图介绍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为下节课详细理解作铺垫。
3、小结:我通过提问学生本节课都学了哪些内容,让学生自己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使学生对电路图有个系统的认识。
4、板书:纲要式板书,目的为了条理清晰,体现中心内容,突出重点。到此我的教学过程就好了。
5、反思:在进行短路概念的教学时,如果老师只是简单地说明电路短路会造成怎样的结果,是不足以使学生信服,而学生对此往往又会有较强的好奇心,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用牺牲一节电池为代价,较好地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老师只需破坏一节干电池,而不需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去做这个破坏性的实验,这样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