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句子 > 好句摘抄

爱孙子的说说,有关于孙子的爱的格言(105句)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1-22 手机浏览

有关于孙子的爱的格言1

1、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凡为客之道:深刻则专,主人不克。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4、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5、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6、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7、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8、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9、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10、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11、 上下同欲者胜。

12、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

13、 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14、 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15、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16、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17、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18、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19、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20、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

21、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22、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23、吾非欲自全,并欲全子。

24、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

25、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

26、 掠乡分众,廓地分守,悬权而动。

27、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

28、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29、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30、 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有关于孙子的爱的格言2

1、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萁、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2、 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逝世地。

3、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4、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

5、 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6、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

7、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8、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9、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10、 凡为客之道:深刻则专,主人不克。

11、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12、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13、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14、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输赢见矣。

15、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16、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地,有死地。

17、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罢了。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18、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19、 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20、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21、兵者,诡道也。

22、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23、 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并计谋,为不可测。

24、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逝世地。

25、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乎意料。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26、 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27、 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28、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

29、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弊。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30、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有关于孙子的爱的格言3

1、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2、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3、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4、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5、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6、 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7、 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8、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9、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10、 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11、 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12、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弊。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13、 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14、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15、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16、 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17、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18、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19、 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20、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21、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22、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2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24、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25、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26、暑往则寒来,春还则秋至。今四境无忧,王恃其强盛,骄乐必生。

27、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28、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29、 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30、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有关于孙子的爱的格言4

1、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2、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3、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4、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回生。

5、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6、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7、 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8、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9、 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10、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11、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12、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13、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虚实是也。

14、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15、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