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唐代 / 白居易古诗原文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古诗翻译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古诗解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古诗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8年),作者当时只有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仅在最后一句才能见到作者的本意。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对用隐喻的办法。《古原草》这首诗题目标有“送别”二字,很显然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而通篇几乎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巧妙,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古诗作者介绍
白居易 :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
白居易的名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白居易《长恨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白居易 《长恨歌》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白居易《琵琶行》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白居易《梦微之》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与元九书》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白居易《母别子》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梦微之》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二》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白居易《卖炭翁》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白居易的古诗
夜泊旅望题杨颖士西亭
琵琶行 / 琵琶引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池上
除夜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和春深二十首
忆江南三首
长恨歌
丘中有一士二首 其二
对酒五首
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
七年元日对酒五首 其二
快活
眼暗
和春深二十首 其十六
小池二首 其二
忆江南词三首
慈乌夜啼
岁暮
忆江南·江南好
问刘十九
送萧处士游黔南
六年秋重题白莲
问皇甫十
采地黄者
步东坡
闲居春尽
卖炭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