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唐代 / 李益古诗原文
出自唐代李益的《同崔邠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古诗翻译
鹳雀楼西边有百尺桅樯,汀洲上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片茫茫。
汉家乐奏犹如逝去的流水,魏国山河也已经半入夕阳。
往事过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
战乱中更激起思念家乡的情感,远望楼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伤。
古诗解释
同:犹“和”,酬和。崔邠(bīn):唐代诗人。字处仁,清河武城人。鹳(guàn)雀楼:唐代河中府的名胜。北周宇文护所建,楼高三层,原在山西蒲州府西南(今永济县),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因鹳雀常栖息其上而得名。后为河水冲没。
西:一作“南”,一作“前”。
汀洲:水中小洲。
箫鼓:箫与鼓。泛指乐奏。
千年:极言时间久远。
魏国山河:指大好河山。
为:一作“知”。
风烟:一作“风尘”。起:一作“是”。思归:一作“思乡”。
远目:远望。
古诗背景
据《全唐文》卷四三李翰《河中府鹳雀楼集序》,崔邠《登鹳雀楼》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七月。此次鹳雀楼集会李益并没有参与,此诗应是李益读崔诗后追和之作。李益举家迁居洛阳后,辗转入渭北、朔方、幽州节度使等幕府从戎,此诗当作于这一时期。
古诗赏析
此诗开头四句由傍晚登临纵目所见,引起对历史及现实的感慨。人们在登高临远的时候,面对寥廓江天,往往会勾起对时间长河的联想,从而产生古今茫茫之感。这首诗写登楼对景,开篇便写河中百尺危樯,与“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王昌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等写法异曲同工。以“高标出苍穹”(杜甫)的景物,形成一种居高临下、先声夺人之感,起得气势不凡。此句写站得高,下句则写看得远:“汀洲云树共茫茫。”苍茫大地遂引起登览者“谁主沉浮”之叹。遥想汉武帝刘彻“行幸河东,祀后土”,曾作《秋风辞》,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汉武故事》)所祭后土祠在汾阴县,唐代即属河中府。上溯到更远的战国,河中府属魏国地界,靠近魏都安邑。诗人面对汀洲云树,夕阳流水,怀古之幽情如洪波涌起。“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一联,将黄昏落日景色和遐想沉思溶铸一体,精警含蓄。李益生经战乱,时逢藩镇割据,唐王朝出现日薄西山的衰败景象,“今日山川对垂泪”(李益《上汝州郡楼》),不单因怀古而兴,其中亦应有几分伤时之情。
后四句由抚今追昔,转入归思。其前后过渡脉络,为金圣叹所拈出:“当时何等汉魏,已剩流水夕阳,人生世间,大抵如斯,迟迟不归我为何事耶?”“事去千年犹恨速”一句挽结前两句,一弹指间,已成古今,站在历史高度看,千年也是短暂的,然而就个人而言,则又不然,应是“愁来一日即为长”。“千年犹速”、“一日为长”似乎矛盾,却又统一于人的心理感觉,此联因而成为精警名言。北宋词人贺铸名作《小梅花》末云:“遗音能记秋风曲,事去千年犹恨促。揽流光,系扶桑,争奈愁来一日却为长!”就将其隐括入词。至此,倦游思归之意已水到渠成。“风烟并是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非春已可伤,何况春至。无怪乎满目风烟,俱是归思。盖“人见是春色,我见是风烟,即俗言不知天好天暗也。唐人思归诗甚多,乃更无急于此者”(金圣叹语)。
古诗作者介绍
李益 : 李益,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李益的名句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出自唐代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烽一作:回乐峰)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出自唐代李益的《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射一作:定)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李益《塞下曲·其一》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李益《从军北征》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李益《上汝州郡楼 / 上汝州城楼》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李益《塞下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李益《江南曲》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李益《度破讷沙二首 / 塞北行次度破讷沙》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李益《春夜闻笛》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李益《上洛桥》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李益《春夜闻笛》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李益《从军北征》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出自唐代李益的《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射一作:定)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李益《宫怨》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李益《塞下曲》
出自唐代李益的《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李益《上洛桥》
出自唐代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烽一作:回乐峰)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出自唐代李益的《写情》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李益《上汝州郡楼 / 上汝州城楼》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李益《隋宫燕》
出自唐代李益的《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出自唐代李益的《度破讷沙二首 / 塞北行次度破讷沙》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
出自唐代李益的《写情》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何用慰相思,裁书寄关右。 李益《送诸暨王主簿之任》
李益的古诗
边思登长城
塞下曲 其三
边思
夜上受降城闻笛
江南曲
统汉烽下
赋得垣衣
喜见外弟又言别
塞下曲 其二
逢归信偶寄
立秋前一日览镜
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
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
赴邠宁留别
度破讷沙二首 / 塞北行次度破讷沙
赠毛仙翁
行舟
塞下曲
听晓角
从军北征
塞下曲·其一
华阴东泉同张处士诣藏律师兼简县内同官因寄齐中书
春夜闻笛
竹溪
盐州过胡儿饮马泉(一作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写情
水宿闻雁
汴河曲
游子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