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唐代 / 刘长卿古诗原文
出自唐代刘长卿的《别严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古诗翻译
水国的天气带着初春的寒意,忽晴忽阴,忽好忽坏;在这春风乍起的日子,我所乘的船停泊在苏州城外。
蒙蒙细雨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枝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声响。
薄暮夕阳下,江上孤帆远去;太湖之南碧草如茵,绵延万里。
或许有朋友会问到我的境遇,请转告他们,我这个一介书生,命途多舛,已被“青袍”所误。
古诗解释
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员外郎之职。
倚棹:泊舟,停船。阖闾城:即今江苏的苏州城。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阖闾所筑。
“水国”句:一作“水阁天寒暗复晴”,又作“水国春深阴复晴”。春,一作“犹”。
看:一作“人”。
闲花:指野花。
湖:指太湖。情:一作“程”。
东道:一作“君去”。
青袍:又称青衿。唐代贞观四年(630)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上元元年(674)又规定,八品官员服深青,九品官员服浅青。
已:一作“日”。
儒生:诗人的自称。
古诗背景
写这首诗的年代和写诗的背景,现无可稽查。从诗的内容看,两人是在苏州偶然重遇,而一晤之后,严士元又要到湖南去,所以刘长卿写诗赠别。此诗大约作于至德三年(758年)初,诗人第一次被贬,行将赴任之际。
古诗赏析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背景和本事,现在难以考证确切。从"春风倚棹阖闾城"句知道,此诗当作于今苏州城。从目前考知的史料看,作者一生中曾有过两次离苏州,一次是被贬为南巴尉时。一次是赴淮西鄂岳转运史判官时。被贬南巴在唐肃宗至德三年初,诗中"春风"、"春寒"句证明,作诗时是在冬末春初,时间与被贬南巴的时令相吻合。又诗末有"青袍今已误儒生"句。印证其作于遭贬之后,郁郁不得志之时。此外,青袍又称青衿,按唐朝的服饰制度,三品官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每品又有正、从和上、中、下之别。南巴尉属从九品下,正好服青。由此推断,此诗大约作于至德三年初,诗人第一次被贬,行将赴任之际。
这首诗气韵流畅,音调谐美,景物描写细腻委婉,耐人寻味。诗中抒情,于惜别中流露出愁哀,使人感到深沉凝重。"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水国指苏州一带,因这一带多江河水流而名。这一联说,在春风乍起的时节,诗人将起程作万里之行,船停靠在苏州城外,故友严士元前来送别。二人执手相向,百感交集。回首往事,瞻念前途,心中就象水国变幻莫测的天气,忽晴忽阴,忽好忽坏,还不时带些初春的寒意。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明白如话,但细细体味,会觉得韵味无穷。雨细得让人无从感觉,直到衣服由潮渐湿,方才知道。这种自然景象,只有"水国"常有。花儿落地,皆因春风春雨所致,前后相承,互为因果。此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对床夜语·卷三》云:"人知刘长卿五言,不知刘七言亦高。……散句如‘叹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措思削词皆可法。"对这两句诗,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是主客谈笑之间,忽略了客观环境的变化,偶然才发现雨已湿衣,花已落地。笔者以为这种解释不确。诗中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一"看"一"听",表明作者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在探求。他看过,听过,然而一无所获。我们知道,残花落地,是十分零乱的,声音之微;一般也是听不到的,倘或落花有"声",倒是奇事。那么作者何以如此下笔呢?试推想来,大概二人谈话之中,触及心中不快之事,默然相对。在这暂短的沉寂中,感到衣服已润湿,方知下着细雨,努力去望天空,却是一无所见。看到花办在纷纷飘落,认真去听,却也听不到半点声响。这里应是写一种极静的环境,以这种静反衬出二人心中的不静和无限忧郁。这样理解,全诗的气氛与作者的心境才统一。此外,作者将要远行,对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所以观察的格外细致。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这是写作者想象中的景象,由儿体的细写转向宏观景致的粗描。薄暮夕阳下,孤帆远去;湖南碧草如茵,愈发勾起作者的情思。应该说,这情思是非常复杂的,有对朋友、亲人的思念,有对仕宦生涯变化无常的感慨,也有对前程黯淡、事业无成的忧愁,还有孤帆远行的寂寞,总之,作者设想着旅途上的景况和自己的心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东道可指严:七元,即东道主的省称;亦可指东路上的故交相识,与作者的南行相照应。临行之前,关照朋友,若遇到打听我的知己,请转告他们,我已被"青袍"所误。儒生,是封建知识分子的代称。按古代传统观念,渎书人当以匡世济国为己任。有一颗成就事业的勃勃雄心。但而今诗人一领青衿,官微职卑,满腹雄才大略无以施展,仕途生涯坎坷不平。从这句诗中,我们看到诗人这里既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也是对朋友们的劝诫,抒发了自己久抑心头的忧怨。
古诗作者介绍
刘长卿 : 刘长卿,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
刘长卿的名句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刘长卿《新年作》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刘长卿《别严士元》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刘长卿《送方外上人 / 送上人》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刘长卿《别严士元》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 寻南溪常道士》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刘长卿《谪仙怨·晴川落日初低》
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刘长卿《谪仙怨·晴川落日初低》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刘长卿《听弹琴》
出自唐代刘长卿的《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刘长卿《送方外上人 / 送上人》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出自唐代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出自唐代刘长卿的《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刘长卿《新年作》
出自唐代刘长卿的《送李中丞之襄州 /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刘长卿的古诗
温汤客舍送路少府使东京便应制举
清明后登城眺望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白鹭
送李中丞之襄州 /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送灵澈上人
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晚桃
寻张逸人山居
重阳日鄂城楼送屈突司直
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
长沙早春雪后临湘水,呈同游诸子
别严士元
送蔡侍御赴上都
青溪口送人归岳州
长沙过贾谊宅
九日登李明府北楼
新年作
寻洪尊师不遇
过湖南羊处士别业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秋杪江亭有作(一作秋杪干越亭)
送侯中丞流康州
送柳使君赴袁州
送道标上人归南岳
早春
王昭君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