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清代 / 屈大均古诗原文
出自清代屈大均的《秣陵》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古诗赏析
该诗运用了对比、用典的手法。诗歌用到了“乌衣巷”“《玉树后庭花》”等典故,抒写了人事凋零之感。
从全诗结构看,首联极写南京地势形胜,是得天独厚的帝王兴业之都: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幅凋残破败气象,物去人非,没有了往日的繁华。一扬一抑,形成强烈反差。尾联是对前面六句的概括和升华,具有卒章显志的作用。
对国家的热爱 屈大均生逢天崩地坼、多灾多难的明清鼎革之际,当时社会纷争激烈、民族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帝已经吊死,清军已经入关,岭北战火正旺。 1646 年12 月,清军攻陷广州,明朝政权(弘光、隆武)相继垮台,抗清斗争进入非常艰难的岁月。其后,屈大均又广交遗民志士,为抗清积极奔走,但1662 年,历史发生重大转折,明朝的象征、士人的希望——永历帝遇害身亡,清朝统治渐趋稳固,这给屈大均震动很大,他感到复明希望渺茫。历史上虽然也出现过无数的朝代更替,但大部分是汉族之间的,而很少有这种少数民族对中原的统治。这让接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屈大均难以接受,爱国之情显得尤为强烈。 屈大均积极参加抗清复明的斗争。曾有诗句“魑魅份来战,雷霆相纠缠。予时当一队,矢尽犹争先。猛士尽疮痍,一呼皆胜鞍。”真实的记录抗清活动的壮烈场面,传达出刚健豪迈、慷慨苍凉的民主意识和英雄气概,爱国之情溢于言表。“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秣陵》)“匕首频虚发,无成愧丈夫。
古诗作者介绍
屈大均 :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请活动。后为
屈大均的名句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屈大均《秣陵》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 屈大均《鲁连台》
出自明代屈大均的《壬戌清明作》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出自明代屈大均的《壬戌清明作》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出自清代屈大均的《秣陵》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出自清代屈大均的《鲁连台》 一笑无秦帝,飘然向海东。 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 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 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出自清代屈大均的《鲁连台》 一笑无秦帝,飘然向海东。 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 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 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屈大均的古诗
荆南归兴送人还嘉禾
赠张万里总戎 其一 吉祥寺古梅
南海神祠古木棉花歌
通州望海
赠郑谷口
广州竹枝词 其一
北游初归奉家慈还居沙亭作 其三
塞上曲 其二
木棉 其一
林中
塞上曲 其三
哭顾亭林处士
广州竹枝词 其七
赠张金吾璩子
九张机
五色鹦鹉
日出曲
摄山秋夕作
送人返徽州
长亭怨·与李天生冬夜宿雁门关作
壬戌清明作
咏怀 其十四
别稚女
于忠肃墓
念奴娇 秣陵吊古
吉祥寺古梅 其三
浣溪沙 杜鹃
春闺曲 其三
边辞 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