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代 / 苏轼古诗原文
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古诗解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古诗背景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苏轼的诗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种政治体验。苏轼自进入仕途后卷入了新旧之法的争议,他在政治倾向上更贴近保守派,反对王安石主导的新法。但他不偏激,主张汲取新法合理成分,主张讲究执行策略,反而又为旧党所不容。因此,苏轼笔下的庐山,也可以看成是扑朔迷离的政局,新旧两党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事实上,人们都置身局中,置身历史长河中,都不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应该更客观地思考问题,得出恰当结论。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古诗作者介绍
苏轼 :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
苏轼的名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出自宋代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出自宋代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苏轼《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苏轼《浣溪沙·端午》
出自宋代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
出自宋代苏轼的《赤壁赋 /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苏轼《浣溪沙·端午》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前赤壁赋》
出自宋代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出自宋代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苏轼《赵昌寒菊》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出自宋代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看一作:望)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苏轼的古诗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洗儿诗
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
书戴嵩画牛
六幺令·天中节
闻洮西捷报
赠王子直秀才
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
临江仙·夜归临皋
留别廉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次荆公韵四绝 其三
初入庐山三首
独觉
和陶桃花源,并引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其二
闻子由瘦?儋耳至难得肉食?
赠刘景文
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
戏作种松
嘲子由
南歌子·琥珀装腰佩
夜梦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渔父·渔父醒
题西林壁
墨花(并叙)
颜乐亭诗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