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句子 > 古诗句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来源:2022-09-29 07:14 时间:2022-12-13 手机浏览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唐代 / 张九龄

古诗原文

出自唐代张九龄的《赋得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古诗赏析

此诗是赋得体,无论是赋诗得题,还是赋诗得句,总之是拟作。自六朝至唐代,拟此者代不乏人。诗人拟之,自是一次学诗演练。

首句“自君之出矣”,即拈用成句。良人离家远行而未归,表明了一个时间概念。良人离家有多久,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发人深思:首先,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离家已很久,女主人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其次,如果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平静。

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古诗十九首中,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直接描摹思妇的消瘦形象,写得相当具体突出,而在这里,诗人用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夜夜减清辉”,写得既含蓄婉转,又真挚动人。比喻美妙贴切,想象新颖独特,使整首诗显得清新可爱,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古诗作者介绍

张九龄 : 张九龄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

张九龄的名句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张九龄《西江夜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出自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张九龄《西江夜行》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海燕岁微渺,乘春亦暂来。 张九龄《归燕诗》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 张九龄《答陆澧》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

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张九龄《答陆澧》

出自唐代张九龄的《赋得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二》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

为奏薰琴唱,仍题宝剑名。 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 张九龄《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

出自唐代张九龄的《送韦城李少府》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出自唐代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望月怀远》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二》

出自唐代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枥马苦踡跼,笼禽念遐征。 张九龄《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二》

出自唐代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张九龄的古诗

感遇十二首 其七

感遇十二首·其二

感遇十二首·其四

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感遇十二首 其八

送韦城李少府

晨出郡舍林下

感遇十二首 其十一

感遇十二首 其九

感遇十二首 其三

照镜见白发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高斋闲望言怀

感遇十二首·其一

答陆澧

庭梅咏

叙怀二首 其二

登襄阳岘山

巡属县道中作

奉和圣制龙池篇

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

晨坐斋中偶而成咏

湘中作

送广州周判官

答陈拾遗赠竹簪

和韦尚书答梓州兄南亭宴集

杂诗五首 其二

春江晚景

送赵都护赴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