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感悟人生短句,佛语人生感受(精选69句)
佛语人生感受1
1、自能调伏,能调伏人;自得止息,能止息人;自度彼岸,能使人度;自得解脱,能解脱人;自得灭度,能灭度人。《长阿含经》卷八,《散陀那经》
2、如果前世我们是大善人,积累了足够的善功福报,那么我们这一世就会转世投胎成为幸福快乐的人;相反,如果我们前世作了大恶,到这一世就会遭受许多挫折和磨难。
3、【佛语禅话】礼者,理也,先知礼,才能识理、懂理。
4、【读书】 人的一生如果有书可读,又有时间读书,又有资财读书,又能使自己 从中受到教益,又不被书中的文字所局限,就是会读书的聪明人。
5、人生一世光阴极为有限,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平平常常、欢欢喜喜过一辈子,即使对方有什么对不起自己的地方,也要出于相互关爱给予谅解,这样,人就会有和睦的人际关系。
6、归依彼所有学、无学成菩提法,名归依佛。归依如是爱尽离灭涅槃,名归依法。归依所有学、无学成僧伽法,名归依僧。《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
7、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而起三界业果。《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圣贤学观品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古印度)马呜《大乘起信论》
8、学佛从“学好”开始,向“善知识”学习,模仿“善知识”的行为,有一点收获,便与佛接近一步。
9、【佛心禅语】 悲与喜,终将成为过去,既然这样,对于眼前的不幸,又何必过于计较呢?
10、禅是生命的自在,禅是生活的潇洒,禅是思想的空灵。
11、不畏大事,不轻小事。尽悲智力,究竟无遗。“四十华严”卷十二
12、雷音遍众刹,演法深如海。《华严经》卷六,如来现相品
13、佛陀说:莲花生于水、长于水,但高出水面纯洁不受污染。人生于俗世、长于俗世,但藉着心灵的升华,高出俗世不受俗世污染。禅即是生存于红尘,而不受红尘的一切所污染。开悟的禅者,永远活在当下。因生命的实相是:时间由无穷多数的当下所积累而成,任何刹那当下才是生命的真实。
14、【天天禅语】谈“利”要谈天下利;说“爱”要说众生爱。
15、佛家认为众生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万事万物皆有生命,皆有灵性,皆有佛心。在诞生之始,在生命之末,所有的人和物都是平等无异的。
16、【处事箴言】心怀慈悲,做人处事就能广施爱心,站在别人的角度替别人着想,对别人来说是小方便,对自己来说是大解脱。悲做事,意味着宽容。容别人的过错,宽容别人的无礼,宽容别人的冒失。而,宽容不是纵容,佛家讲因果报应,毫厘不爽。以说,随心所欲而不应逾矩。
17、【天天禅语】修而不悟,轮回就在那里,或生或死,与你痛苦伴随,不解不脱。
18、一切智道常现在前,未尝散乱,是名禅那波罗蜜。《华严经》卷三十七,十地品
19、不能因为自己的错误,就不敢再碰同一件事情;反而应该修正错误,重新去面对它,好好把它完成。
佛语人生感受2
1、得人身空过,是诚可惜!发菩提心,守清净戒,较人王为贵。得最上密法,受大灌顶,较金轮王为荣。浪掷人身,如宝投水!(古印度)荡巴桑结(根桑泽程《密宗法义精要》)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彻悟禅师语录》卷上
2、【佛心禅语】 对于赵州禅师来说,日常的生活就是禅法,吃饭睡觉都是修禅;对于 那位初学者来说,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他领悟不到其中的 真味。
3、藕池无日不花开,四色光明映宝台。金臂遥伸垂念切,众生何事不思来?(元)明本《怀净土》
4、骄傲是失败之母。《经集》第四品,第八章《波修罗经》
5、教一人令得须陀洹果,是人得福德胜教一阎浮提人行十善道。……教一阎浮提人令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不如善男子善女人教一人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福多。《摩诃般若经》卷十一,十善品
6、【古风基地】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白居易
7、【禅故事】修炼30年后,大师练成移山,众人围观。大师席地而坐,念念有词:山过来,山过来...山不动。大师起身缓缓走到大山前,现在山过来了吧?众人大呼上当:这是你的移山?对,我三十年修炼悟出的道理: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事情无法改变时,我们要学会改变自己。
8、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什么是道德?什么非道德?重视动机与存心,道心惟微,人心惟危。
9、人生的每一天都很宝贵,做人做事当有紧迫感怎样利用有限的时间?佛日:是日已过,命亦遂灭,当勤精进,慎勿放逸。——《佛遗教经》
10、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复叶福备书》
11、善是利益,恶是损害。一念之非即种恶因,一念之是即得善果。
12、为什么有的人运气很好,而自己凡事总是不顺利?佛日:云何小因而生大果?从小种子而生大果,是故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佛说大乘稻秆经》
13、【天天禅语】如果人人能节省、惜福,贫穷就不存在。
14、欢喜悦乐,离诸忧恼。心意柔软,诸根清凉。《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回向品
15、时时以清净解脱的爱心,秉承过去生所播下的远因,成就现在的近缘,更扩展长情于未来。
16、【天天禅语】面对扭曲或责难,要有化杂音为零的功力。
17、【佛心禅语】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坛经·顿渐第八》
18、“入时观自在”,因为心无障碍,所以不论看什么,都可以看得很透彻,自然就能很好地驾驭自己的心,将它修炼成一面墙,不论做什么用途,都能够保持不动;同时又能像仓库一样,不管储藏了多少东西,都既不会成为自己的负担,也不会成为会引发傲慢情绪的引子。
19、我在孤独时,酝酿出几许静谧的禅意,终于发现,原来一个人的天空,也可以那么蓝,那么纯净。终于领悟这种孤独的享受,也是许多世人一生达不到的意境。
佛语人生感受3
1、有及非有,二俱远离,法相所摄真实性事,是名无二。由无二故,说名中道。(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
2、言为心声,行为魂驱,人的言行是其内心和灵魂的告密者。
3、平等:无分美丑善恶,芸芸众生都平等得到水的滋润。无分高低凹凸,自然环境都平等得到水的滋养。所以水对芸芸众生和自然环境的利益是平等的。
4、云何为慧具足?谓善男子苦圣谛如实知,习、灭、道圣谛如实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杂阿含经》卷四,第91经
5、【佛心禅语】 行善的人在心理上容易心安理得,帮助别人自己也常处在快乐之中, 这本身就是对你的善报。
6、不要妄逞聪明,不要丢人现丑,不要枉费心思,作无用功,这些都会弄巧成拙。只要鹦鹉学舌:“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7、心为系缚解脱本,是故说心为第一。《正法念处经》卷二十
8、古教有云:声闻尚有出胎之昧,菩萨亦有隔阴之昏。况近时薄解浅悟,而自救不了者乎?纵有悟处深,远见地高明,行解相应,志在度人者,奈何未登不退,力用未充,居此浊恶,化此刚强,此亦先圣之所未许。如以未完不同之舟,济多人于恶海,自他俱溺,其理必然。(明)天如惟则《净土或问》
9、有人点灯求光明,其实真正的光明在我们心里。佛前的灯不必刻意去点,要紧的是点燃我们的心灯。
10、有大智慧的人没有烦恼,因为他把万法的本质都看得非常透彻,不被一切现象所迷惑。
11、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在学禅,但学禅不只是为了开悟,更重要的是为了得到解脱。试问为什么要“破执”?为什么要“开悟”?因为人有一些与生俱来的人生困惑,唯有通过“悟”解决了这些困惑,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12、【佛心禅语】 每个人都追求富贵的人生,可什么才是富贵?很多人认为,富贵就是有钱,其实,有钱之人并非都是富贵之人。
13、特质即障碍!一个人的特质就是一个人的习气和味道,说的好听些叫气质,实质就是顽固的臭毛病。起初人们都因这种特质而崭露头角获得成功,而后又因这种特质栽跟头屡撞南墙。生活中淹死的往往都是会游泳的人。
14、过去的只是杂念,就让它在时间的沙河中淘尽;未来的只是妄想,请用淡然的心去等待;我们能够抓住的,只有此时此刻的心境;保护这份恬适,就是谨守自己当下的本分。
15、【佛心禅语】 任从春草青青,炎光烁烁,秋树叶零,冬冰片薄。何故如是?且要诸人顺时保爱。——《法演禅师语录》
16、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摩诃般若经》卷二十九,七喻品
17、有的人生活贪不餍足,已经取得很多,还感觉不够。
18、人生若能时时培养原谅人的心怀,就会时时快乐、时时欢喜、时时幸福。
19、如今有些人从书本上、网络上积累了很多佛法知识,这个也学,那个也修,并且求了很多法,内心却并没有生起出离心和虔诚心,在觉悟上也尚未提升,反而更加迷惑,这种情况叫做“智慧错乱”。智慧错乱的人是无药可救、无法可度的。仅仅积累很多知识却不实修,那又怎么能趋入解脱大道呢?088
佛语人生感受4
1、不知不见,如是知见。《长阿含经》卷十,《大缘方便经》
2、【佛心禅语】 感恩我所没有的 感恩我所拥有的,感恩我所没有的。
3、【佛心禅语】 世间熙攘喧嚣,因此世人心生浮躁。在喧嚣处为自己留一份清静,不时从热闹的俗世中退回来,调和内心,就能在纷扰中安顿自己。
4、内外身心一切俱舍,犹如虚空无所取着,然后随方应物,能所皆忘,是为大舍。《黄檗传心法要》
5、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中论》卷一,破因缘品
6、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圆觉经》卷上
7、得到摩尼宝珠的人,不会留意碎银;在阳光下行走的人,见不到灯烛的光;深信名号功德的念佛人,见不到诸善万行的功德。
8、佛说:菩萨应该这样端庄稳重:对世间可惊可怖的事不惊不怖。
9、不管是为了修行还是工作,都要抱持专注于一的精神。
10、人生无常,人命只在呼吸间,一秒间过不了关,生命就结束了。所以:我们要好好把握每一分、每一秒。
11、能够“以退为进”则是不争,懂得“以无为有”则是富足。一一海涛涛法师
12、光明,希望和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不缺,也最稀缺的元素,缺或不缺,全看你是否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