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体裁作文 > 读后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高中(精选3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3-08-18 手机浏览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高中(整理篇1

先说结论,很让人失望的一本书,刚读开头就觉得不对劲,去搜索确定没看错书和译本,评价是“美国经典现代文学”,却是今年读的书里最不能理解并且觉得烂的一本书。最初对它抱有期望是觉得书名不错,读完觉得只有百分之二的内容与书名有关,建议改个书名:烂眼逃学记。

这本书以一个美国愤青的第一人称代入,记录了在第三次因为考试不及格被开除之后,回家路上两天三夜的所作所为,通篇口水话(例如随处可见tmd),因为主人公无法接受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觉得所谓成熟的人不过是在装模做样,所以变得厌世,整篇透露着烦躁和沮丧。期间有几次来自他人的点拨,都是轻描淡写。

就很疑惑,这本书确实揭示了一些问题,然后呢?就没有了?虽然这会让读者反省自己,但确实无法让我对这部经典抱有任何敬畏。

我认为找不到使命感这件事,美国和中国肯定是有不同答案的,国内的青少年或者成年人或多或少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不知道自己想干嘛,每天都很无聊。大洋彼岸的美国我是不太清楚,但生在这片黄土地上,至少听说过我国的使命是什么,反正不是搞资本主义;既然清楚使命,为什么还会感到迷茫?因为我们仍然在摸着石头过河。

最近在b站刷到一个讲新中国编年史的系列视频(激荡四十年),感概万千。她做了无数次的尝试,步子小了,怕再一次落后;步子大了,怕掉进深渊。就这样一点点的摸索。尽管现在社会上仍然存在许多焦虑,以及未解决的问题(相信在座的打工人正在亲身体会),但我想说作为21世纪的中国人,我们其实可以尝试着相信她,相信祖国拥有纠正前进方向的力量,40年前中国是什么样?再看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惭愧地说以前对于爱国这件事,我一直抱着喊口号的心态,甚至在读《人类简史》的时候,国家的概念被那本书混淆动摇,甚至觉得国家就是个虚拟的概念,现在看来这应该算科幻类的作品了,过于理想化。

有点偏题了,这本书揭示的这个问题,如今在我看来是个假命题。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高中(整理篇2

每个人都有一段无法忘却的岁月,太多的遗憾、偏执、荒唐、颓废、甜蜜与欢乐,使日子变得寂寞又温暖。站在一望无际的碧绿色麦田中,我想起了一个曾经的坏孩子——霍尔顿。

霍尔顿是一个出身在富裕中产阶级家庭的十六岁少年。他的父母按照成人世界的价值观将他送到收费昂贵的潘西中学读书。但在霍尔顿看来,潘西确实是个“阴森可怕的”“糟糕透顶的学校”。校长是最“假仁假义”的杂1种,教职员也都是“假模假式”伪君子。他的同学要么是整天只知道追逐女生,疯狂酗酒的浪荡子,要么就是难得刷牙、指甲随处剪得邋遢鬼。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霍尔顿“真是苦闷急了”、“寂寞得要命”。学习成绩因此也一塌糊涂,除英语外,其余四门功课成绩均不合格,以致被学校开除。

文中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我们很难相信这个句话是出自一个老师之口,但的确是这样,那时候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势力的伪君子。他们认为为了苟延残喘地活着而不惜一切代价的人是成熟的为了某种理想或精神而牺牲的人是可笑的。()就连孩子们读书,也是为了日后能买辆凯迪拉克之类的东西。霍尔顿曾经对妹妹说,他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一群小孩子。相信很多人也拥有过类似的理想,可是后来长大就因为现实等某些原因就放弃了原本追逐的,转而为生活成为所谓的“成熟男人”。

成长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它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小时候,我们不懂人情世故,简简单单。如今,我们选择把自己的不满与内心的小叛逆都隐藏在心中,说话也是字字斟酌;学会了欺骗;学会了假笑;为了追名逐利,麻痹自己的内心。我们离那个曾经的麦田里的小男孩越来越远,愈来愈认同那些大人们的人生观,做着与他们一样的事情,我们为了生活背叛了自己的心灵。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高中(整理篇3

在每个人的青春道路上,都有过矛盾,有过迷惘,有过彷徨……而《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诠释了一个16岁的少年,青春路上彷徨不安、苦闷孤独的精神世界。

起初,我翻开书页时,并不可以了解到这一点。因为没有用心去看……为什么呢?因为每个章节几乎都会爆一些粗口,这一点就令人很不喜了。但随着书页的递进,慢慢的,我被这个愤世嫉俗、苦闷不安的少年感染了,一步一步走向他的世界。

他虽然不爱读书,不求上进,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等等,都是他的坏毛病。但这些,又何尝不是他对成人世界的一种消极反抗?那时候的他,有对一切好奇、焦躁、不安、想发泄、爱冲动的青春期心理,谁又能说,他是绝对的错?在他身上,有坏孩子的毛病,但也有好孩子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他对那些热衷于谈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对校长的虚伪势利非常厌恶,看到墙上的下流字眼便愤愤擦去,遇到修女为受难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对妹妹菲芘真诚爱护,百般照顾。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掉下悬崖,他还渴望终生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发出“救救孩子”般的呼声。

这个少年的名字,叫作霍尔顿。

他正直、善良,还有着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放到现在,也叫理想。可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懦弱的。他消极被动和不愿接受现实的,所以,霍尔顿失败了。他没有成为理想中的守望者(虽然小说里没有明说,但最后的结局走向应该是他继续他厌恶的成长之路),但他却有一个理想信念,一个不随波逐流(不像他那些老师同学那样,想成为一个买雅迪拉克的人),坚守本心的人。

比起霍尔顿,我们不是更应该成为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人吗?尽管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有着很大的落差,但我们不能像霍尔顿那样崩溃逃避,应该去努力地缩短现实与理想的距离!不负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