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家风》高中读后感(精选3篇)
《中国好家风》高中读后感(整理篇1
家风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它是思想、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
如语言环境、情感环境、人际环境、道德环境。
家是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
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正是有了良好的家风,我们才成了一个合格的家庭成员。
有时,我所学到的家风,是从父母的身上借鉴而来的。
我觉得在此方面,父母对我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一些好的家风就会养成一些优秀的品质,正是有了这样良好的家风,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
家风虽是一个家庭的指路明灯,如若它指引家人做好了,那家中的人也就差不到哪去,要是把一个国家的千百个家风组合在一起,那就是一个国家的家风,一个国家的风气,就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去努力进取,遵纪守法,互帮互助,只有社会风气好的国家,才能国富民强,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强国,才能更好地体现国风的重要性。
《中国好家风》高中读后感(整理篇2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中国好家风》向我们阐述了什么是“仁义礼智信。”
何谓仁?仁者,是指凡事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汉宣帝时期的丙吉大度地原谅了他的车夫,车夫日后报答了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该取长补短,而不是嘲笑他人的短处,不是对他人的问题揪住不放。正是丙吉对车夫的宽仁,才换来了车夫日后的报恩。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即为义。元朝初期,地主恶霸诬陷百姓造反,专使把他们的名字登记在册,准备上报朝廷。刘濠为了拯救无辜百姓的性命,焚宅毁册。在现今生活中,很多人也是舍小家为大家:在暴风雨中依然坚守岗位,为了城市交通畅通,指挥交通的警察叔叔;假日里不能和亲人团聚的环卫工人,为了环境的美丽,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还有那些有着最美背影的消防员叔叔们,为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义无反顾地冲入火场。
何谓礼?己弯腰则人高,敬人即为有礼。韩信之所以能够为刘邦献犬马之劳,替他征战多年、平定天下,是和刘邦以礼相待密不可分。待人以礼,源远流长。20_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不学礼,无以立。”待人以礼,礼在“礼节”,对于有才能的人要不计身份的去结交;礼在“礼貌”,对长辈、同辈、晚辈都要彬彬有礼;礼在“礼让”,遇事要尊老爱幼,待人友善。
何谓智?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智。诸葛亮使用空城计骗过了司马懿,不伤一兵一卒,智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诸葛亮临危不惧,化解了一场危机,可以说,全凭他的智慧。他的智慧来源于日常的积累。我们如果也想像他一样聪慧,平时就要多读书,读好书。
何谓信?诚实守信即为信。宋濂去拜访老师,等到出门的时候天降大雪。为了准时赴约,他翻过大山来到了老师的住处。老师见此称赞道:“像你这样守信好学的年轻人,将来必成大器。”信是做人之根本,无信则无忠,不可立于世。只有言必行,行必果,才能立足当下。
“仁义礼智信”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遵守的准则。
《中国好家风》高中读后感(整理篇3
读了好书,就像吃了蜜一样甜;读了好书,就感觉世界美景都聚集在眼前;读了好书,不管过多久,内容都记忆犹新。《中国好家风》就是这样一本充满魅力的好书。
书中讲述了许多贤人的故事。无论是有仁厚之心的丙吉、舍命救友的张进之,还是聪明机灵的王戎、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中国好家风》把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写得生动传神、活灵活现,同时传达了仁义礼智信的道理。
在“智”篇的这么多人物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神童”项橐。一次,他在路中央玩耍,碰到了圣人孔子,他俩就开始了提问比赛。结果项橐轻松胜出,成为了“圣公”。
项橐人小鬼大,聪明伶俐,他不惧权威,巧言善辩,令人啧啧称赞的原因是他平时总爱问为什么,遇到问题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
“信”一篇里,《皇普绩守信求责》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皇普绩念书的地方规定,违反规矩的人都得挨板子。一次下课后,皇普绩和表哥们一起下象棋,都没有做作业。放学后表哥们都挨了板子,惩罚他们的外公不忍心对皇普绩下手,最后皇普绩让表哥们打了自己板子。
开始我不理解皇普绩的行为,但听了他一席话后,不禁感叹:皇普绩是一个多么守信的人啊!
正如书中所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一个家庭所承袭的优良家风,不仅是个人的小事、家庭的私事,更是涉及社会风气、国家建设的大事”。《中国好家风》一书传承了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瑰宝——传统文化,并记录下了古人们的高尚品质。我们要好好学习这些优良家风,代代相传,才能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