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体裁作文 > 观后感

朗读者个人观后感200字心得5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3-27 手机浏览

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希望《朗读者》的观众们可以对节目中的朗读者多一些理解,毕竟他们也只是芸芸众生里的普通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擅长很细致又饱含深情的朗读。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朗读者个人观后感200字”,以下是作文网站整理收集了相关的素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朗读者个人观后感200字篇1

在《朗读者》中,每一段朗读背后都伴随着一位朗读者的人生经历与故事,这种交相呼应的设置总能为朗读加分不少。本期节目中,“岁月女神”张艾嘉现身为大家朗读了一段卡伦布里克森的《走出非洲》,赢得了不少赞许。

与《走出非洲》中充满故事的女主角一样,张艾嘉的人生经历也称得上丰富至极。节目中,当被问及与曾经所爱之人的分别时,张艾嘉直言:“很多东西是注定的,有些人只能陪你走这么多,不会多一分也不会少一分。”而其先生说过的一句“我们俩千万不要黏在一起”也备受张艾嘉的推崇,她说:“我相信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一个人来一个人去,必须要懂得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不应该把幸福都依赖在对方身上。”

这些充满人生感悟的话语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共鸣,有网友感叹:“太爱这段了,如果年轻的时候能听到这些话多好,不过人生始终是要自己经历,现在懂也不算晚。”

朗读者个人观后感200字篇2

在张艾嘉之后,钢琴家吴纯分享的人生故事同样令人感动。这位中国唯一获得国际三个博士学位的青年钢琴家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之后吴纯和母亲两个人相依为命,为了供吴纯学习钢琴,母亲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同时打五六份工。在吴纯十五六岁时,他带着家里的所有积蓄共计3000美元出国留学,为了省钱甚至做好了六年不回国的准备。在国外,吴纯每天也打着好几份工,与母亲通信时彼此都报喜不报忧,甚至连想念这个词都不敢触碰。回忆起这段经历,吴纯自己还显得颇为淡定,其中的艰苦心酸却让观众们都纷纷表示“看哭了”。

如今,已经成为钢琴家的吴纯称得上功成名就,对于那段苦难的回味也让他变得更加坚毅、沉着、从容,现场吴纯云淡风轻地表示:“现在不管遇到任何事情,只要回想那段经历都觉得可以过去。”节目中,吴纯朗读了一段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其个人经历与这段文字可谓相得益彰,不少网友们纷纷留言:“太喜欢吴纯了,谦逊、温和、历经苦难但对世界仍能充满了爱,超感动。”

朗读者个人观后感200字篇3

周六晚8点,我准时打开电视,观看《朗读者》,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的第一次遇见。

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昕就经历过。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孩子,被同学们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同学们甚至还给他起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威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从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多手术中的一个,也许他对此毫无印象。但对濮存昕来说,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见.他朗诵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师》节选,内容讲的是老舍对曾经将自己领进学堂的刘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见,是多么美好,愿我们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美好的遇见。

朗读者个人观后感200字篇4

在之前的节目中,由于身兼制作人与主持人的双重身份,董卿还从未在这个舞台上以“朗读者”的身份朗读过。

本期节目中,在叶锦添朗读过一段粤语版《葬花吟》之后,董卿心中的朗读愿望瞬间被点燃。《红楼梦》是董卿最喜爱的文学作品之一,对她有着特殊的意义。在等待了十期节目后,董卿终于第一次还原成一位“朗读者”,站在舞台上为热爱《红楼梦》的朋友以及让自己翻开《红楼梦》的母亲朗读了一段贾宝玉与林黛玉初见的片段。

在朗读的过程中,董卿身为主持人的语言功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温润的嗓音随着剧情的发展起伏,眼神更是顾盼含情,完美的演绎令观众纷纷点赞直呼:“人美声也美,全场最佳!”还有网友笑言:“董卿你好好读书不准撩人。”

朗读者个人观后感200字篇5

不知道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第一次看《朗读者》,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就去看了书。也不知道第一次看完沉溺了多久。前两天也不知道为什么和小娟又提起了《朗读者》以至于自己又去看见了一遍,本来是打算草草看一下里面一些激动人心的情节,关于爱、原谅、救赎与自我救赎的部分。不想到从头到尾目不转睛又全部看了N遍,然后又翻出原著小说来看,又是一次沉溺。

说起这部电影总想写点什么,但却无从着手,就像男女主角一样,复杂又单纯,麻木又敏感,冷漠又热情,粗暴又温柔,无情又深情。

看到过一句话叫,我们都是时代的孩子,他们也是时代的孩子。在那样的大时代大背景当中,随着人海浮沉。关于纳粹集中营的电影我也看了一些,实在不能理解人能疯狂自私到什么程度以至于将整批整批的无辜的人至于死地。不明白日本人何以将我们中国民族的38W人民全部屠杀。

《朗读者》电影里描述的就是一个参与者的人生,一个普通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良知。汉娜,依旧像一个迷一样。我像迈克一样,对她仍旧充满迷惑。在怎样的情况下,看着每个人死去,却能做到麻木。我想到一种情况,那就是那时她自身的情感已经完全死去,也许是为了生存,看着面前一个又一个人死去,她的悲伤与恐惧去了哪里?二战结束后,她又是怎样回忆从前,还是像她自己说的,她从来不去想。

电影里描述的她是一个文盲,她所有的思想,除了国家教育给她的,强制注入她脑子的,几乎没有来源,我想所以她才这么渴望知识。渴望阅读,她知道她自己缺乏什么。

也许,她并未意识到她在纳粹营中所做的事是什么性质,在世界上的影响。不过我深信,她在狱中是知道了,从她看了这么多关于集中营的书中可以看出来。我想,她在慢慢懂了以后应该是多么的惊厄。忏悔,不足以表达她的感受。承认错误,不足以表达她的惊厄。

我想这就是她心甘情愿呆在狱中的原因。

关于他们的爱情,是令人动容的。这种爱情,超越了时间,超越年龄,还有仇恨。只是在那样的大时代下,那样的冲撞下,他们弄不懂彼此,也搞不清自己,唯有在朗读和听他朗读中,找到他们纯洁与善良的那片净土。在那里,没有战争,没有仇恨。在那里,他们感受着悲伤与爱。他们阅读着别人的人生与情感,自己却生存在那里。那里,是他们灵魂的归属。

总觉得还有什么想说的,但总觉得什么话对于《朗读者》来说,都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