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左手观后感(精选10篇)
我的左手观后感篇1
胡小军、范晓春这种为理想坚持的人,挑战命运,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胡小军最开始受伤制残的时候,有过一段时间的情绪,他母亲的宽慰是对他的最大的鼓励,但是母亲的心,儿子是不容易这个猜透的。当母亲一个人流着泪座在床头,手抚为儿子新织的毛衣时,他也为儿子的不幸的着遇而伤心,莫莫的开始拆着毛衣的右衣袖,但是突然他们觉得自己儿子虽然身残了志不残,不要把残废这样的帽子扣到自己儿子头上时,他毅然拿出织针将拆掉的衣袖又织了上去。
故事还有一段感人的情节,就是胡小军与范晓春的爱情,当范晓春对胡小军一句,我愿当你的右手时,那份感动不是来自心里,而是感情,对一个英雄莫莫的关爱与敬佩。
胡小军是一个有真正理想并为此坚持的人,是这个时代的典型和先进。多少当年对越反击战和印度自卫战的将士,负伤制残后成为了二十世纪末中国吸毒大军中的中流柢柱,胡小军却是一如前住的向前冲,他的执着成为他对自己生命的无声呐喊。虽然我们听不见,看不到他的痛苦,但是我们理解一人的行为,他是无私的,因为他是最可爱的人。
我的左手观后感篇2
买过光碟的应该,没一点印象了。还有,这应该又是一部获得过夏衍杯的剧本。
描写了一位不一样的军人,在战斗或者任务中残疾,这样的军人不在少数,但好像还没有一部国产片好好拍摄过。所以,就这一点,这片子也值得加一星。
还有,这部2007年的片子提及了对越自卫还击战,实属难得,因为在中越关系正常化后,类似影视题材已经绝迹。如今那些老兵都快被人遗忘。
在《战狼2》等主旋律火爆的情况下,我觉得广电应该放宽,容许拍摄对越、对印战争题材,对越我们还打过海战。对越自卫战题材谁要是在今天拍一个,绝对能爆得像《血战钢锯岭》。好像有人要翻拍《上甘岭》?这也是个好题材。
徐筠是谋女郎出身,有点像章子怡,而章子怡像巩俐,老谋子爱巩俐爱得是真深。为什么徐小姐后来一直没红起来?
我的左手观后感篇3
18号下午,实在不忍再看新闻里关于震区的报道,赶紧换了个频道。大灾期间,电影频道当然也及时调整了节目内容,于是,看完了这部《我的左手》。
其实很早就知道这部片子了,因为主人公胡小军的原型就是当年老山前线的战斗英雄丁晓兵,今天他仍留在部队,已是一名团政治委员,上校军衔。
丁晓兵是从安徽合肥入伍的,他的父母是合钢的普通工人。至今我还记得学校组织听英模报告,丁晓兵端坐台上,右边的袖子是空的。不知道当年听报告的人当中有多少还记得内容,但我清楚地记得他的讲述并不长,脸上的表情甚至有些腼腆。中间他停下过几次,那是讲到激烈的战争场面时,还有就是他说自己的普通话不好,后面就没照稿子念,而是用的合肥话。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其实我不是什么英雄,我就是一个当兵的,只不过我活了下来,虽然右手没了,但是我的战友,牺牲了。
那是第一次,我知道原来做报告也可以讲真话,而不是光念口号和名人名言。因此,对这位在同一个城市生活过的年轻人,心中充满了好感与敬意。
20多年后,丁晓兵作为部队的先进典型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我的左手》便取材自他的先进事迹。在豆瓣上我给出了4颗星的推荐评价,但这评价是给丁晓兵的,而不是电影本身。因为,电影带给我的实在有着不少的遗憾。
主演马跃在片中的表现确实超出了他以往的角色塑造,力图还原一个和平年代的当代军人形象。影片讲述的是离开战场后的胡小军,从一名战斗英雄到一名出色的政工干部的角色转换。炮火纷飞的战斗场面,几次出现在他的梦境中,我活了下来,虽然右手没了,但是我的战友,牺牲了。当年记住的那句话随着画面再度浮现。可以说,创作者抓住了贯穿人物的'一条主线,他对部队、对战友难以割舍的深情,但遗憾的是,在展现人物心理和再现人物行动的选材、结构方面,却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为什么,他身负重伤,仍不肯离开部队;为什么,他对自己带的兵,一个都不肯放弃?电影中,感人的情节始终停留在被炮火炸飞右臂的那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上,而主人公在和平年代坚守军人本色,他的朴实与真实的特点,却展现得远远不够。是的,丁晓兵的突出特点就是这两个词:朴实和真实。
这遗憾,或许来自我们对英雄一词的固定理解,以为英雄必得做出惊天壮举,必得与普通人拉开距离。这遗憾,也或许来自创作者对主旋律影片的固定思路,戏剧性的对比,先进与落后人物的对比等等。恰恰,朴实,真实,才是英雄之所以为英雄的唯一解释。不需要拔高,不需要渲染,甚至不需要仰视,只需要深入人物的内心,认真体会他不加修饰的真实言语。
片中,李幼斌饰演的部队首长问:留下来,你能做什么?于是,胡小军用一只手拼命将子弹填进弹匣。彭玉饰演的母亲摩挲着毛衣的右臂潸然落泪。可是,到了另一位女性那里,却只有她将一封封来信锁进抽屉,深夜来电话告诉胡小军自己要回家探亲与别人结婚了。影片结尾,范春晓追上拉练的部队,告诉他,自己愿意做他的右手。如此牵强的转变,完全消解了两个人在现实中复杂却又真实的心理过程,也包括对英雄原型的妻子的轻慢与不公。我不知道创作者对丁晓兵的先进事迹究竟做过多少案头工作,至少在我看到的材料中,有不少值得提炼成影片内容的生动素材,而不仅仅只局限于主人公对自我的生理挑战和感情世界的挫折。
重新换回抗震救灾的频道,眼前不时出现迷彩服的身影。还有那浓雾中砰然绽放的降落伞,像一朵朵吉祥的白莲花,耀眼而夺目。在灾难面前,军人意味着奉献,意味着希望,而在和平环境中的军人,又意味着什么呢?
完善自我,不图虚名。我更愿意相信,身为一名政工干部的丁晓兵,昔日的战斗英雄,以他朴实而真实的言行,实践了作为一名现代军人的价值与意义。他不可能代表全体军人,但他是全体军人的象征之一。而且,观影的遗憾,并不能削弱我对真正意义上的军人的崇敬之情。因为,他们首先是人,然后是一名军人,最终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我的左手观后感篇4
《我的左手》以三十多年前的“知青”岁月为背景,写了几个人物:冬子、水珍、王长海、冯八,还有作为故事叙述者的“你”。其中,冬子是最主要的人物,是这篇故事的“真正主角”,是叙述者“你”的情同手足的好友——“我的左手”。冬子最后精神失常了,并在精神病院自杀身亡。导致这个悲剧结局的原因是什么呢?
作为老“知青”的冬子,有一个并不完整的家,母亲虽是生母,但父亲却是继父,生母为了生存而委屈求全与继父结为夫妻,但实际上与继父并没有真正的情感生活。这个家使冬子感到屈辱,感到压抑,他在这个家找不到情感的寄托,就转而在他的知青群体中寻找这种寄托。他爱上了当地一个相貌出众的农家女水珍,在遭到拒绝后,竟丧失理智地对水珍实行XX;在厂长王长海占有了水珍之后,他愤而要跟厂长算账,却遭到了对立面的暗算而砸断了自己的一条腿;他对“你”产生了超出友情之外的同性之爱,因为得不到“你”的回应又感到深深的压抑……接二连三的情感受挫,对他无疑是极大的打击,愈益加大了他本来就存在的心理和情感的残缺。冷酷的生存环境和冷漠的人际关系,是导致冬子精神失常的外在原因,而其内在原因则是自身心理和情感世界的残缺。如果外在世界能够给他多一点关爱,他的精神也许可以得到些许慰藉,但心理和情感的残缺,不是光靠外在环境的改变就能弥补的,还要靠自我理性的调节和约制,而冬子恰恰是一个情绪化的,缺乏这种调节和约制能力的人。因此,笼统地说冬子是“被淡漠谋杀的男人”,并不完全确切。
这篇小说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写了这么一个独特的人物,对他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作了深入的开掘。这篇小说之不同于凡俗,就在于能够发现并开掘独特性,表现个别人物的个别的特征,而不是“类”的特征。
这篇小说的主体叙述者是“你”——冬子生前最知心的朋友。“你”是带着深深的愧疚之心和怀念之情来回忆他与冬子的友情,以及他有愧于冬子的过失的。而且使是种带有宗教意味的普世忏悔情怀,对冬子的心理和情感世界进行了一番深入开挖后,在内疚之情之外,又升华出另一种悲悯情怀——对像冬子这样的心理和情感残缺者和弱者的悲悯,并成就了一曲对心理和情感残缺者的深情的挽歌。
我的左手观后感篇5
“信念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当你坚信你能成功时,你必能成功。”朋友送我这句话时,我很是不屑一顾。信念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穿,能有多大的力量?可是,当看完《我的左手》,也就彻底的被征服了。他用从死神那里夺回的一条臂膀真的撑起了一片人生的天空,我们又有何理由不去相信信念的力量呢?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人生,也就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时间流逝的方式。战场,硝烟,此起彼伏的炮火,断掉的血肉模糊的右臂······每次回忆起这一幕,对于他来说,都是一次煎熬,更是一次磨砺。他没有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厄运中消沉,因为当她穿上了绿军装,他就已经把他的身心交给了他的祖国和人民;他也没有迷恋于占有用生命为他搭建的一等功勋,过起所谓的英雄应该过得生活。他懂得,子死里逃生的那一刻,他的生命已不只属于他一个人的,将生命更好的继续,才是对战友最好的祭奠。一个兵选择了兵的人生,那就的用兵的信念去成就兵的人生。
生命没有过渡,一个兵的人生又怎会有过渡呢?当他从噩梦中醒来,他已明白,对于他来说,在有限的生命里成就一个兵的人生,是多么的不容易。因为没有过渡,所以得用百倍的勇气去面对一切。即便头上的功勋多么耀眼,他并不愿意靠这个活下去。夜的黑幕还未散尽,他已起身练习用一只手臂打背包,一遍又一遍,让他筋疲力尽,伤口的剧痛也不曾让他停下。冷风吹打得他有些哆嗦,他本就不怎么平衡的身体一次又一次跌倒在泥水里,但这些并不曾阻碍他前行的脚步。谁都不晓得,他放弃优厚的待遇,拼命留在驻训队为什么,而他,只是为了延续已经习惯的习惯。他说,他怕对不起死去的战友。所以,他用生命诠释了一种别样的延续生命的方式。他用行动证明了,在没有过渡的生命力,一样可以活出精彩。
坚持就是不放弃,不放弃对生命的信仰。“决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战友”不只是他对战友的承诺,也是他对生命的坚持。他用史今式的坚持,挽救了面对被抛弃的“许三多”;他吞下“怪味”的馒头,只是想让战士们珍惜每一份用生命换取的幸福。和平,早已是乐于享受的人们淡忘了硝烟的味道,那么就从这一刻清醒吧!部队里,人来了,又走了,一声“指导员”把它的记忆拉得老长老长,他终于开心的笑了,在属于生命的国度里,开出了属于生命的绚丽花朵,他得到了生活对于他最好的慰藉。
他的坚持,感动了荧屏里的护士,也震撼了荧屏外的我们。当他得知心爱的女护士要与别人结婚时,他痛极了,“我还会写信的,你最后应该选择的是我,是我。”断了臂膀,也不能改变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折了翅膀,也不能阻挡他拥抱蓝天的梦想。一只手臂,也能托起一片人生的天空。他终于赢得了这场爱情,赢得了他生命中的“第二只手臂”。我们鼓掌,我们欢呼;这并不算一部真正的青春偶像剧,但他塑造了青春最坚实的偶像,只要信念坚定,就能实现梦想。在青春无羁的日子里,时不时都会让你栽几个跟头,摔得你呲牙咧嘴。别怕,我的朋友,只要从摔倒的地方爬起,坚定的前进,同样可以成就人生。在人生无尽的征途上,苦恼、烦闷、失意时不时萦绕在你心头,让你苦不堪言。别灰心,的伙伴,只要相信“失意的日子总会过去,快乐的时刻总会到来”,你也能收获人生的整个春天。
屏幕拉开了,又闭上了,演员登台了,又谢幕了,然而那一幕幕早已深深地烙进了我们的脑海。“任凭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不必烦闷,因为即使你仅剩一只左臂,也能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执著于追逐的梦想,坚定人生的信念,把这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溶进人生的每一步,相信你一定能走的更远。
后记:这些文字,写在很久以前,那是刚刚看过马跃主演的《生死英雄》,觉得很悲壮,《我的左手》是红色纪念催生的产物,将文字硬生生的套在格式过的段落里,生硬是不言自明的。呈现,只为纪念。
我的左手观后感篇6
昨天看了一部名叫《我的左手》的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叫胡小军的军人在越南的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右臂,他靠着顽强的生存意志活了下来,但后面却要面对残疾所带来的种种挑战。从昏迷中醒来,他无法接受自己失去右手的事实,但听到两名战友为救他而牺牲的消息,看到一夜白头的母亲时,他开始正视自己。他拒绝离开部队,因为他不想再离开任何一个战友。他乐观、坚持,用残缺的身体完成了种种严酷的训练,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同时,他还执着于自己的感情,年复一年的守候着那个在他弥留之际救了他的女孩。他默默地坚定的履行自己的承诺,不放弃任何一个战友,也不放弃自己的感情,最终他都做到了。我们不能简单的用身残志坚来形容他,我想,他拥有一颗完整的心。
我们再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会丢失很多东西,比如真诚、乐观、坚强我们并不会立即发现它们消失了,而是当有一天突然感觉包裹在自己外边的那个虚伪的外壳越来越重、几乎难以呼吸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我们的心缺少了一块。所以我们会觉得累,会迷茫,会无助,我们的心是空的,找不到坚持下去的动力。
我们应该时常回头看看,看看我们是不是丢了什么东西,也许是小的时候为了800米的第一名就算跌倒了爬起来仍然冲向终点的勇气,也许是高中时为了理想中的大学挑灯夜战的毅力,也许是曾经挂在脸上的那抹最真诚的微笑无论是什么,把它找回来吧,让自己拥有一颗完整的心。
电影中的男主人公最后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同时找回了自己的右手一个愿意一生支持他的人,其实,他的右手在他不断的坚持自己的信念的时光里已经找回来了,它一直都在,因为他的心是完整的。
我的左手观后感篇7
在战争年代,很多女子,都希望自己能嫁给一个军人,认为那是光荣而幸福的。而我们这年代,便很难理解,军人在和谐社会里似乎失去了原本的光彩,只是一种精神的代表了。
好在类似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一直受导演的喜爱。最近的《亮剑》《士兵突击》《狼毒花》《大刀》《集结号》等等,都是很厉害的片子。在今天,我们更适合在荧幕前体会真英雄,真血性的军人形象。
刚看《我的左手》介绍时,不认为值得一看,不怎么吸引人的情节,伤残战士励志的故事并不独特。但偏巧中央6台播了,偏巧我就看了。
胡小军,很有魅力的男人,就在他为了留在部队,而拼命装弹铗,在他看到母亲一夜白头,就在他在军校见到春晓时,我觉得这个男人太可爱了。当然,这和马跃恰到好处的表演是分不开的。
我不得不提的是,彭玉老师。演了那么多母亲,却依旧能塑造好每一个母亲。整部片哭得最厉害的,就是彭玉老师拿着那件蓝色的毛衣,知道儿子从战场回来,失去了一支手,她心疼啊,死命地要拆了那毛衣的右边袖子,母亲的眼泪太打动人了,她最终停下来,抹了眼泪又拿针,把毛衣袖子打起来。很真实,导演拍得不错,彭玉老师更见其功力。
范春晓就略显普通了,比起同类题材里的护士,她并不能让人印象深刻。不过,从演员的选择上来说,导演是成功的,至少与故事里的人物很合适。
我会一直记得,她说要做他的右手!
我的左手观后感篇8
看完影片《我的左手》后,里面的一幕幕镜头时时在我眼前展现,他给了我一种自强的力量。
电影中的一位战士在战斗中失去了右手。当他醒过来后,很痛苦。他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在病房里,他情绪失控,想通过绝食放弃自己生命。但是,当他看到因为他而憔悴得一夜白发的母亲、想到为救护他而牺牲的两名战士,终于决定用一只左手开始他的军队生活。
“愿这石头比人还坚强”,这是范春晓给他的鼓励。领导让他回家,他不肯,坚决要留在部队,他放弃了很高的待遇,他用一只手装子弹结果手流血了,他在重回部队的整个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军校考试课上他左手写不快,请求监考员多给他几分钟,一句“如果需要照顾就没有必要来这里了!”的话让他明白了自己的身份,他想和正常人一样,为了用左手练好字,他写坏了一支又一支钢笔;为完成部队的训练目标,他在雨中一次次进行单杆练习,摔了又爬起来,起来后又摔;为了不给连队拖后腿,他拼命地练习单手打背包,用牙咬,用头顶……直到嘴磨破了流着血,他用行动展示出的是一种常人无法想像的坚强和超强毅力!他的那句话“为了救我两名战士牺牲了,从此我就发誓决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战友!”在严肃的军纪和权威面前,他顶住压力,力保炊事员廖保才、战士冯凯。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和责任感!他是一个真正的军人,让我崇敬、赞叹!
胡小军只是一名普通的战士,身残志不残,在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中,无论碰到多大困难,他始终以一名普通战士的身份以惊人的毅力做出不平凡的事。至今,“每天擦拭伤口时的血棉花”、“母亲织毛衣”、“首长命他左手拿枪装子弹”、“父亲让他摘下英雄勋章”及“他替战士吃剩馒头”等场景仍一幕幕出现在我脑海里。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勇于去面对学习和生活碰到的困难,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辛,我们都要敢于面对它,研究它,战胜它,哪怕失败一千次一万次!寒假里溜冰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上很大一块青紫,走路时腿都很疼,我想哭,妈妈告诉我要向胡小军那样学会坚强,比起他的伤我的这点痛算什么?
我的左手观后感篇9
星期五晚上集体组织看了这部电影,觉得值得写几句影评,看完大体有几个感觉:一是干净,画面干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干净,音乐也很干净,有那个年代独有的味道;二是朴实真实,拍摄的点都是关于军队训练、集合、吃饭等等日常,没有一味拔高,不像其他一些主旋律电影那样让人厌恶;三是感人,日复一日的坚持,把一件小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伟大!
30年后的今天,部队早已不是一方净土,或者说部队从来都不是一方净土,荣誉感缺失,理想信念的缺失,面对一些小的利益就能争个头破血流,感情的淡薄,久不经战事,跟这个社会一样变得浮躁,所以说带兵人身上的责任重大。世界是有两面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性也最不值得考验,可是电影里描述的那个干净的年代真的很让人怀念。
我的左手观后感篇10
20××年是钟晶晶小说创作的丰收年。这一年她发表了中篇小说《家谱》、《第三个人》、《山谷中》、《我的左手》、《麻雀的日子》,以及短篇小说《遥远的扎西》等,整体水平和质量都不差,转载率也较高,其中尤以《我的左手》最为引人瞩目。跟钟晶晶的其他许多小说一样,这也是一篇十分独特的,与时下的一般小说很不相同的小说,显现出钟晶晶观察生活的独到的眼光,表现生活的独特的叙述形式。读后,给人留下的深长的回味。
《我的左手》以三十多年前的“知青”岁月为背景,写了几个人物:冬子、水珍、王长海、冯八,还有作为故事叙述者的“你”。这几个人物都写得有声有色,性格鲜明,其中,冬子无疑是最主要的人物,是这篇故事的“真正主角”,是叙述者“你”的情同手足的好友——“我的左手”。冬子最后精神失常了,并在精神病院自杀身亡。导致这个悲剧结局的原因是什么呢?作为老“知青”的冬子,有一个并不完整的家,母亲虽是生母,但父亲却是继父,生母为了生存而委屈求全与继父结为夫妻,但实际上与继父并没有真正的情感生活。这个家使冬子感到屈辱,感到压抑,他在这个家找不到情感的寄托,就转而在他的知青群体中寻找这种寄托。他爱上了当地一个相貌出众的农家女水珍,在遭到拒绝后,竟丧失理智地对水珍实行玩弄;在厂长王长海占有了水珍之后,他愤而要跟厂长算账,却遭到了对立面的暗算而砸断了自己的一条腿;他对“你”产生了超出友情之外的同性之爱,因为得不到“你”的回应又感到深深的压抑……接二连三的情感受挫,对他无疑是极大的打击,愈益加大了他本来就存在的心理和情感的残缺。冷酷的生存环境和冷漠的人际关系,是导致冬子精神失常的外在原因,而其内在原因则是自身心理和情感世界的残缺。如果外在世界能够给他多一点关爱,他的精神也许可以得到些许慰藉,但心理和情感的残缺,不是光靠外在环境的改变就能弥补的,还要靠自我理性的调节和约制,而冬子恰恰是一个情绪化的,缺乏这种调节和约制能力的人。
因此,笼统地说冬子是“被淡漠谋杀的男人”,并不完全确切。这篇小说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写了这么一个独特的人物,对他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作了深入开掘,而这(对人类深层心理和情感世界的开掘)也正是女作家钟晶晶小说的主要特质之一。这让我想到了钟晶晶的另一个中篇小说《你不能读懂我的梦》,这篇带有精神分析特点的小说,触及到人类赤裸裸的灵魂和灵魂深处隐伏着的“原欲”。《我的左手》尽管不同于《你不能读懂我的梦》,但在探寻人类的深层心理和情感世界这一点上,却是一脉相承的。钟晶晶的小说之不同于凡俗,就在于她能够发现并开掘独特性,表现个别人物的个别的特征,而不是“类”的特征。这篇小说的主体叙述者是“你”——冬子生前最知心的朋友。“你”是带着深深的愧疚之心和怀念之情来回忆他与冬子的友情,以及他有愧于冬子的过失的。作者在《创作谈:面对记忆下跪》中也坦言:她写这篇小说和写《家谱》、《第三个人》一样,都在“表达着同一种情绪:内疚”。
这种带有宗教意味的普世忏悔情怀,在钟晶晶的不少小说中都存在着。但当作者对冬子的心理和情感世界进行了一番深入开挖后,在内疚之情之外,又升华出另一种悲悯情怀——对像冬子这样的心理和情感残缺者和弱者的悲悯,并成就了一曲对心理和情感残缺者的深情的挽歌。这恐怕是作者所始料未及的!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写什么固然是重要的,但怎么写也许更为重要。对这一点,钟晶晶有很清醒的认识。在一次谈话中,她把怎么写归结为文字语言问题,因为文字语言“就是一个作家发出的声音”,“故事是可以模仿的,但是声音是没法模仿的”。
这当然也是对的。不过,单说文字语言还是显得有些笼统,因为这适用于任何一类文学创作,而对于小说创作来说,怎么写的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是叙述形式问题,而文字语言则是叙述形式的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