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话题作文集锦5篇
关注话题作文篇1
研究生英语考试将会有何新动向?进入考研冲刺期,考生应该怎样安排自己的英语复习?对此,记者采访了新航道学校考研项目主任印建坤老师,考研作文篇
今见《新华时报》一篇《关注民生,勿止于造势》的时评也颇有点想法,文章说一些地方在关注民生问题上,只停留在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满足与刷标语造声势,喊空口号,搞花架子,扎扎实实为百姓办事的却很少。举例说有的地方喊出口号要今年实现“村村通公交”但记者到那里相对偏远的乡村一看,却八字没有一撇。有的地方腾出个房子,挂个“医务室”的牌子,弄几个游医一坐诊,就算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了。根本是在糊弄老百姓。
类似的问题不胜枚举,想一下为什么会屡有这种现象:大跃进时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现在又有说话的巨人,惟恐话说得不过头。个中问题还是没有放正位置,没有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公仆,隐中似有“父母官”之患。在关注民生上,不把老百姓放在主人的位置上,没有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而是想着自己的利益功绩,想着如何迎合与上级领导,想着如何对自己的仕途有好处。对于关注老百姓的这些往往有点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能应付的尽量应付,能回避的尽量回避。往往哗众取宠,无脚踏实地,做虚功,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劳民伤财。
老百姓确实是很注重实际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老百姓所关注的。有些领导干部所关心的可能是自己的“政绩”、所坐的轿车的档次。他的命运掌握在他们的上司手里,为此迎合上司,那效力与上司的事是必须做到位的。如古人所言,往往“日策马,侯权者之门……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为了拜见尊颜,甚有“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椐,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政绩如何,老百姓说了不算数;仕途升迁,目前老百姓作不了主;开门七件事绝大部分老百姓自己也无能把握——要看领导,要看老板。
“关注民生”有时往往会劳苦而功劳不大,或劳而无功,甚至会出现吃力不讨好的现象。那么虚做、呼口号、流于形式的这样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没有雨点是最好的工作方式了。大家心照不宣,心里你知我知就可以了,能糊弄一番老百姓,让老百姓心里热一会就可以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烤红薯”只是戏曲中的台词了,“不为五斗米折腰”更是遥远千年的事了。“采菊东篱下”见的毕竟是荒山野水,没有那灯红酒绿、轻歌曼舞的现代都市的情趣的。
关注话题作文篇2
面对“关注自我”类主题的作文篇
艾路特在《空心人》中写道:“世界终结的方式,并非一声巨响,而是一阵呜咽。”在这哽咽的声音前,世界不堪一击。因为个体的普遍毁灭即意味着整体的崩溃。因此,在面对一个大局面时,我们应该关注到每一个人。
在宏观的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弱小的。唯有聚集起微力量,才可能达到大时代。有古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面对这条汹涌的人民大河,又有多少古代帝王将相想到它脆弱的水滴呢?他们称人为人民。人民是人的坟墓。模糊了面目的人群似乎易于指挥,可实际上,又有多少朝代是被人民起义推翻的呢?成也微,败也微。因而,首先要求我们开始关注微。
将一片树叶隐藏起来的最好方法,是放到一片森林里。想要观察这片叶子,唯有将其拎出来。台湾被热死的胖子士兵就是这样一片叶子。他含冤而死的事件被广泛报道,在聚光灯下发出刺眼的光。全岛人民都看见了,他们为这不公呼喊。因为他们同样是“微不足道”的个体,他们在为自己负责。村上春树说:“面对体制的高墙,我们每个人都是蛋。我选择站在蛋这边。”因为接连不断的蛋总能将高墙击破,因为数量众多的微能化身为洪水猛兽。
美国对于任何在对外战争中失踪的士兵,都会尽全力搜寻他们的下落。若还,活着,就想方设法带回来;若死去了,则带遗骨回国;最不济也会设置墓园。相比中国,虽说有“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说法,但不觉得在巨大的荣誉面前,生命,人最宝贵的东西,也被淡化了吗?是我们习惯于不把命当做最重要的东西了。因为生命是个人的,胜利是集体的。因为没有真切的人文关怀。因为漠视了“微”。因为早已习惯,未曾拥有,谈何失去。
像我们坚信微公益起效,坚信微表达起效,坚信微力量起效一样,我们得重新审视“微”,相信他的存在必有意义,最终关注每一个人。个人就是微。
关注话题作文篇3
六月的天气着实炙热,一轮红日当空,炽热宾阳光直射大地,空气仿佛是凝固了一般,没有一丝风……
此时的卧室就像一个蒸炉,又闷又热让人透不过气来,幸运的是,一家小卖部就在我家的楼下,于是我二话不说,立即冲下楼去买饮料。令人想不到的事,在这种三伏天,还有人拣垃圾,是个女乞丐,就在楼梯口,这回是一对母女乞丐正在掏了,可恶的是,还将身子半截堵住了楼梯口,我立刻旋紧盖子,生怕被乞丐“污染”,同时又用手紧掩着鼻,这对母女乞丐抬头一见我,倒也有自知之明,惊恐地贴向垃圾筒为我让出路。
回到容貌,这对母女乞丐的形象突然隐约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她们很穷吗,还要在这时候拣垃圾?她们是不是饱受人欺侮,总要惊恐望人?一系列的问题驱使着我的好奇心,便函从窗口探下去,再度观察她们。只见那个女乞丐用黑黑的、古铜色的手提着一个拖地的长长的黑灰的蛇皮袋,再仔细一看,这才清楚蛇皮袋的原色是白的,她还扎个头巾,也许是有大红花的花纹吧,头巾已覆上了一层厚厚的的灰和颗粒状的煤渣子。她的衣服也同头巾的状况差不多,只能说衣还能蔽体,这幸亏是夏天,不怕冷,那个小孩活像非洲小黑人,眼神在凹陷很深的眼睛中显得有些直勾勾的,颧骨特别突出,似乎一撕去表皮,就能看见那白得煞人的骨头,小脸蜡黄,头发也是土黄土黄的,她的衣服上的补丁占衣服绝大部分,有些似乎线不够还没缝好,像口袋似的敞着……
忽然,女乞丐轻轻地“嘿嘿”神秘一笑,将那生着红褐色的、铁的铁棒用手抓着在垃圾筒中翻来翻去,伛偻的身子一半已经弯进了垃圾筒,这时又将铁棒放一边,直接伸出手去掏,过了好一会儿“兹兹啦啦”的翻包装袋声嘎然而止,她又回过头去招呼着手示意小孩在她身后等待小孩两只黑乎乎的小手紧紧捏在一块,脚尖时不时地踮起,想知道有什么惊喜,眼里流露着欣悦向往和期待。我也很好奇这个乞丐会带来什么惊喜,于是继续关注,睁大眼睛看下去,唉,原来是这个!——女乞丐双手捧着一个破得出了棉絮的破布娃娃,幸福得大声欢叫,又蹦又跳。女乞丐也弯着眼开心笑了,摸着小孩的头,解下小孩头上的橡皮筋,用手作为梳子,重新束得孩子的头发……一个小小的破玩具竟得小女孩如此兴奋,连我也被此时的幸福气氛感染了,为这母女乞丐感到快乐,不,不应该把她们叫做乞丐,因为她们并不是失掉尊严的行尸走兽,她们还尚存人性最伟大的光辉——爱,这种场面就等同于一位年轻华丽的妈妈递给一个可爱活泼的女儿一个名贵漂亮和娃娃,她们只是不富裕罢了。
这对穷母女的行为使我感动了好久,急忙将我抽屉中的一些旧文具盒、本子拿了出来,在小衣柜中翻出一些从前穿过的旧衣服,整整齐齐地叠放进一个纸袋中,比买饮料时更快的速度飞冲下楼梯——我也要尽自己的力帮她们一把。可惜,在此时她们已经离开,只留下那个垃圾筒,上面还有一个垃圾筒盖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在这空旷无人的过道中,似乎有一阵清风吹了进来……
我们也许都生活在一个幸福、比起穷人来说更富裕的家庭中,有责任有能力来帮助那些穷人,多关注这些弱小群体,出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献一颗受心为这些穷人支撑起一片蓝天,让世界变成人人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和谐大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