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东旻简介_戴东旻的个人资料
戴东旻是明朝人,是明朝时期的名臣,在万历年间中举,在安徽歙县为官,造福百姓,修建河堤,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戴公堤”,后来明末农民起义运动中,表现出色,打的张献忠投降,但因为熊文灿事件下狱,病死于在狱中!
戴东旻
字日文,建德人。明末循史。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安徽歙县县令。
戴东旻任职歙县,深知水运之重要,集中财力开凿谭家桥新河四十里,以通粮道。
又修筑龙王山堤坝,以保障村民房屋田户的安全,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这条堤被当地百姓称为“戴公堤”。
围剿农民军
歙县任满,升任仪部郎,不久又提升为河南汝定兵备道副使。
河南是农民起义军活动比较集中的地方,戴东旻率领祖宽、左良玉、陈洪范诸将,与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农民军作战,大小四十余次。
东旻指挥谷城、光化战斗,大破张献忠于双沟,逼得张献忠势穷诈降。因为在遣散军队这个受降的关键条件上与豫川陕诸省军务总理熊文灿发生争执,戴东旻坚持解除张献忠的武装,"散党则可抚,若称兵拥众则不可抚”;熊文灿不同意。
主帅杨嗣昌支持熊文灿,东旻遂被免职。张献忠投降后,与其部属一起被安置在谷城,不久,复举义旗反明。
崇祯大怒,降罪主抚者,熊文灿下狱问罪,东旻因有“先剿后扶”之言亦被逮捕下狱,东旻被捕解京时,长子茂葵追随至京,意欲上殿诉冤,不幸染病先卒。
后来东旻也病死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