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抃简介_赵光抃的个人资料
赵光抃是明末时期的官员,是明末天启五年的进士,当时魏忠贤掌权,同朝为官者很多依附魏忠贤,得到了升官,赵光抃好言相劝,但遭到贬谪,知道崇祯继位后才得以复出,后清军南侵,含冤被杀,弘光帝时期平反昭雪!
赵光抃
字彦清,号石谷,明九江府德化县人。
天启四年(1624年)乡试中举,五年联捷成进士,父赞化宫至工部郎中。时同朝为官有位九江府彭泽县籍的曹钦程,以拜干父谄媚宦官魏忠贤,骤由员外郎擢升太仆少卿,光忭因与同乡好言相劝,但钦程反恶之,不日出赞化为南宁知府。南宁地处边远。赞化年老失意,忧郁而死,光抃以奔丧获免。
崇祯元年(1628年),魏阉死,光抃起为工部都水主事,继任淮安清江关提举司副提举、兵部职方司员外郎与郎中、太仆寺少卿等职。他为官清正,秉公办事,喜谈兵,才气雄豪,出语无忌,光明磊落,为大司马杨昌龄所赏识,屡荐举。
崇祯十年(1637)秋,被派往蓟辽巡察边务,周历数千里,尽得边塞形势和战守机宜,并择要上奏十二条良策。
崇祯十一年(1638年),出任密云巡抚,到职不久,便告发密云监军邓希诏奸谋通敌。朝廷召还希诏,派太监孙茂霖核查,不料茂霖与希诏向有私交,谎报“查无实据”,光拧反坐罪,充军广东。
崇祯十五年(1642年),边境战事又起,京师多次被围,形势危急,廷臣力荐光抃。光抃受召,迅即返里变卖田产,毁家纾难,携白银万两以充军资,授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州、永平、山海关、通州、天津诸军务。后清军分兵四出,气势凶猛,光汴援南闯北,然力不从心,河间迤南皆失守,廷臣交相弹劾,崇祯帝令其立功自赎。
崇祯十六年初夏(1643年),在截击清军归路的螺山战役中,明军将领各保实力,互不协同作战,所部被敌军各个击破,八镇兵皆败走。光忭无法挽回败局,仇家攻讦,柄臣索重贿不得,故被夺职候勘,系狱数月,最后含冤屈杀于北京西市。
南明福王时,太仆少卿万元吉、给事中熊维典等为光汴申辩,言其受命于败军之际,身先被创,竟与误国督师范志完同骈首西市,无论文武贵贱莫不为之抱冤。弘光帝为苟延残喘,宠络人心,遂下诏平反昭雪,复其官。遗骨迁葬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