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默简介_海默的个人资料
海默是当代电影剧作家,出生于民国时期的贫困家庭,自幼跟随父亲前往北京,后在晋察冀开展抗日斗争,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1944年开始发表剧本《粮食》,先后发表多个电影剧本,颇有影响力,后在文革期间迫害致死!
海默
1923年出生,原名张泽藩、张凡,笔名海默。黄县江格庄人。当代电影剧作家、小说家。出生于贫民家庭,11岁丧母,随父去北京,先后在五斗斋小学、北师大附属平民小学、北京育英中学等校学习,接受过抗日爱国思想教育。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1942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
1944年入延安鲁艺学习。曾任冀中火线剧团演员,教导二旅政治宣传科干事,鲁艺文工团团员。这期间,他和洛丁发表了处女作——《粮食》(剧本),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945年10月,他被调到冀察热辽文工团创作室。在解放战争期间,参加了武装斗争,利用夜间写作。他和安波创作的歌剧《兵》受到部队嘉奖,立了甲等功。自己创作了歌剧《十五的月亮》。
1950年转入中南文工团工作,
1951年赴朝慰问。
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编剧。
1968年被迫害致死
1978年北影制片厂为他彻底平反昭雪。
主要作品
《草原上的人们》、《母亲》、《红旗谱》(与人合编)、《洞箫横吹》、《春城无处不飞花》、《早霞》、《深山里的菊花》、《粮食》、《春风吹到诺敏河》、《染血的哈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