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简介_武训的个人资料
武训是晚清时期的教育家,是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原名叫武七,后收到朝廷的嘉奖而叫武训,他一生行乞三十八年,建立了三处义学,教育了很多穷人家的子弟,因为其成就被载入史册!
武训
清代平民教育家。今冠县人。因在兄姐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名训则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武训先生是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平民教育家、慈善家,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处义学,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誉为“千古奇丐”。
个人生平
道光十八年(1838年)出生,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14岁后,多次离家当佣工,屡屡受欺侮,吃尽文盲苦头,决心行乞兴学,20岁时当了乞丐。
咸丰九年(1859年),21岁的武七开始着手实施他的“伟大”计划,到各地去行乞集资。随着款项的增多,武七开始典买田地,备作学田。同时他以三分息给他人放贷,以获得更多的资金。
同治七年(1868年),武训将分家所得的3亩地变卖,加上历年行乞积蓄,共210余吊,悉交人代存生息,而后置田收租。
光绪十四年(1888年)与杨树坊在堂邑柳林镇创办崇贤义塾
光绪十五年(1889年)与了征和尚在馆陶杨二庄创办义塾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又与会门首领施善政在临清镇创办义塾。山东巡抚张曜闻知武七义行,特下示召见,并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并赐名武七为武训。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四月二十三日,武训在朗朗的的读书声中含笑病逝于临清御史巷义塾,终年59岁。
后世纪念
1906年清廷将其业绩宣付国史馆立传,并为其修墓、建祠、立碑。武训的业绩受到世人的钦敬,许多名家题词,全国出现以武训命名的学校多处,并曾一度将原堂邑县改称武训县。
1934年,临清县武训小学发起了武训九十七周年诞辰纪念活动。
1945年,冀南行署在柳林创办武训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