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肃文(民国时期的教育家)简介_沈肃文的个人资料
沈肃文是民国时期的教育家,早年和徐锡麟认识,因徐锡麟案发,改名沈毅,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学习,毕业后从事教育活动,民国时期,担任浙江省议会秘书长,因反对北洋军阀而离职,后在黄炎培的教育社工作,在蔡元培介绍下加入国民党,后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创办浙光中学,解放后,病逝于北京!
沈肃文
1881年出生,绍兴钱清人。早年与徐锡麟相识
1906年,在家乡创办钱清小学。
1907年徐锡麟案发后,改名沈毅,去杭州进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优级史地科学习,毕业后又进浙江法政学堂肄业,曾在浙江省第一师范附小、省立第七中学、第九中学、省立商业学校任教员。
1915年,出任浙江省议会秘书长。
1917年,因反对北洋军阀杨善德主浙而去职到上海。
1918年,怀着教育救国、革新教育的宏愿,参加由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工作。其后,曾任《新教育》杂志编辑。
1912年,任绍兴浙江省立第五中学校长,刻意革新,因阻力较大,于次年1月被迫辞职。同年,任浙江教育厅视学。由蔡元培介绍加入国民党,家中曾被军阀孙传芳查抄。
1915年起,任浙江大学总务主任、农学院副院长,并兼任国民党浙江省临时党部执行委员,与宣中华、俞秀松等共事。
1936年1月,回钱清创办浙光中学,任校长兼授语文、史地,宣传马列主义,讲述革命形势,倡导“进取、勤奋、诚实”的校风,聘用进步教师,教唱革命歌曲,自奉甚廉,爱校如家。
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应校长蒋梦麟邀,任北京大学总务长。抗战爆发后,任西南联大秘书。
1944年,从云南到四川,在灌县创办都江农业实用职业学校,任校长并授课,主张“农家子弟受教归农”,与师生同起居共劳动,学校办得颇有特色,川西各界人士争往参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到北京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随即出任轻工业部财务司司长,并任民建中央常务委员,后因病休养,其间仍抱病到部工作。
1958年10月11日病逝北京,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