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辛汉(近代的教育家)简介_曹辛汉的个人资料
曹辛汉是近代的教育家,出生于清末,早年在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学习,后被保送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从事过教育活动,担任中国公学文史教师等等、且在上海法学院教学,在抗战时期,将学校搬迁,颠沛流离,为恢复教学东奔西走,其鞠躬尽瘁的办学精神,深受赞誉,解放后在上海大学和上海财经学院教学,因病退休,病逝于上海!
曹辛汉
1892年出生,乳名锡昌,学名鸿文,梧桐镇人。在小学中受新思想影响,毕业后,向堂兄借款三十元,外出求学
1909考入杭州私立初级师范。
1910年,考入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
1913年毕业,由学校保送入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系。高师毕业后,回家乡任桐乡乙种农业学校校长约一年半。其后去温州十师,杭州弘道女中、省立杭州女中、宁波中学任教。
1921年,与赵士昂结婚,成家于嘉兴,与沈雁冰、沈泽民、金仲华等乡友交往,共同创办桐乡青年杜,宣传新文学、宣传科学与民主
1928年,应上海吴凇中国公学校长胡适之邀请,至该校大学部任文史教师兼校长秘书,并在上海法科大学兼教语文。上海法科大学后改名上海法学院,褚辅成任校长、沈钧儒任教务长,素有爱国进步传统
1930年,中国公学停办,曹辛汉即转入上法,担任教职,兼任该校及校董事会秘书,前后达二十年。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进攻上海,江湾路上法校舍被毁,一度迁移杭州。停战后,始迁回上海复课。
1937年,“八·一三”事变,校舍又被日军侵占,学校迁入公共租界,赁屋授课。时褚辅成、沈钧儒奔赴后方,院长由褚凤仪代理,教务长由曹辛汉代理。当时租界犹如孤岛,外有日军围困,内有汉奸骚扰,学校经费既困难,处境更为险恶。曹辛汉勇挑重担。协助褚凤仪,团结教职工,在困境中求生存、图发展。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入侵租界,学校立即宣布停课,准备内迁。曹辛汉率先带领部分师生,在兵荒马乱中;跋山涉水,颠沛流离,经浙江兰溪、江山等地,辗转到达皖南屯溪,借当地祠堂庙宇为教室宿舍,恢复上课。当时沦陷区爱国学生为摆脱敌人奴役,纷纷奔赴内地求学,学校生额骤增;因而经费更加困难,师资奇缺,曹辛汉身兼教务、总务两副重担,日夜操劳,坚持办学。沈钧儒在重庆闻讯曾致函赞扬。
1945年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上海,曹辛汉又不遗余力地担负复校重建工作。曹辛汉对学生管教并重,爱生如子,内迁时与学生同甘共苦,返沪后支持学生进步活动,其鞠躬尽瘁的办学精神,深受时人赞许。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大肆搜捕各大学师生。4月26日,与上法学生16人同被淞沪警备司令部逮捕。受审时不畏强权,据理力争,严辞斥责敌人的暴行。后经校方营救,于5月4日被保释。而上海法学院从此被迫停课。
解放后,大专院校调整院系,上法停办,曹辛汉曾受聘任金科中学校长,并在上海大学、上诲财经学院兼课。
1952年,因白内障双目几近失明,又患高血压,乃长休在家。
1956年,参加九三学社。
1965年退休。
1973年病逝于上海。
主要著作
编著有《汉书刑法志讲疏》、《古代法学文选》、《实用公文示范》、《五行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