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骧(著名的昆虫学家)简介_陈世骧的个人资料
陈世骧是著名的昆虫学家,毕业于复旦大学,后奔赴法国留学,获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长期从事动物方面的研究,尤其是鞘翅目叶甲总科为主要研究对象,先后发表昆虫新种700多个,为我国昆虫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陈世骧
浙江嘉兴人,昆虫学家、进化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个人生平
1905年出生,嘉兴人。祖辈世居嘉兴市郊区栖真乡上睦港。父陈坚,字志巩,肄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曾与人合股在嘉兴开设绸缎庄,任总经理。后又任嘉兴县银行行长,为嘉兴商界知名人士。
1924年参与发起成立嘉兴第一个民间治虫组织治螟委员会,指导农民科学治虫。世骧受父亲影响,为日后专攻昆虫学奠立了思想基础。
1925年,在上海复旦大学参加“五卅”反帝运动,担任自行车通讯队长,递送信息。后被反动当局拘禁,由校长保释。
192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同年赴法国留学,在巴黎自然博物馆昆虫学实验室研究甲虫分类。
1934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中国和越南北部叶甲亚科的系统研究》获法国昆虫学会1935年巴赛奖金。
1934年8月回国,任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及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实验生物研究所昆虫研究室主任,上海震旦博物馆副馆长,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所长、动物研究所所长,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中国动物志》编委会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副主编及《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动物分类学报》、《昆虫学报》和《昆虫分类学报》编委。
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
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8年1月25日,在北京逝世
主要成就
陈世骧以鞘翅目叶甲总科为主要研究对象,把叶甲总科三科分类改进为六科系统,为国际同行采用。发表昆虫新种700多个,新属60多个
陈世骧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物种问题、分类原理和进化规律。
1975年总结了“又变又不变”的物种概念,指出:进化在物种又变又不变的矛盾统一中进行;把分类特征区分为新征与祖征,指出新征是变的产物,体现间断,是分的依据,祖征是不变的保持,体现连续,是合的根据;所著《进化论与分类学》,首次将物种概念、进化原理和特征分析,综合为进化分类学的一个理论体系,为分类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概念和特征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