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全德(电子物理学家、教育家)简介_吴全德的个人资料
吴全德是电子物理学家、教育家,出生于解放前,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长期从事光电阴极、含超微粒子薄膜及薄膜的成核和生成等方面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后等选为中科院院士。
吴全德
1923年12月12日,出生于浙江省黄岩县
1933年,小学毕业,顺利升入浙江省立台州中学初中部。
1943年考取西南联大
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留校任物理系教师。
1952年院系调整,改任北京大学物理系讲师
1953年任电子学教研室代主任
1955年任电子物理教研室主任
1959年转到北京大学新建立的无线电电子学系,继续任原职
1961年被提升为副教授
1978年晋升为教授。
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5年12月29日22时44分,吴全德院士经多方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享年82岁
科研成就
研究领域主要在光电阴极、含超微粒子薄膜及薄膜的成核和生成等方面。
1963年提出阴极固溶胶理论
1966年提出离子晶体或共价晶体中固溶胶粒的形成和生长理论
1979年提出银氧铯阴极光电发射的物理模型,推导出长波光电发射的光电流密度和量子产额公式,计算了它的长波光谱响应理论曲线,从而得出对长波有贡献的平均银超微粒的直径约31埃。此理论被国外有关权威学者承认并称之为“吴氏理论”。
1987年提出固体表面上原子团和超微粒的形成和生长理论,以及外延生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