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明末时期的官员、名医)简介(个人资料)
王肯堂是明末时期的官员、名医,是万历十七年的进士,担任翰林院检讨,和传教士利玛窦互相来往,因直言上疏遭到降职,于是称病辞归,精研医学,擅长眼科,后成为当地的名医,著有医书。
王肯堂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出生,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金坛人,王氏因母病志于医。
隆庆四年(1570年),妹濒死,经王氏治愈。由是延诊求方者,庭户常满。父王樵以为害举业,戒止之。
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选为翰林检讨,官至福建参政。与传教士利玛窦有往来。
万历二十年(1592年)因上书直言抗倭,被诬以“浮躁”降职,遂称病辞归。重新精研医理,能做眼窝边肿瘤切除手术,又能治愈疯疾。
万历三十年(1602年)编著成44卷220万字的《证治准绳》,内分杂病、类方、伤寒、疡病、幼科、妇科等,后汇刻称《六科准绳》。书中对各种疾病的症候和治法叙述甚详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吏部侍郎杨时乔荐补他为南京行人司副,后转任浙江宁绍道参议,累官福建参政。晚年退居故里。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病逝
医学成就
在外科手术和医疗技术方面。王肯堂记述了肿瘤摘除术、甲状腺切除术,肛门闭锁症的肛门成形术、耳外伤缝合再植术、骨伤整复手法与手术等。并对这些手术的消毒方法、手术步骤和护理技术都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描述。
王肯堂对眼科的贡献。在正确描述眼科疾病方面,王肯堂有许多独到之处,在他的《证治准绳》中收载了眼科病证193种,凡现代用肉眼检查能见到疾病,几乎都罗列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