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联桂(晚清时期的官员)简介(个人资料)
张联桂是晚清时期的官员,早年捐资为太常寺博士,光绪年间,官至广西巡抚。中法战争时,已将龙州外之金龙洞定在界外,他据理力争,最终得复归于中国,后病逝于江都。
张联桂
道光十八年(1838年)出生,字丹叔,一字弢叔。江都人。晚清名宦。
咸丰间,入资为太常寺博士
同治六年(1867年),京官考察得第,赴广西任庆远府同知,累官广西、广东同知、知县、知州、知府,所任均有政声。
光绪八年(1882年)迁惠潮嘉道,调署粮道,因陈海防十二策,受清政府赏赐,后调任湖北荆宜施道,又迁广西按察使、广西布政使、广西巡抚。中法战争时,已将龙州外之金龙洞定在界外,赖其力争,得复归于中国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张反对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力争不得,愤懑致疾,终被解职归里。行前乃上疏《遵旨筹议开源节流》奏折,提出铸银元、加洋税、兴商务、节糜费等十项切中时弊的措施,多为清廷所采纳。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因脾泻卒于江都。
主要作品
著有《问心斋治学杂录》、《延秋吟馆诗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