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成长读后感(整理10篇)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1
大家晚上好!我是中三班丁西安的爸爸丁伯涛,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完整的成长》第四章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第六节:对感觉的新认识。通常我们认为人的感觉就来自于人的五种感觉器官,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才知道人在五种感官之外的感觉,源于基本生命存在的感觉,称之为“生命感觉”。
一位5岁的小男孩A在排队盛饭时和另一位5岁的小男孩发生了争执,一位3岁的小女孩走过来指着其中一位说:“是你的错。”
小男孩A说:“你没看到事情的经过,怎么判断是我错了呢?”
小女孩说:“我是没有看到事情的全部过程,但我有感觉啊!”
小男孩说:“我先站着排队,看见饭还没有端来,我就出去玩了一小会儿,结果他站了我的位置,我让他走,他不走,是谁的错。”
小女孩肯定的说:“就是你的错。”
小男孩说:“为什么?”
小女孩说:“不知道,反正就是你错了。”
小男孩说:“那好吧,我们找老师去。”
整个过程让人很惊讶,小女孩无法通过自己的思维分析、思考、组织、整理表达出来,但凭她的'感觉:他错了。如果我们也来分析一下的话,应该是这样的:离开原有的位置,到另外一个地方玩一小会儿,还占有之前的位置,这是否合理?你不能同时待在两个空间里。你也不能身体离开了,但意识还占着排队的位置。小女孩这个明确的判断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她内心的感觉,是基本生命存在的感觉。
这种心灵的感觉,正常的儿童,当没有受到理性的打扰时,他们的心灵会非常的敏锐,他们能够感知到现象背后的真实。书中有一个故事在我们生活中也是常见的,一天,学校安排训练,李老师看见8岁的毛毛拿着一瓶红茶走了进来,问道:“你能帮我去买一瓶茉莉蜜茶吗?”毛毛欣然答应,又问其他两位老师要什么,贺老师和王老师肯定的说要茉莉花茶,当毛毛转身要走的时候,李老师急忙说到:“算了,我也要茉莉花吧。”毛毛回身说到:“你太没个性了,别人要什么,你就要什么。”李老师无语了。毛毛走了两步又回头说:“你不能因为他们职位高,就服从他们吧。”
李老师很惊讶,然后开始察觉自己,察觉到自己平时习惯性的放弃自己的权利,时间长了,造成了无意间放弃自己的意愿,毛毛今天率真的把它说了出来,而且一语中的。我们正处在一个会让我们发现人类感觉新来源的时代。我们不但知道儿童拥有基本的感觉,拥有知觉,我们还清楚所有的人都拥有直觉,这是认知之外的一种来源,我们完全可以在对儿童的观察中发现这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那就是人拥有一种生命的感觉,它是智慧和创造的来源。
我们通过观察孩子在成长感觉中的变化可以看出,实际上我们都不太在意内在发生的事情,我们更多或是习惯地在意物质世界所发生的事情。现在就请我们尊重儿童的“生命感觉”让它伴随孩子成长,这种“生命的感觉”呼唤我们,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学习调整自己,这种生命的感觉能让我们发现内心深处所发生的事情,这种生命的感觉会让我们捕捉到事情背后的真相。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2
“完整”的成长,我们完整吗?——似乎还在发展,完善中。像书中最后一段所说:“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看到这时就会想起身边所发生的真实故事:
我朋友曾说过他姐姐的孩子,在小时候常被寄养于奶奶、爷爷家,而爸爸、妈妈为了生计忙于工作,到六岁时发现孩子有些自闭,不愿与人交流、沟通,同时与爸爸、妈妈的关系也是淡淡地。我身边的小孩儿,小时候不管吃什么都是切得碎碎地,或是打成汁喝,到现在四岁了咬一些青菜都很费劲。抛开小孩不讲,看看成人又如何呢?
闲娱时间朋友们出去玩、吃饭,在饭桌上有位朋友尽然说:“我不会用筷子。”天哪!不是吧,你都25岁啦。原来是小的时候奶奶常追随于喂饭,自己吃饭的时候很少,那使用勺子、筷子的机会更少。想想他们的童年是怎么过的呢?
再回头看看《完整的成长》发现,证实,童年是人生基础的奠定,人的童年不是跟随在父母及朋友、老师的指定、计划,而是跟随于自己的内心,遵循于内在自然发展规律。
像上面示例中的人,他在创造自己的时候,谁阻碍了他---成人;他在认识、感知自己身体时,谁控制了他---成人;他在体会情绪、情感时,谁抑制了他---成人;他在感觉时,谁又阻止了他---成人……难以想象,他的主人是谁?
相反,从《完整的.成长》中我们获得:孩子的童年过得好与不好,影响着他成长后的人生、心理、身体。请记得,今后成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而孩子也要在成人的角度,看到成人的问题。
给予这些时,他至少是朝完整靠近,不近乎完善只需完整。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3
孩子的成长会经历很多,每一段经历都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我们的职业就是和学生打交道,免不了遇到这样那样的孩子。最让我们揪心的`就是心理不太稳定的孩子,不知道哪一个时刻,哪一句话会刺激到他,然后发生我们无法预料和难以承受的后果。这样的孩子一般多是原生家庭或者童年时候有特殊经历的,可能这些特殊经历在小学阶段没有显现出来,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步入青春期,独立意识开始逐渐成型,再加上中学的学业压力明显比小学大,家长已经不能再用原有的方式和习惯维持之前的平衡,于是,有些问题开始爆发出来。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想帮助他们,首先就得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了解他这样的形成原因;其次,和家长沟通,虽然我们学习过儿童心理的相关知识,也在阅读,但是我们终究不是专业人士,有些情况还是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希望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希望作为教师的我们能遇到健康的孩子。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4
“完整”的成长,我们完整吗?——似乎还在发展,完善中。像书中最后一段所说:“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
看到这时就会想起身边所发生的真实故事:我朋友曾说过他姐姐的孩子,在小时候常被寄养于奶奶、爷爷家,而爸爸、妈妈为了生计忙于工作,到六岁时发现孩子有些自闭,不愿与人交流、沟通,同时与爸爸、妈妈的关系也是淡淡地。
我身边的小孩儿,小时候不管吃什么都是切得碎碎地,或是打成汁喝,到现在四岁了咬一些青菜都很费劲。抛开小孩不讲,看看成人又如何呢?
闲娱时间朋友们出去玩、吃饭,在饭桌上有位朋友尽然说:“我不会用筷子。”天哪!不是吧,你都25岁啦。原来是小的'时候奶奶常追随于喂饭,自己吃饭的时候很少,那使用勺子、筷子的机会更少。想想他们的童年是怎么过的呢?
再回头看看《完整的成长》发现,证实,童年是人生基础的奠定,人的童年不是跟随在父母及朋友、老师的指定、计划,而是跟随于自己的内心,遵循于内在自然发展规律。
像上面示例中的人,他在创造自己的时候,谁阻碍了他---成人;他在认识、感知自己身体时,谁控制了他---成人;他在体会情绪、情感时,谁抑制了他---成人;他在感觉时,谁又阻止了他---成人……难以想象,他的主人是谁?相反,从《完整的成长》中我们获得:孩子的童年过得好与不好,影响着他成长后的人生、心理、身体。
请记得,今后成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而孩子也要在成人的角度,看到成人的问题。请记得,滋养孩子的心、身、灵。请记得,让孩子去自我创造。请记得,让孩子去探索、发现、感觉、感知再感觉。记得,耐心等待孩子,多给他些机会。请记得,尊重孩子,真爱孩子。请记得,给他爱和自由的环境。
给予这些时,他至少是朝完整靠近,不近乎完善只需完整。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5
跟随叙事者团队读完了孙瑞雪老师的《完整的成长》一书,里面一句话让我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正确的人,而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是的,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太重要了,现在的家长是在比赛着积极地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课外班,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当知识填满孩子的脑袋时,他的心灵肯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试想,一个没有玩过水,没有玩过沙,没有登过山,没有看见过五彩缤纷的植物蔬菜,没有领略过大自然四季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游戏过,没有抬头看过星星月亮,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能是幸福快乐的吗?
孙瑞雪老师说过,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协助孩子,由孩子自己来完成创造自己的“教育”过程。作为家长,有责任学习如何协助我们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完整而非完美的人,成长为一个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和灵性合一的人。经由一斑可窥见一豹,我们可以经由我们自己的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和灵性的粗浅探索,便深刻感知到我们的内在世界都发生了什么!也经由此而深刻认识到我们每天与孩子的相处,都在孩子的内在世界里发生着什么!这是一堂父母们必修的成长课题!自我的尊严感和自我价值感,是人的核心,而儿童正在形成这个核心,这就是成长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成为自己”。我们想要表达的是:你的幸福感有多高,你是否拥有爱的能力,你的生命状态是怎么样,核心就是自我的尊严、自我的价值感,而这些绝不取决于你所获得的荣誉、金钱、地位,也不取决于谁给了你荣耀、关注或者爱,更不取决于你站在一个怎样的平台上。
教育当是创造人自身的事业,而基础教育更当是创建人自身之基础的事业,那是一种至深基础和无限高远的事业,但它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真正的重视。才高志远的人们远离着基础教育,人们不愿去造就人而更愿意去制造物。
教育,如果我们还继续用这个词的话,应该赋予怎么样的新内容呢?首先,它不能是“教”,一位老师说,“孩子不能教,一教就教坏了。”其次,它不能“育”,又一位老师说:“我终于相信,儿童是自己成长的。”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6
假期再次捧起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这本书,细细品读,收获很大,对如何为儿童创设一个完整成长的空间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书讲述儿童如何在成人创造的外在的世界中创造“自我”,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其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她提倡对儿童生命的尊重,全是完整的人与完整的成长的真正内涵。本书最后还介绍了儿童发展的不同理论,以帮助读着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过程。
书中写道“身体是属于儿童自己的,他需要自由地支配他。父母教师要做的,就是巡逻在儿童活动的边界上,在鼓励和分享中保护儿童,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如果被允许之后才可以探究,人就没有了自主和自由的意识。”而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和家长更多地替代孩子,活动或玩的时候,总是告诉他们“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小心这个、小心那个……”不但孩子的身体不能自由支配,而且孩子的思维也被替代,孩子们失去了创造自己的.机会。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三年级男孩儿的最爱——长尾夹。长尾夹不就是数学老师要求学生夹卷子的小夹子吗?有什么好玩的?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的创造,他们会把几个夹子组合在一起,变成另类的陀螺,他们在桌子上、地上不断尝试、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他们会自发地组织几个人进行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形成了他们独有的规则;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沟通,学会了相处。这就是自由支配的魅力。
我们知道7岁至12岁儿童开始对有意识地协调自己的动作有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喜欢跳绳、滚圈、骑马、蹦蹦跳,这些都是有规则的身体活动和游戏。几乎每一样游戏中他们都会使用意识。此时儿童认知的发展使得孩子可以通过认知来确认自己的身体,设计活动来自主游戏、自主运用身体。就那孩子们喜欢的躲避球来说,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边玩边形成规则,比如:怎样分帮、怎样确定发球权、在同时得到球的时候到底由谁来打、犯规了怎么办、比赛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这些都是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完善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不断成长。凡是可以考验自由运动身体的地方,愉悦和自由的儿童都会不厌其烦地攀爬行走,极尽全力张扬着自己,张扬着终于可以完成使用身体每一部分的喜悦。对他们来说,身体自由了,他们创造了一个自己的身体。如果不让儿童感知与经验,那就意味着让儿童失去自己的人生。
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自主的机会,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展示,尽情创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出生开始,就是自己身体的主人,自己情绪的主人,自己感觉的主人,自己心理的主人,自己认知的主人,自己精神的主人,才能真正完整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7
精美段落摘录:因为幼儿儿童的心灵暂时还不受限制。即使被抱走,幼儿也只会简单放弃,并把兴趣转移,有的家庭有着友爱和宽容,这样一种氛围就是对儿童的爱!在爱中,儿童才可以无拘无束,他的兴趣才会不断涌现,随机产生、变化和拓展。
爱。能把各种场所变成儿童的家。
在儿童自己的家中,大多数孩子都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身体,以便学会感受身体的每一部分,把握身体的行为,从而达到身体上的独立。他依靠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来探索身体的智慧和身外的世界,发展内在的天赋和身体敏锐的感觉以开发他的心理领域,以此上升到头脑,这是他未来一切发展的开始。
自己的感悟:
通过这几小段话,以及书中讲到的实例,我切实地感受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应给与太多的阻碍,因为孩子们从刚出生的婴儿开始真的.就是一个“空白”。为什么说是“空白”呢?婴儿刚出生时的哭、自己手和脚的动等等这一切的行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也就是说这些动作根本就不受大脑的控制。他的开始懂也源于他对事物的探索。
书中讲到了一个实例,一个1岁的婴孩小曼曼对一个帽子产生了好奇,把帽子给他后,他用嘴啃、用脚踩,坐在上面。当看到他做这些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会从孩子手里拿过帽子放到一边,或是直接给他戴到头上,但作者却没有,而是任由孩子自己探索,给孩子这样一个机会。最终,小曼曼把帽子戴在了头上,虽然不合适,但也没有给他摘下来。相对于我们一贯的做法,无疑作者的做法是给了小曼曼独自探索的机会。而我们就往往会把自己的经验直接移到孩子身上,或是直接剥夺孩子接触这个事物的机会,这样就忽视了孩子的想法,让孩子丧失了探索的机会。
其实孩子跟我们一样,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的,试问,如果我们连摸索的机会都不给孩子,又如何让孩子有更多的进步呢?又如何要求他们更好的成长呢?我们以为的让孩子走我们给出的捷径,恰恰是剥夺了孩子自己摸索的机会。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8
大家晚上好!我是中二班卢泠沛的妈妈朱稳,很荣幸今晚能和大家交流学习孙瑞雪老师的《完整的成长》一书第三章第六节《伴随情绪,儿童进入生命深处》。
情绪是儿童完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情绪伴随生活的每时每刻。儿童的情绪运转是一个天然的过程,不同于成人。儿童的情绪更纯粹、更专注,伤心了哇哇大哭,高兴了就手舞足蹈,没有一丝的刻意的成分。通过在生活中一次次观察、感知、熟悉、了解、升华自己的情绪,儿童慢慢成长,逐渐趋于内在的平静祥和,最终能够非常好的表达他的情绪,非常好的把他的自我和精神透过情绪彰显出来,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在儿童情绪成长的过程中,儿童必须是他情绪的主人,父母要尽可能的为他提供自由的环境,让孩子能够发现自己内在的世界。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感知孩子的情绪并给他提供自由的环境非常重要。记得去年因为家里小弟弟出生,我有时分身无暇,会忽略的女儿的情绪。一天晚上,我正在给弟弟喂奶哄弟弟睡觉,女儿非常想要听故事,缠着我用乞求的小语气对我说:“妈妈,妈妈,给我讲个故事吧,你好久都没有给我讲故事啦,我想听《小鸡卡梅拉》里的那个《我的北极大冒险》。”并且小手上举着那一本书。我只能给她解释:“姐姐乖,我这会哄弟弟,等他睡着了,我搂着你给你讲好不好?这样你先自己看下画册,我保证一会就给你讲!”女儿撅着小嘴,一脸的不情愿,但还是答应到“好吧!”然后拿着画本趴在沙发上翻起来画册。
过了一会,她拿着画册到我跟前,把画册递给我“妈妈,我看完了,快给我讲!”我试着把小弟弟放下来,可是小弟弟迷迷糊糊揪着我衣服不放手,我只能说“你看小弟弟没睡着,咋办,你在等一下好不好?”谁知道我刚说完女儿就开始大叫“我就要听故事,我现在就要听!”她这么一叫小弟弟被吵醒也开始大哭,我也跟着很烦躁“你看你把他吵醒,现在好了,故事不要听了”。女儿听我这么说更是情绪失控哭着冲我喊“我就说你们都爱小弟弟,不爱我!”当女儿说完这句话我瞬间被惊醒,看着这乱糟糟的场面,看着女儿伤心的表情,回想刚刚自己的烦躁,我特别的愧疚,自责感涌上心头,我对自己的孩子都干了什么,我一只手拉过她靠近自己,把她的小脑袋靠近我怀里“对不起,妈妈不该批评你,只是妈妈刚才感觉很烦燥。”女儿顿了顿“没关系,我不怪你,因为你是我妈妈,我知道你批评我是为我好,我刚才不应该惹你生气”,听完女儿的话,又多了一丝羞愧。“妈妈很爱你和小弟弟,不管什么时候妈妈都爱你”,女儿或许感觉到了我的情绪,“我知道妈妈,我刚只是很生气!”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我和女儿的.情绪都平复了,小弟弟也不知觉在怀里睡着了,放下弟弟,我给女儿讲了她喜欢的故事,她搂着我的胳膊甜甜的睡着了。
看着她熟睡的小脸,我却陷入了深思,或许生活中有多少次我这样忽略了这个小不点的情绪却不自知,反倒是她情绪的表现让我惊醒,察觉自己的不足。从那以后在两个孩子问题的处理上我更加注意了。孩子就是这么神奇,他能感知成人的内心世界,带着成人走向情绪的更新境界,很多时候我都深深的感觉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孩子教给我的更多,促使我成长。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能培养出一个心理健全的孩子,那我们就应该一起为孩子创造自由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完全的表达自己不被抑制,蹲下身子和孩子沟通交流,感知他们的情绪,和孩子一起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9
从一般意义上讲,一个完整健康的人,需要同时具备丰富的精神和康健的体格,缺少了哪一样,都不能称之为完整。今天重点讨论精神层面,它不仅能为我们带来丰富的人生体验,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还可以弥补身体上缺陷,就如孙瑞雪老师在文中讲到的“只有到达精神,才能创造出自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自由的人,一个不再被基础的、物质的东西所限的人。”只有内在的自由才能真正让我们摆脱各种内外的捆绑,进而创造自我、发现自我、活出自我。
文中,一个孩子从最初对事件的认知—宣泄(通过情绪流淌不快和痛苦)—转化和全然接受,它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心理活动,完成了一次自我的确定、升华和创造。这个过程,更多的需要孩子自己去完成,作为父母的我们,只要在一旁爱着、倾听着就好,给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保护他们完整的成长过程。孩子正是通过这一次次完整的成长历程实现一次次自我创造,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驱使自己的躯体和行为。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更加深刻感觉到同孩子一块儿成长探索、一起经历一次次完整成长历程、一同完成一次次自我创造是多么必要和紧迫,在此过程中,我们的认识必须清醒、做法必须恰当。
我们是孩子的父母,但绝不是孩子的主人。孩子无意于来到世间,既然我们将他带到人世,便有责任和义务将他养大、引导他经历人生酸甜苦辣,走出自己的人生。子女之于我们,不是传宗接代或者实现某种功利目的的工具,不是我们可以占有、控制、支配的私有财产,他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个体,是独一无二的'自我,这一点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才能保证我们不会走偏、走错。因此,我们需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高质量的陪伴和真正意义上的爱。
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孩子跟我们回了几次老家,就能分辨出哪是奶奶的老家、哪里是外婆的老家;孩子跟着妻子去了几次她的单位,就知道妈妈是警察;每次我和妻子说话声音稍微大些,孩子就会怯懦的对妈妈说“你们不要吵架”;每次孩子惹怒我们被批评之后,孩子都会说“抱歉”……他的言行时常让我们感到意外和惊喜,它也一次次提醒我,真的不能把他当作一个一无所知的幼儿,他正在用懵懂的眼神观察周围、感受社会、认知这个世界,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的心理正在活动,以致于我不能在他的玩伴面前和公众场合给他难堪,不能随意否定他的想法和劳动成果;以致于我不能随便找个借口敷衍他,不能编织谎言欺骗他,孩子的意愿和选择需要得到我们的尊重。其实,我们对孩子的言行举止和态度,往往影响着孩子将来待人处事的态度,孩子会从我们的爱和尊重当中感受到温暖,从而将这份温暖带给他人,也包括我们自己。
陪伴孩子,陪伴自己。时常会看到或者听到要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的文字和话语,我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妥,觉得小孩瞬间就会长大,在成长过程中多一些陪伴就会少些遗憾,也为此我调动了工作岗位,选择呆在孩子和家人身边。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当当网上看到这样一本书《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我深以为然,我才慢慢认识到,原来陪伴并不是我们和孩子同处于一个空间、要在一起呆多久,而是我们既能把自己的时间给孩子,更要把自己的心放在孩子身上,能够接受孩子有情绪,接受孩子会犯错,并且乐于关注孩子的言行、倾听孩子的内心、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愿意花时间与孩子接触,帮助引导他解决问题。孩子通过一个个事件经历一次次心理历程、完成一次次自我的创造,通过一点一滴地、慢慢地、逐渐地确定自我,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着谦卑、谨慎、积极向上的态度,耐心去听、认真去看、深入去思考,与孩子一起尝试、一起探索,给他支持与鼓励,给他适当的引导和修正,相互陪伴、相互成长。
懂得去爱,完整成长。不是每个人都会去爱,我们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也不可能教会孩子在社会上行走需要具备的一切能力,让孩子做自己,才是最恰当、最正确的爱。既然我们已经懂得,孩子是一个精神独立的个体,那么我们做父母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完成一次次自我的建立,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怕麻烦、怕孩子受到伤害剥夺、限制孩子自我尝试的机会,因为孩子还小、不懂事等原因包庇纵容孩子的过错,殊不知,我们剥夺的不仅是孩子的行为,纵容包庇的不仅是孩子的过错,更是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对事物本质探寻感知的能力,是纠正引导孩子的最佳机会。没有真正的经历、没有真切的感受,哪能体验兴趣与奥妙所在、哪能知道酸甜苦辣的味道。适当的放手,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因为他自己吃得那些苦终将让他更加强大,他学会的那些本领会让他更好地观察适应这个世界,他一点点修炼出来的良好修养会让他更加热爱生活,他健全而独立的人格将让他成为自由的、独一无二的自我,他不断丰盈的精神世界终将让他走出精彩的人生。
“我思,故我在。”到达精神,创造自我。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10
再次捧起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这本书,细细品读,收获很大,对如何为儿童创设一个完整成长的空间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书讲述儿童如何在成人创造的外在的世界中创造“自我”,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其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她提倡对儿童生命的尊重,全是完整的人与完整的成长的真正内涵。本书最后还介绍了儿童发展的不同理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过程。
书中写道“身体是属于儿童自己的,他需要自由地支配它。父母教师要做的,就是巡逻在儿童活动的边界上,在鼓励和分享中保护儿童,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如果被允许之后才可以探究,人就没有了自主和自由的意识。”而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和家长更多地替代孩子,活动或玩的时候,总是告诉他们“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小心这个、小心那个……”不但孩子的身体不能自由支配,而且孩子的思维也被替代,孩子们失去了创造自己的.机会。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小蜗的学具——长尾夹。长尾夹不就是用来夹东西的吗?有什么好玩的?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的创造,他们会把几个夹子组合在一起,变成另类的陀螺,他们在桌子上、地上不断尝试、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他们会自发地组织几个人进行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形成了他们独有的规则;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沟通,学会了相处。这就是自由支配的魅力。
我们知道7岁至12岁儿童开始对有意识地协调自己的动作有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喜欢跳绳、滚圈、骑马、蹦蹦跳,这些都是有规则的身体活动和游戏。几乎每一样游戏中他们都会使用意识。此时儿童认知的发展使得孩子可以通过认知来确认自己的身体,设计活动来自主游戏、自主运用身体。就拿孩子们喜欢的球来说,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边玩边形成规则,比如:怎样分帮、怎样确定发球权、在同时得到球的时候到底由谁来打、犯规了怎么办、比赛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这些都是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完善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不断成长。凡是可以考验自由运动身体的地方,愉悦和自由的儿童都会不厌其烦地攀爬行走,极尽全力张扬着自己,张扬着终于可以完成使用身体每一部分的喜悦。对他们来说,身体自由了,他们创造了一个自己的身体。如果不让儿童感知与经验,那就意味着让儿童失去自己的人生。
我们小蜗幼儿园给孩子提供更多自主的机会,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展示,尽情创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真正完整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