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港渡者》阅读
周容《躁急自败》阅读训练二则附答案、翻译
《躁急自败》
周容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 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
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
注:①小奚:小书童。②牡下:关门。
阅读训练一:
1、作者写西日沉山,晚烟萦树;一句的用意是( )
A、描写蛟川城郊景色的优美动人。
B、说明时间紧迫。
C、强调时间尚早,为渡者主张徐行;做辅垫。
D、强调天色已晚,为下文渡者'熟视小奚'埋下伏笔。
2、渡者孰视小奚;是因为( )
A、渡者觉得小奚有趣 B、渡者感到问得奇怪
C、渡者善于观察思考 D、渡者一时难以回答
3、文中横线原有4句话,选出句序正确的一项( )
①徐行之 ②速进 ③尚开也 ④则阖
A、①④②③ B、②③①④
C、②④①③ D、①③②④
4、予愠为戏;的意思是( )
A、我和气地跟他玩了一会儿。
B、我恼怒地戏弄了他一番。
C、我生气地认为他是同我开玩笑。
D、我生气地知道他是在戏弄我。
21、这篇短文讲明的道理,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是( )
A、欲速则不达 B、日暮途穷 C、不耻下问 D、半途而废
阅读训练二: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2分)
A、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 。▏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余因得遍观群书。
C、而前门已牡下矣。 ▏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D、望城二里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2分)
渡者熟视小奚 予愠为戏,趋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阅读一答案
1、B 2、C 3、D 4、C 5、A
阅读二答案
1、AD
2、仔细 快走
3、我一下子全明白了,想到那个摆渡人说的话接近真理。
4、做事情不能急躁冒进,否则会欲速则不达。
翻译:
顺治七年冬天,我从小港出发,想要进入蛟州城,让书童用夹书的木板捆着书跟着我。
当时太阳已经落山,傍晚的云雾环绕着山林。看看离城还有两里左右,便向摆渡的人问道:"还能赶得上南门开吗?"船夫仔细看了看书童,回答道:"慢慢地前行,还能在城门开着时赶到;走得快了,(在走到之前)城门就关闭了。"我以为他是拿我开玩笑,心里很生气。
(我)快步赶路,走到了一半路程时,书童摔了一跤,捆书的绳子断了,书也散落了一地,小书童哭都来不及,立即从地上爬起来。等我们收拾好书,把书捆好继续前进,城门已经关上了。 我才恍然大悟,明白了摆渡的人所说的话非常接近真理。天下因为急躁而导致自己失败,到了晚年也没有成就的人,大概就像这样吧!
赏析:
这一组文章,是用两篇散文画龙,又借孔孟语录点睛:速度问题,要从实际情况衡量,能快则快,须慢就慢。不能快却求快,适得其反;慢慢来,作好充分准备,倒是水到渠成。
这里的关键是从实际出发,充分估计事态发展的趋势,把握事物发展过程的规律,排除鼠目寸光的干扰,作出比较科学的预见。
小到二里的路程,对于成年人来说,不紧不慢二十分钟笃定走进城门。但是,渡者听到询问,还须熟视;瘦小的书童再说:他的肩头那么嫩,他的双腿这么细,而他身边的一捆书几乎齐腰,捆扎书籍的绳子又不牢靠。这就表明,在城门关上之前的有限时间里,小书僮是要完全避免摔跤的折腾的;而要避免摔跤,就须徐徐走去。看起来,速度放慢了,时间会拖长,但换来的,却是小书僮力能胜任,尤其是不出意外,这样,时间反倒赢回来了。显然,这样的考虑是渗透着快与慢的辩证思维的,却为毫无辩证观点的人所不解,甚至讥之为儿戏。
大到战争的胜利,也不可躁急从事,而要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才能争取得到。夏后相在失败以后,不是不服气,最好明天再战,拿出颜色给对方看看,而是分析原因,找到根子,艰苦奋斗,战胜自己。在他看来,这次失败,既然不是我方的外因(地不浅,民不寡)使然,那么,就是我方的内因所致,具体地说,就是吾德薄而教不善;决定了的。显然,这是深切反思和深刻探讨以后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从他日后力求改正的几个方面想见此前的所作所为:一是无视玩物丧志,表现在贪图享受,纵情娱乐,讲究修饰;二是漠视道德规范,表现在待人不讲礼貌,用人不讲贤能。如此气氛弥漫在家庭内外,乃至部落国家,一旦发生战争,遭遇失败,就是十分自然的了。所以,甘泽之败,无异于在夏后相脸上击一猛掌,使他在清醒以后定下了厚德善教;的长期战略,并以此作为回答躁急请战者以不可;的坚强后盾。这里提出长期;二字,请问长;到什么时候?应该说,在夏后相那里,是没有一张时间表的,总之是要长到上述各方面都拨乱反正了。有显著成效了,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有压倒对方的优势了,才可一战。所以,相对于以速战求速胜的六卿来说,夏后相对胜利的期望要久远得多,他甚至很有只知耕耘,不问收获;的味道。哪知如此专心致志于战略调整的结果,却是仅仅一周年后,有扈氏自来顺从,夏后相不战而胜。这就不能不使人信服这样一条真理:外因只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据。
可惜,《小港渡者》的作者和《期年而有扈氏服》中的六卿在事情当初是认识不到这一点的。周容对渡者的熟视小奚;,感觉迟钝,对渡者的回答,愠以为戏,一意趋行,直到束断书崩,仓促之中眼看城门关闭而不得入,才在爽然自失之中感悟渡者之言近乎道,利于行,记之以诫后人。六卿好胜心切,也一定悻悻于夏后相对他们请复之;的不以为可,直到期年以后,内部整治得体,国力强盛,前敌不战而服,才会击节长叹道:天下之不以躁急自败,反以缓国自强而胜人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人们在感叹之余,才始领悟孔孟语录并不我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