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原诗、注释、翻译(解释)、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注释】
① 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隐士。 ②松风:古琴曲,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 ③河星稀:银河中星光稀微,指夜已深。 ④忘机:忘记世俗的机心,不谋虚名蝇利。
【翻译】
傍晚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好像随着行人而归。
回望来时走的山间小路,山林苍苍茫茫一片青翠。
遇斛斯山人相携到他家,孩童出来急忙打开柴门。
走进竹林穿过幽静小路,青萝枝叶拂着行人衣裳。
欢言笑谈得到放松休息,畅饮美酒宾主频频举杯。
放声高歌风入松的曲调,歌罢银河星星已经很稀。
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兴,欢乐忘了世俗奸诈心机。
【赏析】: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前四句写诗人下山归途所见,中间四句写诗人到斛斯山人家所见,末六句写两人饮酒交欢及诗人的感慨,全用赋体写成,流露了诗人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忘机的感情。全诗情景交融,色彩鲜明,神情飞扬,语言淳厚质朴,风格真率自然。
全诗写月夜在长安南面的终南 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流露 出诗人的称羡之情。诗以“暮”开首,为“宿”开拓。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忘机。这些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溢。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然陶诗显得平淡恬静,既不 首意染色,口气也极和缓。如“暧暧无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而李诗却着意渲染。细吟“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 酒聊共挥”,就会觉得色彩鲜明,神情飞扬。可见陶李两者风格迥异。
【阅读训练】
一、
(1)“美酒聊共挥”句中的“挥”改为“饮”好不好?为什么? (3分)
(2)“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结合全诗分析,让诗人“醉”的原因除了酒,还有哪些?(4分)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二、
⑴解释词语:及:___ 荆扉:____ 憩__
⑵诗歌开头与题目中的“宿”相呼应的一个字是“__ ”
⑶此诗受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响。但是陶诗平淡恬静,平着意染色,口气和缓,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而李白的诗却着意渲染,如:“_____ (写出两句)”。可见陶李两者风格不同。
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起首两句中的“暮”和“归”两字表明,直到天色已晚,诗人这才踏上归途。
B、三四句意思是说,诗人看到青翠的山岭被夜色笼罩,油然而生苍茫寥廓之感。
C、“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两句,“入”和“拂”的运用赋景物以人的情态。
D、最后几句意思是说,主客在欢言挥酒、长歌曲尽之下,不知不觉就到深夜了。
(2)从全诗来看,令诗人“陶然”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3)对上面一首诗“相携及田家”一句中的“相携”,有人认为是斛斯山人与诗人相携,也有人认为是月与诗人相携。结合原诗,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思考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
一、
(1)不好。“挥”字写出了诗人饮酒时豪放、洒脱的形象,而“饮”不具备这种表现力。其次,“挥”押韵而“饮”不押韵。
(2)一是风景:白天游山,怡人的山景让诗人沉醉;其次,饮酒时天上有明月星星,身边有绿竹、青萝、幽径,那环境让人迷醉。二是人情:能在朋友的家里和知己“欢言”、“长歌”,忘记人世间的一切烦恼,自然会陶醉。
(3)漫步山径;遇到了斛斯山人,与之携手到他的田家;欢言、笑谈、饮酒中主宾都很快乐。
二、
(1)到 用树藤扎成的门 休息
(2)暮
(3)绿竹人幽径 青萝拂行衣或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三、
(1) B 【评分标准:本题3分。“心生苍茫寥廓之感”是对“苍苍”的误解,根据情境可知,此处“苍苍”应该是对日暮时分作者眼前所见色彩的客观描述】
(2)①诗人白日游山,美景以及月伴令人神怡;②日暮投宿,田家的恬静令人称羡;③主客畅饮,忘机的欢快令人沉醉。【评分标准:本题4分。共3个要点,答出1点,1分;答出2点,2分;答全3点,4分。意思对即可。】
(3)【评分标准:本题10分。明确认识,2分;结合诗句解释,2分;联系体验与思考分析,4分,语言表达,2分。认同哪一种理解,都可以。只是都需要用对原诗诗句的理解分析来支持。至于体验或思考,可以联系李白或李白作品,也可以联系更为广泛的古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