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唐代 / 李贺古诗原文
出自唐代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一作:向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一作:塞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古诗翻译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古诗解释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古诗背景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公元807年(元和二年)。
古诗赏析
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战争中的种种传闻,从烽火漫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胜利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英雄。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忻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以上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两色为基色,点染以紫色、红色,使得诗的意境以低沉的调子映入人们眼帘。用凄厉的角声,喑哑的鼓声,传达一种悲壮的声音进入人们耳膜。声、色互为映衬,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强烈、更加动人。
在完成气氛渲染之后,诗人才让自己的主人公出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古诗作者介绍
李贺 :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
李贺的名句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李白 《致酒行》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李贺《雁门太守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
出自唐代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一作:向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一作:塞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出自唐代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一作:向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一作:塞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李贺《将进酒》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李贺《李凭箜篌引》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李贺《致酒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箜篌引》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李贺《开愁歌》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李贺《将进酒》
出自唐代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一作:向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一作:塞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
出自唐代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李贺《梦天》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李贺《南园十三首》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李贺《将进酒》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四》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李贺《李凭箜篌引》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李贺《致酒行》
出自唐代李贺的《南园十三首》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其一) 宫北田塍晓气酣,黄桑饮露窣宫帘。 长腰健妇偷攀折,将喂吴王八茧蚕。(其二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李贺《致酒行》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李贺《七夕》
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 李贺《天上谣》
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 李贺《塞下曲》
出自唐代李贺的《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 李贺《送沈亚之歌·并序》
李贺的古诗
南园十三首 其二南园十三首 其八
南园十三首 其十一
马诗二十三首 其十六
南园十三首 其三
马诗二十三首 其六
马诗二十三首 其七
雁门太守行
听颖师琴歌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马诗二十三首 其十二
感讽六首 其五
马诗二十三首 其十五
李凭箜篌引
南园十三首·其五
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
蝴蝶飞
南园十三首 其四
金铜仙人辞汉歌
绿水词
送韦仁实兄弟入关
南园十三首 其九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其四
马诗二十三首 其十一
感讽六首 其二
巫山高
黄头郎
假龙吟歌
塞下曲
感讽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