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体裁作文 > 有感作文

《中国博物馆之旅》读后感范文(整理5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4-03-26 手机浏览

《中国博物馆之旅》读后感范文篇1

这个暑假我读了许多书,其中有一本《中国博物馆之旅》。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国内众多博物馆中比较有特色的二十四个。中国地大物博,有着各式各样的博物馆,那些珍贵的藏品使人惊叹。

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中国航天博物馆,火箭本是中国最早发明的国家,早在公元1000年,古人就发明了火箭,在13世纪时传入西方的火箭经一番改造后反被用来侵略中国。直到1955年,我们才又把火箭制造重新提起,在经历许多次失败后,我们终于发射了“东风二号“。原本落后的我们奋起直追,现在中国已与世界水平同步,甚至更强大。

在博物馆里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飞机,”列宁“号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古老,还因为他是红军的第一架飞机,没了他,中国航空史将不再完整。历史需要铭记,现在的我们更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繁荣强大贡献微薄之力。

《中国博物馆之旅》读后感范文篇2

《中国博物馆之旅》这本书的作者罗米深刻,生动,详细的写出了中国博物馆特展的艺术品背后的故事。有《秦始皇兵马俑》、《汉字之美》、《大唐气象》、《最早的绘画》、《头的传人》等等,每一件艺术品的故事都说得十分详细生动。

最吸引人的是第七十七页的《一位女子的传奇》。说来奇怪,这些器物大多铭刻着一个人的名字,不是商代中期的商王武丁,而是一位女子,是武丁众多妻子中的一位“妇好”。从这个“妇好”青铜鸮尊可见她十分英勇,神情英武,她为武丁开疆拓土,征战四方,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英雄。

我们要向她学习。学习她的英勇的精神。当然,不同的艺术品都有不同的故事,让我感觉到古人的各种伟大的精神品格,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历史的真情实感。这也让我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让我们更爱自己的祖国。祝我们的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中国博物馆之旅》读后感范文篇3

当我拿到《中国博物馆之旅》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黑色封面上那瓷器深深吸引了,脑海中冒出很多问题——这件瓷器出土时有没有被损坏?它所处于什么时期?现藏于哪个博物馆?带着这些问题,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事精美的瓷罐,它天地式盖,宝珠形钮,圆唇,短颈、丰肩,圆腹,腹下渐收,内圈足,底部书“大明嘉靖年制”款。肩部绘莲瓣纹一周,腹下部绘蕉叶纹一周,罐盖和腹部以多色釉彩描绘出荷花、水藻和游鱼等图案,鱼戏水草之中,怡然自得。这件瓷器名为五彩鱼藻纹罐,高46厘米,口径19.8厘米,底径24.8厘米。它出土于1955年北京东郊,所处明代时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明代影瓷中的精品。

看着构图饱满、高雅精美、烧成难度的五彩鱼藻纹罐,我不禁惊叹它的美。记得我曾在《纪录频道》也看过一件瓷器,器圆形,敞口,浅弧腹,平底,口一侧有长方槽形流,流下一小系。胎细薄致密,釉厚润而不均匀。口和外底无釉。器内绘金彩宝相花,器壁画5朵金色祥云。这件瓷器名为元蓝釉描金匜,高45厘米,口至流:17厘米,足径:8.5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该器仿青铜匜,造型秀美,蓝釉深沉厚润,闪烁着宝石蓝般的光泽,配以熠熠生辉的金彩,光彩夺目,华美异常。后来有人为了仿制它屡屡失败,那层金色很难烧制。经过N次试验,他最终仿制成功了。我很钦佩这位“英雄”,他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值得我学习。正所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我静静地坐在窗前向外看着,原来一草一木都有它的成长过程。瓷器也不例外,它的制作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难。我以前以为我们种花的土就可以制作瓷器,现在才知道选土也是很讲究的,需要大小规格合适的黏土。而且烧制过程也很复杂,温度高了有些颜料会出现流动,温度低了颜色不发亮釉面灰暗。有时,烧制千件粗胎才能得一件精品,可谓千里挑一。所有这些要求瓷器制作人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晚上,我梦见我来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看到了那件五彩鱼藻纹罐,那上面的红彩鱼像个鲜活的精灵一样,环绕周围,翩翩游动,活灵活现让难以忘怀,仿佛间她是在召唤我......

《中国博物馆之旅》读后感范文篇4

在这个骄阳似火的假期里我认真阅读了一本叫《中国博物馆之旅》的书,感觉自己穿越到了历史长河之中,这儿的灿烂文明令我流连忘返。

这本书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和它的发展史。其中让我影响最深的是第四章节中介绍的长安城的历史过往,正所谓“长安古道马迟迟”。

古今中外的人们对自己的身后世界充满好奇,将其描绘成奇绝瑰丽的幻境让人充满向往。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秦始皇陵。秦始皇为了让辉煌永续还要带着他的军队杀到另一个世界才有了我们眼前如此辉煌的兵马俑。这些兵马俑形态各异,眉头紧锁,眼神坚忍平静。他们有的手握空拳,有的半蹲,还有的手持长矛,并且还能分辨出骑兵和步兵。它们在秦始皇的陵寝里整装待发了2000多年。

最后一篇说的是我们古代的汉字之美。在罗米姐姐的介绍下我知道了一位叫张旭的唐代草书家,他写的《肚痛贴》正可谓是“落笔惊风雨,书成泣鬼神”。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世界上在没有哪个文明能像我们中华文明一样延绵不断传承五千年,并且迄今仍然生机勃勃!

我为祖国有这样的辉煌文明而骄傲,并下定决心努力学习,为创造更灿烂的文明而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中国博物馆之旅》读后感范文篇5

暑假期间我读了《中国博物馆之旅》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介绍了中国各地博物馆里的藏品及其艺术价值和其深厚的历史背景,也表达了古人对未来的种种美好希望和想象。

书中,我最喜欢的文物是那尊代表汉代雕塑水平的说唱俑,它来自蜀地,是汉代专门演滑稽戏的艺人。一张脸上充满了夸张的笑容,额头的皱纹又深又密,它的腋下夹着一个鼓,另外一只手上还拿着鼓槌,看起来像是跳着踢踏舞的腿脚让它显得十分活泼。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后母戊”青铜方鼎则是最贵重文物,它足有832。84千克,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宝。它被发现在河南安阳,鼎身上面装饰着巨大的兽面纹。古人能够造出这种庞然大物,代表着当时的国力强盛,科技也很发达。

读完这本书,感觉我就像真的去了各地的博物馆参观了一样。作者简洁明了的介绍,让我大开眼界,知道了中国还有这么多珍贵又有趣的文物,通过这些文物又知道了它们出生的时代,在它们身上发生的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故事,也能通过它们了解古人是怎样生活的,他们快不快乐。我每次和爸爸妈妈出去旅游都会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气势宏大的故宫博物院,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内蒙古博物馆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让我体会到艺术不光是优雅好看,历史也不是一味死板厚重,让我产生了想近距离了解它们探索它们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