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鼎简介_朱元鼎的个人资料
朱元鼎是我国著名的水产教育家,也是国内外知名的鱼类学家,也是我国鱼类学的主要奠基人,为我国的水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
朱元鼎
浙江鄞县人,为中国水产科研和教育做出杰出贡献的国际著名鱼类学家、中国鱼类学的主要奠基人和水产教育家。1952年以后,历任上海水产学院教授、海洋渔业研究室主任、鱼类研究室主任、上海水产学院院长,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
人物生平
1896年10月2日出生于浙江鄞县。
1903—1910年宁波私塾读书。
1911—1912年宁波恒大钱庄学徒。
1913—1916年宁波斐迪中学肄业。
1920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生物系,获理科学士学位。
1920—1925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任教,讲师。
1925—1926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获理科硕士学位。
1926—1932年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副教授。
1932—1934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4—1949年历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教授兼任生物系(今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任,研究院院长,理学院院长,代理教务长。
1952—1956年任上海水产学院海洋渔业研究室主任。
1956年中苏朝越四国太平洋西部渔业研究委员会中国代表团成员、专家。
1957—1982年任上海水产学院一级教授,院长。
195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水产研究所所长(现为东海水产研究所),兼鱼类学研究室主任。
1972年任厦门水产学院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1983年任上海水产学院名誉院长。
1986年逝世于上海。
主要贡献
鱼类分类学研究
30年代初,朱元鼎就广泛整理了中国的鱼类及有关中国鱼类学的研究资料,先后发表了《中国鱼类学文献》和《中国鱼类图说》,首次较全面地反映中国的鱼类资源和鱼类学研究的概况。
1931年他撰写出版《中国鱼类索引》。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中国鱼类分类学专著,奠定了中国鱼类分类学研究的基础。
1939年获北平自然历史学会的金质奖状。这部著作至今已历经半个多世纪,但仍然是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鱼类分类必备的参考书。
鲤科分类上的贡献
1932年朱元鼎在美国进修期间,就着手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对鲤科分类进行深入研究。
1935年他的博士论文《中国鲤科鱼类之鳞片、咽骨与牙齿的比较研究》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广泛重视。至今该论文仍是国内外研究鲤科鱼类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文献。
石首鱼类分类上的贡献
1963年朱元鼎同罗云林、伍汉霖根据长期研究成果,撰写出版了《中国石首鱼类分类系统的研究和新属新种的叙述》。该书根据作者多次在中国沿海各地所采集的石首鱼类标本
总结过去一百余年来有关中国石首鱼类的分类学资料,详细研究了中国沿海产的石首鱼类,率先从内部解剖,以鳔和耳石的形态和式型的比较分析,最早发现了石首鱼类鳔的分枝和耳石形态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前人所习用的外部形态特征作依据,从而发现4新亚科、2新属和4新种
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弄清了石首鱼类的亲缘隶属关系,使其分类系统更科学化,更接近自然状况。
中国软骨鱼类比较解剖学研究上的贡献
朱元鼎与孟庆闻合作,于1979年撰写出版《中国软骨鱼类的侧线管系统以及罗伦瓮和罗伦管系统的研究》专著。该书分“总论”、“各论”、“结论”三部分。总论介绍了研究简史、研究方法,侧线管、罗伦管系统的区分及命名问题,侧线管各管道、各罗伦瓮群和管群在不同种类的变化和特征
对软骨鱼类这种高级器官的研究在鱼类进化理论方面是一个超越前人的突破,对于鱼类形态学、分类学,以及进化理论方面都有广泛的影响,本研究在国内属首创,在国际上也是先进的,因而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中国鱼类志
朱元鼎毕生最大的宿愿是要完成中国鱼类志书。他晚年主要精力集中在分区域的鱼类志书的著述,为最终完成《中国鱼类志》宏图铺奠了主要基石。
该志并具重要的实用价值,对已出版的同类志书中鉴定错了的种类作了纠正,对各种鱼的异名均作记述,为后人查阅资料文献及澄清分类学上的疑难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每种鱼尤其是经济种类均概括地描述其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习性、经济意义及渔业利用等,已不同于以前已出版的国内外同类成果仅作单纯的分类形态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