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承鲁简介_邹承鲁的个人资料
邹承鲁是现代著名的生物化学家,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后获得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他是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为我国生物化学领域做出了很多具有重大意义的开创工作,后病逝于北京!
邹承鲁
1923年出生,出生于山东青岛。生物化学家。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
1951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1958年,邹承鲁参加发起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
1979年,邹承鲁发现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在活性部位形成荧光衍生物的工作在英国Nature杂志发表,研究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1年,邹承鲁首次在科学界提出“科研道德”问题。
199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
2006年11月23日,邹承鲁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享年83岁。
主要贡献
邹承鲁发现纯化的细胞色素C与在线粒体结合时性质的差异对呼吸链酶系的研究,为中国酶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在胰岛素人工合成中负责A链及B链的拆合,确定了合成路线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公式和作图法,被称为“邹氏公式”和作图法关于酶作用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理论和反应速度常数测定的新方法,得到国际上广泛采用关于细胞色素b的三相还原,胰岛素A链及B链本身含有形成完整分子的必要信息,在弱变性条件下酶活性丧失先于分子整体的构象变化,因此酶活性部位具有较高柔性并为酶活性所必需等,都是开创性工作。